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窮酸(一個酸秀才筆下的曠世詩篇)
2023-05-07 20:59:28 3
漢口竹枝詞《時令》(54首)
清·葉調元(後有簡介)
1. 其一《時令》
元旦開門向喜神,皮衣皮帽簇然新。
拜年不見還留帖,半是昨宵躲債人。
按:拜年不見還留帖,聞客敲門,皆云:「有慢」,謝來客。不見主,必留名帖。
時令:四季、節氣。
2. 其二《時令》
黑甜一枕養精神,除夕酣眠味更醇。
莫怪俗人呼挖窖,發財須是夢中人。
按:俗稱除夕寢為「挖窖」。
3. 其三《時令》
泛友浮交講應酬,淡紅名片教人丟。
不然壓在泥條下,也算登門磕了頭。
按:紅紙包泥塊置於巷口,客至視其堂名,押名片而去,或於門縫授帖。
4. 其四《時令》
奴婢開門打一千,大紅封子賞銀錢。
空心火腿真難吃,發得財來再拜年。
按:打千俗謂之「賣火腿」亦曰「夾剪」。
5. 其五《時令》
主客相逢吉語多,登堂無奈磕頭何。
殷勤留坐端元寶,九碟寒餚一暖鍋。
按:正月飲酒用元寶杯,謂之「端元寶」。餚則九碟冷菜,中一暖鍋。
6. 其六《時令》
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
切面豆絲乾線粉,魚餐圓子滾雞湯。
按:初一、二、三不吃早飯,以吃麵為便,綠豆粉和米粉攤成片,切為絲,名「豆絲」,土人嗜之。
7. 其七《時令》
紙作皮幾篾作胎,龍燈到處戶齊開。
穿街入巷人多少,豈為看燈到此來。
8. 其八《時令》
寒食無人掃夜臺,冥錢恐屬介之推。
當年逃祿綿山隱,死後偏爭紙綻來。
9. 其九《時令》
和煙折得柳枝新,插向門前滿眼春。
兩鬢更教簪嫩葉,清明時節重閨人。
10. 其十《時令》
芳草如煙暖日薰,牡丹芍藥燦如雲。
泉隆巷口人爭渡,半是看花半上墳。
按:五聖廟、泉隆巷碼頭,徑對月湖堤。每年二三月,遊人如織,多於此問渡。
11. 其十一《時令》
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
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
按:俗呼薺曰「地米菜」,三月三日以此煮雞卵食之,雲可明目。
12. 其十二《時令》
嶽神誕日進香來,人海人山擠不開。
名是敬神終為戲,逢人嘖嘖贊徽臺。
按:東嶽廟在曠野,三月廿八日廟前搭徽臺。
13. 其十三《時令》
鰣魚四月出江新,提盒裝來競送人。
輾轉相貽魚已爛,腳錢合算幾千文。
按:有即此一魚,侵晨入秦,暮仍返趙者。
14. 其十四《時令》
艾糕箬粽慶端陽,鱔血傾街穢難當。
頭扎包巾穿繡襖,小家幾女馬夫妝。
按:后街及堤上各店就街刺鱔,血汙滿地。小家幾女多扮馬夫,熱時汗流浹背不計也。
15. 其十五《時令》
慶賀連朝筋力酸,良辰轉瞬屆初三。
午時送聖燒金帛,收飯僧來捧一盤。
按:初三午後敬神曰「送聖」,各地廟祝捧盤收飯。
16. 其十六《時令》
黃道良辰好出方,肩輿塞路鬧紅妝。
大觀音閣燒香罷,便吃人家肉麵湯。
按:婦女出方,多往觀音閣燒香。
17. 其十七《時令》
新年春酒競相邀,轎子何嫌索價高。
提盒天天來送禮,湯圓春餅與年糕。
18. 其十八《時令》
四宮殿與存仁巷,燈掛長竿樣樣全。
夾道齊聲呼活的,誰家不費買燈錢。
按:兩處乃燈市集場,賣者不呼燈名,但呼「活的活的」。
19. 其十九《時令》
容象齊收十八晨,落燈風景最愁人。
封門紙錢家家扯,從此新年漸變陳。
20. 其二十《時令》
開張各店彩燈懸,鼓樂花筒到處喧。
