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計就計的例子(3.將計就計反其道而行之)
2023-05-03 04:15:59 4
將計就計的例子?用詐計以騙敵,被彼所知,彼則就其計而破之,稱將計就計能將計就計的多勝,因用計以騙人,彼知之而順其計破之,這就出乎用計者的意料之外,不及防備而反中彼之計而能將計就計的,首先必須知彼之計,然後才能設計以破之,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將計就計的例子?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將計就計的例子
用詐計以騙敵,被彼所知,彼則就其計而破之,稱將計就計。能將計就計的多勝,因用計以騙人,彼知之而順其計破之,這就出乎用計者的意料之外,不及防備而反中彼之計。而能將計就計的,首先必須知彼之計,然後才能設計以破之。
-小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妄圖在中途島與美國海軍展開激烈的角逐,將美軍逐出太平洋,而且還擬了一份作戰計劃書。但是美軍情報機關截獲並破譯了日軍的密碼,然後針鋒相對地制訂了殲滅日本海軍的行動計劃。就在日、美海軍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戰爭部署時,發生了一個意外。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報紙不知通過什麼方法獲得了美國海軍的行動計劃,並把它當做獨家新聞刊發在報紙上。美國情報機關和日本情報機關知道後都大吃一驚,隨後馬上將這一情報報告給各自的領導人。
羅斯福得知這一情報後也大吃一驚,如此嚴重的洩密,後果不堪設想。但是羅斯福在驚詫之後又馬上冷靜了下來,他認為:假如對這家報紙興師問罪,必然會把日本人驚動起來,日本人立刻就會取消中途島的作戰計劃,更為嚴重的是,日本人會警覺起來,對他們自己「密碼」的可靠性發生懷疑,倘若日本人「更新」他們的「密碼」,美國情報機關就等於徒勞無功,只得重新開始。
最終羅斯福採取的政策是:隨便他們怎麼說,假裝不知道這件事。羅斯福這一「糊塗」,日軍首腦也跟著「糊塗」起來,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美國人是在訛詐,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破譯日本的密碼。所以,日本軍隊不僅沒有中止中途島大戰的計劃,而且連密碼也沒有更新。
最後在進行中途島一戰時,日本海軍撞入了美軍精心設下的圈套,損失非常嚴重。中途島大戰後,日本海軍在海上永遠地失去了優勢。
能知敵計和將計就計的,必須有敏捷的頭腦,周密的思維,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這樣的人才算是有智謀的人,任何詭計都難瞞過他;當其將計就計以破敵時,也不易被敵識破。事實確是如此,《三國演義》中將計就計的計謀,皆出於有智謀的人。
孫權殺掉關羽之後,其主要謀士張昭求見。孫權問他有什麼事,張昭嚴肅道:「咱們大禍臨頭了!」
「此話怎講?」孫權不解其意。
張昭道:「您把關公父子殺了,關公是劉備結義的兄弟,曾誓同生死。現在,劉備已擁有兩川之兵,更加上諸葛亮的謀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將領的英勇,一旦劉備知道關羽父子遇害,能善罷甘休麼?一定會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我恐怕東吳難於抵禦了!」
孫權恍然大悟,大驚失色地連連跺腳:「哎呀,你的話很有道理,可事已至此,應該怎麼辦?」
