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講解合集(孟子萬章下)
2023-04-28 04:43:35 2
《孟子·萬章(下)》學習之五十三
第六章(一):
萬章曰:「士之不託1諸侯,何也?」
孟子曰:「不敢也。諸侯失國,而後託於諸侯,禮也;士之託於諸侯,非禮也。」
萬章曰:「君饋之粟,則受之乎?」
曰:「受之。」
「受之何義也?」
曰:「君之於氓2也,固周之。」
曰:「周之則受,賜之則不受,何也?」
曰:「不敢也。」
曰:「敢問其不敢何也?」
曰:「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無常職而賜於上者,以為不恭也。」
《孟子》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譯:萬章問:「讀書人不寄於諸侯,為什麼?」
孟子說:「不敢。諸侯失去了國家,可寄於其間,是禮;讀書人寄於諸侯,不符合禮。」
萬章說:「國君贈送糧食,可接受嗎?」
孟子說:「可以接受。」
萬章說:「接受饋贈是什麼意思?」
孟子說:「國君對外來流動百姓,是要周濟的。」
萬章說:「周濟接受,賞賜不接受,為什麼呢?」
孟子說:「不敢啊。」
萬章說:「請教為什麼不敢呢?」
孟子說:「守關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職業並能領取俸祿。沒有固定職業接受國君的賞賜,是不恭敬的。」
註:1.託:寄。不仕而食其祿。
2.氓:(méng音盟)流動之民。
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讀書人不能寄身於諸侯,是不能隨意高攀的。但諸侯失去了國家,可寄身於諸侯,位相當也,只是國被侵佔。現在還是這樣的慣例,國之領導人在他國避難就屬於這種狀況。
這裡講到的外來之民,要予以周濟。這裡聯想到,城市擴展問題,城市不僅僅對人才要周濟,更要對普通兆民進行周濟,人才是現階段的當期效益,對普通人則是看其長久子孫的效益,所以對外來的普通之民(包括當地農村來的民眾)要周濟,讓他在城市能夠站住腳跟,有後續生活之保障。
這樣,社會的整體素質才會大幅度往前移動,從來都是民眾挑選城市,而不是城市挑選民眾。城市是各階層的綜合體,不能單體而能存在。
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六章(二):
曰:「君饋之,則受之,不識可常繼乎?」
曰:「繆公之於子思也,亟3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於卒也,摽4使者出諸大門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蓋自是臺5無饋也。悅賢不能舉,又不能養也,可謂悅賢乎?」
曰:「敢問國君欲養君子,如何斯可謂養矣?」
曰:「以君命將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後廩人6繼粟,庖人7繼肉,不以君命將之。子思以為鼎肉,使己僕僕8爾亟拜也,非養君子之道也。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後舉而加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賢者也。』」
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譯:萬章說:「國君贈送的周濟,就接受,能經常這樣做嗎?」
孟子說:「魯繆公(姬姓名顯)對於子思,多次派人慰問,多次贈送煮熟的肉。子思不高興。最終,把派來的使者趕出大門之外,向北面叩頭作揖拒絕接受饋送。說:『至今才知君主把孔伋當成狗馬來畜養。』自此後就不再送東西了。喜歡賢才但不舉薦任用,又不能養賢,這是喜歡賢才嗎?」
萬章說:「請教國君想奉養君子,怎麼樣才算是奉養呢?」
孟子說:「是國君的名義送來禮物,兩次跪拜叩頭才能接受。以後管倉庫的人不斷送來糧食,管廚房的人不斷送來肉食,都不用國君的名義。子思認為是鼎肉(因為用國君的名義),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這不是奉養君子的方法。堯對於舜,使自己的九個兒子侍奉舜,把兩個女兒嫁給舜,百官、牛羊、倉庫等都齊備了,到農田裡去侍奉舜,然後提升他的職位。所以說:『王公的尊賢是這樣的。』」
《孟子》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註:3.亟:(qì音氣)屢次。還有一個讀音(jí音吉)急切意。
4.摽:(biāo音標)揮之使去。
5.臺:賤官,主使令者。自此不復令臺來致饋也。
6.廩人:古代管理糧倉的官吏。
7.庖人:官名。職掌供膳。
8.僕僕:煩猥(wěi音偉)貌。
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議:本章一是講國君對流動百姓要周濟,這是一個通例,為什麼?因為流動百姓無固定職業,不能安居於一地,君王是有責任的,託低是其職位使然。因為無固定職業,易生亂源,是社會是否穩定和諧的問題,有儘可能多的職位,與求職人員相匹配。
我們的「上山下鄉」就是因為當初沒有那麼多的職位,才有的無奈之舉,農村至少有口飯吃,那是農村對城市的貢獻,是每個個體家庭對國家的貢獻,幫助國家走向富強。
我們現在把「下崗」作為壓在每個普通民眾頭上的大山,這完全背離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人民當家作主,人民連勞動的權力都常常要被剝奪,這情何以堪?
二是讀書人是不得寄養於國君,也就是說不能寄養於官者,要靠自立而謀生。
三是國君若真正養大賢,需讓其無後顧之憂,生活上的一切都為其考慮周全。
四是賢才要舉薦而用,那是愛護之一;能奉養是愛護之二。若無有此二點,是心無賢才。送一點財物,讓賢者每每叩頭跪拜,不是尊賢,是凸現自己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