敬罷財神爭道喜,燈籠熱鬧五更天。
按:臘月謝神亦然,蓋以早為敬也。
21. 其二十一《時令》
闢邪痛飲雄黃酒,浴垢新煎百草湯。
午後後湖人似蟻,迎風一陣蒜泥香。
按:午日浴堂責百草湯。楚俗愛吃蒜泥,是日九盡人醉飽。後湖遊人如蟻。
22. 其二十二《時令》
每逢五月賽金容,設立行宮大路中。
木刻龍頭安座右,划船鑼鼓演村童。
按:天符神稱金容大帝,五月出廟,置諸路隅。座右木籠頭,蓋為龍船而設。群幾椎鼓擊鑼,以象競渡。
23. 其二十三《時令》
安排儀仗送天符,醉態踉蹌哂轎夫。
一路招牌常碰著,虧他和尚硬頭顱。
按:三官殿天符神回廟,轎夫故作醉態,東倒西歪,名曰「降盤」。僧人執傘立神座後,稍不及防,時遭磕撞。
24. 其二十四《時令》
龍船經費有標船,半臂包巾五色鮮。
船去船來都熱鬧,一回吹打一回鞭。
按:划船水手四五十、五六十不等,不待顧募,聞鼓自來;皆扎包巾,穿半臂,各如龍色。出此費者,謂之『標船』。河岸搭臺掛紅。本船開頭、停泊,必吹打、放炮,以助聲威。此小河競渡之大略也。至米廠龍船,徽臺扎彩演戲謝神,尤為熱鬧。然所費甚鉅,不能歲歲為之也。
25. 其二十五《時令》
舵手篙工共逞奇,槳聲要與鼓聲齊。
指揮獨立高臺上,辛苦無如甩磨旗。
按:水手分兩層,立者長橈,坐者短橈。每船正中有一人立於凳上,高可七、八尺,廣僅容足,手執長柄令旗,左右指揮、叫喊,以節眾人遲速,名曰『才帥磨旗』。『才帥』,衰字上聲,楚言揮也。
26. 其二十六《時令》
萬橈齊舉水飛空,兩岸喧呼助勢雄。
搶罷對江船漸散,小河一片夕陽紅。
按:龍船必搶過江,先者為勝。
27. 其二十七《時令》
乘涼最好是琴臺,萬柄荷花檻外開。
直到夜深方罷飲,一船明月遇河來。
按:琴臺在月湖,好事者多納涼於彼。
28. 其二十八《時令》
終歲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萬家同。
鬼如求食應傷餒,此地休來做祖宗。
按:楚俗終年不祭,惟七月則各家燒冥錢,用大封包錠紙分題死者之名於上,謂之「燒包袱」。
29. 其二十九《時令》
吃新食品較常添,葷素相參價不廉。
麻雀頭酥鵝頸軟,豆黃餅脆藕圓甜。
按:腐皮包芝麻,凸其中而結兩首,名「麻雀頭」。包鹹菜,卷如春餅,名「鵝頸」。豆餅色黃如圍棋子,磨藕和糖,搏如肉圓,名「藕圓」。
30. 其三十《時令》
瑜伽焰口放中元,尺五長幡大路邊。
一下鑼聲燈一盞,果然陸地湧金蓮。
31. 其三十一《時令》
小河齊放水燈紅,整整斜斜水面風。
忽遇回流旋不定,萬星明減亂雲中。
32. 其三十二《時令》
中秋雲是閨人節,瓜果中庭禮月華。
一路送瓜圖熱鬧,不知喜信應誰家。
按:俗以端午為小几節。中秋為婦女節,有送瓜,洗眼、摸秋、疊瓦塔等俗。
33. 其三十三《時令》
西風信到桂花開,接福朝陽玩幾回。
為愛天香看不足,一千錢賃一柯來。
按:漢陽接福庵、朝陽庵桂花稱最。漢口富家大店四季賃花,桂、菊尤盛。
34. 其三十四《時令》
菊花開足似盤盂,異種奇葩譜上無。
看者不知頑者苦,曬臺幾月費功夫。
按:俗以陶情為「頑」,各店有種菊者,以曬臺為園圃,風雨防護,危梯升降,備嘗艱苦。
35. 其三十五《時令》
十月初交夜市開,遊人擁簇一條街。
勸君一步一回首,抓帽人從背後來。
按:冬令三月,大街夜市燈光奪月,列貨如山,四達之衢,謹防抓帽。
36. 其三十六《時令》
器用般般列市邊,胡同深處畫圖懸。
宋人山水明人字,索價千錢買百錢。
按:夜市賣畫多在巷內,虛名假款,索價甚高,實則一二折可買。
37. 其三十七《時令》
捕營鼓角二更摧,柵子重重上鎖才。