張昭說:「您不必擔心,我有一計,可轉危為安。」接著就詳細講述此計內容:「現在,曹操擁百萬大軍,虎視華夏。劉備要興兵報仇,必定要與曹操講和。假如兩處聯兵而來,我們就危險了!所以,我們可先派人把關羽的頭送給曹操,以明白顯示我們之所以擒殺關羽是曹操的指使。這樣,劉備必恨死曹操,西蜀之兵也就不會攻我們,轉而攻曹操。我們則坐山觀虎鬥,然後從中取事。這才是上策。」
孫權同意張昭的計策,馬上派使者把關羽之頭盛入木匣中,送到曹操那裡。
曹操因為不久前關羽水淹七軍,又大挫曹仁,正坐不安席,看到關羽頭顱送到跟前,頓覺解除了心中大患,十分高興,「雲長已死,我終於能睡個安穩覺啦!」
曹操話音未落,階下一人站出來大聲道:「這是東吳嫁禍於我們的奸計」。
曹操定睛看,原來是主簿司馬懿。忙問他為什麼如此說。
「當年劉、關、張桃園結義時,誓同生死。現在東吳殺了關羽,怕劉備報仇,所以才把關羽首級獻給您,以使劉備遷怒於我們,不再攻打東吳,而跟我們算帳。東吳卻想在我們和劉備兩敗俱傷時,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一拍額頭:「你說得有道理。我該怎麼辦?」
司馬懿獻計道:「這很好辦。大王可以把關羽首級配上香木刻成的身軀,然後以大臣之禮隆重安葬。這樣一來,劉備就不會恨我們,只會恨東吳而盡全力東徵了。我們卻可以觀其勝敗:劉備勝則也攻東吳,東吳勝就同東吳一起滅劉備。二處只要有一處被我們消滅,餘下那一處就不會長久存在了。」曹操大喜。立刻召見東吳使臣,收下木匣,又命工匠迅速刻一香木軀體,與關羽頭顱配在一起。一切俱備後,曹操率領文武百官,大供犧牲,以王侯之禮隆重為關羽送葬。曹操還親自在靈前拜祭,並追贈關羽為荊王,派專門官員長期守護關羽之墓。這種葬禮,在魏國,可以說絕無僅有;以曹操的身份和人格,對關羽的尊崇禮敬,也可以說無以復加了。
劉備得知後,真的只恨東吳,發誓要傾國出動來報此仇。
孫權想嫁禍於曹操,但計謀被曹操手下識破,曹操將計就計,厚葬關羽,使得孫權的計謀破產,劉備還是要與孫權拼命。將計就計的關鍵是識破敵人的計謀和他們所想達到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反其道而行之,使對手吃苦頭,而且往往苦頭還是對手自己找的。
曹操率領大軍討伐張繡,把張繡的軍隊圍在南陽城內。張繡把城門封住,堅守不出。曹操不急於攻城,而是繞著南陽城觀看了三天。三天過後,曹操命令士兵在城西北角上堆放乾柴,而且召集全部軍隊,揚言在那裡攻城。
張繡有一個謀士賈詡,他在城上看到此景,便對張繡說道:「我已經知道曹操的用意了,我們可以將計就計。我在城上看見曹操繞城觀察了三天。他看城東南角磚土的顏色有新有舊,參差不齊,設置的障礙物也多半被損壞不管用了,因此就想從這裡進攻,可他表面卻向西北角堆積乾柴,製造假象,想騙我們調兵去西北角。他們一定會乘夜色從東南角向我們進攻。」張繡問道:「那該怎麼辦?」賈詡說:「這事好辦。明天可以讓身強力壯的兵士,吃飽飯,全部輕裝,隱藏在城東南角的房屋內。然後讓大批百姓扮成士兵,防守西北角。我們只管讓曹軍從東南角登城,等他們進城時,一聲炮響,伏兵齊出,定可活捉曹操。」張繡覺得賈詡的意見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採納了他的方法。
曹操也讓人暗地打探城內的消息,暗探報告說張繡把全部主力都撤回西北角去,而東南角卻十分空虛。曹操聽了非常得意,說道:「他們中計了。」於是便命令士兵暗中準備好鐵鍬、鐵鉤和其他爬城器具。曹軍的軍隊白天只進攻西北角,到了深夜二更時分,卻從城東南爬上城牆。等到大批曹軍都入城時,只聽一聲炮響,張繡伏兵四起,曹操立即撤退軍隊。張繡的軍隊奮力追殺,最終把曹軍給打敗了。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將計就計這個策略是多麼可行!
