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文言虛詞及用法(文言文中最重要的六個虛詞用法總結)
2023-04-30 12:53:05
文言虛詞是指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文言虛詞可以做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第二類:起組合作用的,如「以、於、為」;
第三類: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
第四類: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焉」。
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而、其、以、於、為」,下面就詳細講解這六個重要的文言虛詞。
之
助記口訣: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
用作動詞「去、往、到」,用作助詞可不譯。
一、代詞
一般用在動詞後面,作賓語。多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他/她/它們」、「這」 等。
例: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代人。他,指曹劌。)——《曹劌論戰》肉食者謀之。(代這件事。)——《曹劌論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代知識,指學過的知識)——《論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頭」)——《狼》漁人甚異之。(指代漁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記》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指代千裡馬)——《馬說》屬予作文以記之。(指代重修嶽陽樓這件事)——《嶽陽樓記》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格式:定語 之 中心語)
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水陸草木之花。——《愛蓮說》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2、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格式:主語 之 謂語)
例: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當餘之從師也。——《送東陽馬生序》3、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格式:賓語 之 謂語)
例:
何陋之有?——《陋室銘》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4、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誌。(格式:中心語 之 定語)
例: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馬之千裡者。——《馬說》5、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或時間副詞後)
例: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悵恨久之。——《陳涉世家》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三、動詞
可譯為「到」、「往」、「去」等,後面一般跟地點名詞。
例: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
助記口訣: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狀語後頭表修飾。
一、主要作連詞用,一般表示以下關係。
1、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鄒忌諷齊王納諫》2、承接關係:這種關係一般表示「而」前後的分句或詞語有動作的先後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例: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鄒忌諷齊王納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醉翁亭記》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3、轉折關係:可連接分句也可連接詞語,可譯作「但是」、「然而」、「可是」、「卻」。
例: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例: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5、修飾關係:「而」前後的詞語構成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而」表示時間、情態、方式、方向等,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例:
默而識之。(「默」表示「識」的方式)——《論語》朝而往,暮而歸。(「朝」、「暮」分別是「往」、「歸」的時間狀語)——《醉翁亭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二、跟其它詞構成複音虛詞。有以下幾種情形。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2、「而後」,相當於「然後」。
例:
假諸人而後見也。——《送東陽馬生序》衡於慮,而後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3、「既而」、「已而」,相當於「不久」、「一會兒」。
例:
既而兒醒。——《口技》已而夕陽在山。——《醉翁亭記》4、「而或」,相當於「有時」。
例:
而或長煙一空。——《嶽陽樓記》其
助記口訣:
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那」來近指「這」,
後帶數詞譯「其中」,表示反問譯「難道」。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記》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例: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3、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例:
其一犬坐於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
例:
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愚公移山》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 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馬說》三、連詞
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
例: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以
助記口訣:
「以」作介詞「把、拿、用」,因為、按照、在、憑、從,
又作連詞如同「而」,偶爾通假要分清。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以其境過清,不宜久留,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可譯為「憑藉」「按照」「依靠」等。
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以我酌油知之。——《賣油翁》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例:
屠懼,投以骨。——《狼》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裡的「來」「用來」。
例: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屬予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家貧無從致書一觀。——《送東陽馬生序》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陳涉世家》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例: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或者不譯。
例: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三、作動詞,可譯為「認為」。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四、特殊用法,同「已」,已經。
例: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於
助記口訣:
於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
形容詞後表比較,動詞之後表被動。
介詞,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
例:
其一犬坐於前。——《狼》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圖片王納諫》遷客騷人,多會於此。——《嶽陽樓記》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例: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欲報之於陛下也。——《出師表》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孟子》3、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譯作「比」、「勝過」。
例: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苛政猛於虎也!—— 《捕蛇者說》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4、表原因。
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5、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譯為「被」。
例:
受制於人。為
一、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譯作「向」、「對」等。
例: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譯為「替」、「給」等。
例: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3、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譯作「因為」、「為了」。
例: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4、表示被動,譯作「被」。
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動詞
1、表示「當作」、「作為」。
例:
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2、表示「成為」。
例: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3、表示「是」。
例: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4、表示「擔任」、「做」。
例:
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周亞夫軍細柳》(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