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英雄蓋世的項羽)
2023-05-07 03:21:31 2
烏江之畔,項羽面對四面楚歌的漢軍,想起了當初從江東意氣風發地起兵,到如今被圍的窘境,自知無力回天的他選擇了自盡。很多人看到項羽的結局,都會用悲壯來形容。關於項羽的失敗,很多人都會歸咎於他的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這兩點確實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特別是不善用人,註定了項羽勢必敗於劉邦。除了這兩點之外,項羽的失敗其實早在他起義之初就已經註定了。翻開《史記·項羽本紀》不難發現,項羽是以一種非常不道義的形式出場的。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瞬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這段話講的是,會稽太守本想招募項粱、項羽一同起兵,不曾想項羽叔侄二人不顧會稽太守的一番好意,反手就將會稽太守殺害,還拿下了會稽太守的軍隊。以如此背信棄義的方式加入了反秦的大軍洪流當中,也難怪後來戰敗了,項羽不敢回江東。
反過來看一下劉邦,當年在沛縣起事之時,沛縣令反悔欲殺劉邦、蕭何等人,最終劉邦不得不圍城並與沛縣父老與子弟共殺沛縣令。從兩人起義的方式來看,項羽靠著陰謀篡奪了會稽太守的準備好的軍隊、物資(關鍵這太守還是他叔叔項粱的朋友),劉邦雖然也殺害了沛縣令,但是因為沛縣令言而無信,不得已之下才下得手。從道義上來講,劉邦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俗話說眼界決定高度,項羽不敵劉邦的根本原因正是在於此。從反秦動機上看,劉邦有統一天下之志,項羽只是出於復仇。表現最明顯的就是項羽好殺,殺降其實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它可以讓你失去民心。項羽在贏下了巨鹿之戰後,本可以將這二十萬秦軍收歸為自己所用。但是他卻因為要復仇而下令殺害二十萬秦軍,等到他從劉邦那裡接手了鹹陽之後,項羽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殺了秦王子嬰,屠鹹陽,燒宮室。項羽的這一舉動徹底地得罪了秦國人,等到他準備分封諸侯的時候,才發現「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的關中已經容不下他了。不得已之下,他只能退出關中,回到自己的根據地彭城。當然這一切如果是站在復仇的角度來看,確實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眼界僅限於復仇的項羽其成就必然不會過高。
反觀劉邦最初以「仁」獲得了楚懷王的支持,得到了出兵鹹陽的機會。攻下了鹹陽後非但沒有傷害秦人,還善待了秦王子嬰和降將,從而也贏得了三秦父老的好感。隨後又打出「與天下共利」的旗號,贏得了其他諸侯的支持。從劉邦的總總行為來看,他的志向在於平定天下,而不是復仇。也正是如此,項羽的謀臣範增才會說:「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
當然這也不能怪罪於項羽,畢竟與劉邦相比,項羽身上的復仇的使命枷鎖更重。作為楚將項燕的孫子,項羽身上背負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使命。所以項羽面對秦人時,看到的更多的是仇恨,是昔日的國讎家恨。劉邦作為平民出身的楚人(嚴格意義上是楚魏交界之人,在劉邦眼中自己更像是魏人),所以他對於秦國的仇恨並沒有像項羽那般深。再加上劉邦曾經做過秦朝的官吏,所以對於秦人非但沒有仇,相反還有點感激秦人。
兩個人的出身及眼界,就註定了兩個人的人生高度。一心復仇的項羽,人生的最高高度就只是一個王,一個令人畏懼的王,一個讓手下的將領、謀士紛紛棄他而去的王。相反一心想要統一天下的劉邦,他的人生高度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成為皇帝是他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將手中的權力下放給韓信、蕭何、張良等人,知人善用、合理地管理好手中的人員,最終依靠著卓業的管理能力,劉邦擊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