國學系列詩經(每天一篇經典國學)
2023-05-08 11:05:20 4
桑中
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7]
爰採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8]
爰採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9]
[白話譯文]
到哪兒去採女蘿?到那衛國的沫鄉。
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姜。
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旁。
到哪兒去採麥穗?到那衛國沫鄉北。
我的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弋。
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上。
到哪兒去採蔓菁?到那衛國沫鄉東。
心中在想誰?漂亮大姐她姓庸。
約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會在上宮,送我遠到淇水濱。
[注釋]
[7] 爰—在,在哪裡。唐—女蘿,菟絲子草。沬—同「妹」,沬鄉,即妹邦,也就是商紂王的都城朝歌,後來是周代衛國的都城。雲—說。思—思念。孟姜—女子名。古代女子沒有名字,就用排行加上她的姓氏作為名字。該女子姓姜,排行老大,故稱孟姜。周代的齊、申、呂、許等國的國君都姓姜。期—等待。桑中—桑樹林中。因為樹林裡比較隱蔽,所以成為男女幽會的地方。要—約會。上宮—大概是孟姜居住的地方。送—送別。淇之上—淇水邊上。淇,淇水,衛國境內的河流。
[8] 沬之北—朝歌的北邊,指原來的邶地。弋(yì),同「以」,即姒(sì),夏朝的國君姓姒。
[9] 葑(fēng)—菜名,蕪菁,蔓菁。沬之東—朝歌的東面,即原來的鄘地。孟庸—即孟鄘,鄘地的女子,以地名為姓氏。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男女幽會的詩歌。今天看來,這是很正常的男女戀愛。但是在古時禮教比較嚴謹的時代,學者們把它看作是一首諷刺淫奔的詩篇。如《毛詩序》云:「《桑中》,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詩集傳》亦云:「衛俗淫亂,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故此人自言:將採唐於沫,所思之人,相期會迎送如此也。」
在這首詩裡,衛國的衛、邶、鄘三個地方都寫到了。這三個地方都有這種自由戀愛的風氣,說明整個衛國都有這樣的風氣。男女婚配不再遵守古老的禮教,男女之間只要喜歡,就可以偷偷幽會。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好的一方面,人能夠充分考慮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聽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壞的一方面也很明顯,容易導致社會風氣不正。比如現在的自由戀愛,乃至已經結婚的人也去追求他的情感自由,給很多人帶來了傷害。因情感糾葛造成身敗名裂乃至家破人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也許最好的方式是,男女之間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男女戀愛或者婚配時,一方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要遵守一定的禮制。這樣不僅可以尊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首詩描寫男女的幽會,沒有激烈的情感表達。每一段只用短短的三句話就描寫了整個幽會的過程。先是「期我乎桑中」,即在桑樹林間等候我;接著「要我乎上宮」,見了面後就來到了女子居住的地方;最後「送我乎淇之上矣」,女子為男子送別。
另外,這首詩為何用採摘野草來起興呢?也許用採摘女蘿來比喻與女子幽會?這男子可以稱為是古代的「採花大盜」吧。想到「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這首歌,倒是和這首詩遙相呼應。(劉永)
---摘自《詩經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