武則天執政時,曾經有人告發崔思競的異母哥哥崔宣謀反,朝廷派侍御史張行岌前去審理。告發的人事先用奸計誘騙出崔宣的妾,然後把她藏了起來,再向官府告發:「崔宣的妾要揭發他想謀反的陰謀,因此他把妾殺掉,把屍體投入洛河之中。」
張行岌按照原告的狀子審查,也查不出任何線索。武則天大怒,命令他重新審案。張行岌複查之後,上奏武則天,結果依然同原先的一樣。武則天火冒三丈,說:「崔宣假如確實殺了妾,他謀反的罪行就顯而易見了。現要找不到妾,怎能洗清自己的罪名?」張行岌很是害怕,就逼著崔思競抓緊時間尋找崔宣的妾。崔思競在城裡中橋的南面已經花了許多錢,試圖尋找藏匿崔宣妾的人。
幾天時間過去了,仍然沒有任何消息。但是,他每當家裡私下商議事情,那告發崔宣的人就能知道。崔思競估計家中有告發人的內線。於是崔思競在家裡佯裝對崔宣的妻子說,要用三百匹絹,僱傭一個刺客將告發的人殺掉。
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就秘密隱藏在告發人家的臺階後看動靜。崔宣家有個門客,姓舒,是婺州人,在崔宣家幫閒,崔宜對他格外信任。不一會兒,崔思競看見這個人走到臺階,賄賂守門人把上述的話通報給告發的人。
告發的人於是向官府報告說崔家的人想要刺殺他。崔思競把這個門客叫到天津橋,罵道:「你這無賴險惡的東西;我崔家若因「謀反」而家破人亡,一定說你也是同謀,到那時你跳進黃河也講不清楚。你如果能夠找到崔家的妾,我就會送給你五百匹絲帛。你帶著它回老家,就足以發家致富。不然,你也必然將是死路一條!」
這個門客後悔不迭,趕忙向崔思競謝罪。於是他把崔思競帶到告發人的家裡,在他的家裡搜出了崔宣的妾。崔宣這才免遭一場殺身大禍。
不依賴別人的力量自立者,很難加以控制或利用,相反地依賴別人的力量生存者,往往需要別人的幫助,利用這點來控制對方,乃是避免被對方利用反而利用對方的策略,也是將計就計的一種策略。
有次孔文舉以自己的祖先孔仲尼曾經拜李元禮的祖先伯陽為師的事,得出「我和您老就是老世交了」的妙答,得到了眾人的誇讚。太大夫陳韙聽了心裡非常忌妒他,想當眾對孔文舉羞辱一番,他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
孔文舉聽後應聲說道:「想必您小時候很聰明吧。」
他這一回答,弄得陳韙非常難為情。
孔文舉回答的高妙之處,在於很好地利用了「借力打力」原理。陳韙冷不防打來一拳,力道是「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愚笨」。你用什麼方法打我,我也用什麼方法打你,孔文舉正好借這個力道反擊陳韙:「想必您小時候很聰明吧。」潛臺詞是:「難怪你現在這麼愚笨!」
依照同一邏輯借力打力,常會使惡意進攻者掉進自己設置的陷阱裡,結局只會把自己弄得更狼狽。
還可以把借力打力的原理應用到讚揚別人的地方。
謝仁祖還是幼年時,父親謝錕就常領著他會客。那時謝仁祖的言談就已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居於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讚許他,說他「年紀雖小,也是座中顏回」。
謝仁祖說:「座中如果沒有孔子,怎麼能識別顏回?」-你們誇我,我也「借力打力」誇誇你們,你們不是說我是很有學問的顏回嗎,那你們都是顏回的老師孔子,學問遠在顏回之上,一人發一頂高帽子,發得順理成章,使之變成一場皆大歡喜的局面。
張儀憑藉秦國的勢力在魏國任相國,齊、楚兩國很氣憤,就想攻打魏國。雍沮對張儀說:「魏國之所以讓您做相國,是以為您做相國國家可以安寧。如今您為相國,魏國卻遭受兵禍,這說明魏國的想法錯了。倘若齊楚進攻魏國,您的處境就危險了。」張儀說:「既然這樣,那該怎麼辦呢?」雍沮說:「請讓我去勸說齊楚兩國放棄攻魏。」
於是雍沮去對齊楚的君主說:「大王可曾聽說張儀和秦惠王訂密約的事嗎?張儀說:「大王如果能讓我到魏國做國相,齊楚恨我,必定攻打魏國。若是魏國戰勝了,齊、楚兩國的兵力就會受損失,我就順理成章出任魏相;若是魏國戰敗,魏國一定投靠秦國來保全自己的國家,必然割地給大王。齊、楚兩國如果再想進攻魏國,它們已十分疲憊,怎麼能與邦國周旋呢。」這就是張儀和秦王暗中勾結的原因。現在你們去攻打魏國,會促使張儀的計謀實現,而不是困厄張儀的辦法。」齊楚兩國的君主都說:「對。」於是不攻魏國。
雍沮解救張儀,在於充分利用了齊、楚兩國對張儀的仇恨,讓敵方誤以為行使計謀會陷進圈套,告知敵方這樣的計劃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幫張儀,於是敵方就會放棄計劃,從而挫敗了敵方的原來有害於我方的謀劃。這就是「將計就計」的謀略。謀略家們想得廣,看得遠,料事如神,經常指出各種事情的結果,你如果能經常在事情之初就判斷它的結果的多種可能性,那麼你的預見能力和說服能力就會大大加強。
將計就計,先知其計是關鍵。凡是詐謀,不可能做到「天衣無縫」,必有漏洞,有其不合情理、不合邏輯之處,如能細心觀察、冷靜分析,則有可能看出破綻。而有智謀的人絕不會放過任何細節,因而能於小處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