鑼不停敲梆亂打,怕他查夜委員來。
按:冬令始有委員查夜。
38. 其三十八《時令》
街頭炒慄一燈明,柑拙煙消火焰生。
八個大錢稱四兩,未嘗滋味早聞聲。
按:賣熟粟者高呼:「八個錢四兩」。
39. 其三十九《時令》
不須考究食單方,冬月人家食品良。
米酒歸元消夜好,鯿魚肥美菜薹香。
按:歸元酒色紅,針粑酒色黑,味皆噪烈,土人以米酒參之。菜薹出江夏。
40. 其四十《時令》
仲冬天氣肅風霜,臘肉醃菜盡出缸。
生怕鹹潮收不盡,天天高掛曬臺旁。
41. 其四十一《時令》
蘇州花紙賣提籃,炮竹泥臺盡擺攤。
鐵磬一聲街上過,過年消息此中探。
按:凡賣花紙者、炮竹者、泥燭臺者、刀者、磐者,臘月始有。
42. 其四十二《時令》
各家布施鬥和升,化米都將臘八稱。
鐃鼓喧闐人絡繹,一群道士一群僧。
按:十二月初,僧道各率其眾上街化米,謂之「臘八米」
43. 其四十三《時令》
僧人巧結布施緣,想出飛方好過年。
挨戶沿門分灶疏,一張黃表幾文錢。
按:送接司命,皆有疏文。
44. 其四十四《時令》
送灶一盤雞骨糖,誰家捨得用黃羊。
如教糖汁能粘口,好事焉能奏玉皇。
按:或雲食糖則口甜,或雲粘其口,使不言,皆足以資笑柄。
45. 其四十五《時令》
望後飛來紙一張,小年過了索逋忙。
今朝不便明朝有,硬語還將體面裝。
按:索債帳目名曰「飛紙」。紙當作「子」。蓋交子、會子之叉。二十四日為過小年。
46. 其四十六《時令》
空囊愁煞一錢無,不吃明虧是丈夫。
我自高眠他自坐,但教堂客去支吾。
按:點金無石,避債有術,言語支持,惟妻是賴。
47. 其四十七《時令》
討帳無如館帳兇,手提絲篾大燈籠。
當時酒菜憑君餂,今日無錢罵一通。
按:俗以飲食為「開餂」。
48. 其四十八《時令》
皮幫討帳異他幫,擲碗拿刀似發狂。
身著裘裳應自笑,要裝體面倒裝箱。
按:避人者俗呼「裝箱」。皮帳、館帳最難欠。然善欠者付之不見不聞。
49. 其四十九《時令》
武漢城門夜不鍵,黎明猶有往來船。
碼頭到處明如晝,一桶松香兩裡燃。
按:除夕渡江渡河,徹夜不絕。各碼頭設松香桶,其光速被,雖雨不熄。
50. 其五十《時令》
燈籠如織夜塵昏,各店匆忙不上門。
男女呼號聲達旦,大街變作乞幾村。
51. 其五十一《時令》
千艘萬楫聚塘坳,炮竹聲喧沸海潮。
水面忽飛星萬點,紅燈一片出桅梢。
按:塘角在省城之東。各船停泊,除夕桅船不可勝計。自米廠望之,但見火星萬點,出沒雲端,奇觀也。
52. 其五十二《時令》
封門錢紙彩繽紛,門上春聯吉語分。
官爵牌燈成對立,富家充作宦家人。
按:紅紙鏤花貼於楣上,率以五張為準,名封門錢。至正月十八始去之。
53. 其五十三《時令》
團年酒罷醉昏昏,黃紙封條戶上捫。
從此雙扉敲不啟,窮家也說閉財門。
54. 其五十四《時令》
火盆銀炭焰生風,柏葉頻燒香氣濃。
討取明年新利市,開門炮竹要全紅。
按:自更餘至天明,炮竹之聲速近相應,如沸湯煮粥,不辨東西。侵晨視之,嫣紅滿地,軟襯靴鞋。雖雲俗尚奢華,足驗太平景象。
下期:市廛(漢口街市上的商店)
【葉調元】字鼎三,清代中期浙江餘姚人。生平詳細事跡無考與卒年無考,生年大約在嘉慶四年(1799)年前後。功名上不得意,只中過秀才,曾與七歲到十六歲,以及四十歲前後(1839)兩度流寓漢口,寫下《漢口竹枝詞》292首。
《漢口竹枝詞》分為六卷:市廛,時令,後湖,閨閣,雜記,災異。分別從地形地貌,屋宅建築,商業情形,民俗風情,災害狀況等各個方面描繪出了一幅清朝中期漢口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