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赤城縣包括幾個鄉鎮(全國曾有兩個赤城縣)
2023-05-03 03:21:38
李愛萍
1、引言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說全國曾有兩個赤城縣,查了查還真是。一個是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在1932年至1937年間蘇區建制時期曾使用「赤城縣」的縣名。那是1929年商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毀了舊政權,建立了工農政權——縣蘇維埃政府。1932年初紅軍第三次克復商城,更縣名為赤城縣。1937年10月蘇區縣制結束,復名商城縣。
(赤城縣鼓樓。本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個就是河北的赤城縣了。這個在家門口,我多次去過,本文就分兩篇談談我所了解的河北赤城縣。當然,沒在那裡生活過,不可能了解太多,知道多少算多少吧。
2、赤城歷史悠久,京西北重要門戶
赤城縣,地處張家口市東部、白河上遊,東臨北京延慶,北靠壩上草原,有「塞外明珠」「京北水城」之譽。
(赤城護國寺。李文平 攝)
赤城縣(包括歷史上的龍關縣)歷史悠久。炎黃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堯分天下為九州,赤城屬冀州。以後一會兒這一會那的,亂麻糊攪,不去管它。但需要知道的是,唐朝時就設置龍關縣(名龍門),遼置望雲縣,元升縣為雲州。赤城始置縣於康熙三十二年。一九五八年九月將赤城與龍關縣合併,仍名赤城。縣治開始在龍關,而後遷至赤城至今。
(赤城獨石口長城。本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是大明王朝,赤城龍關一帶作為宣府鎮北路,北京的西北門戶,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設獨石口、雲州、赤城等諸多軍堡。明正統年間,一支瓦剌騎兵從多倫進犯赤城,攻陷赤城獨石口、雲州,從雕鄂奔懷來,截斷了明軍的退路,使50萬大軍在土木遭至慘敗。
(雲州水庫壩頭邊的捨身崖。李文平 攝)
土木之變使明朝廷認識到加強宣府鎮及大同鎮邊城(外長城)的重要性,其中赤城方向尤為重要,加強了獨石口、雲州、捨身崖山口(現雲州水庫壩頭)等關口要道和山脊外長城的建設,還在捨身崖東山凹裡重修一座寺院,取名「護國寺」,希冀能夠護佑國家安全。目前赤城境內外長城、敵樓、烽火臺遺存仍然甚多,我們到後城鎮沿路還看到不少土城牆。有人說:「赤城保衛大明三百年」(三百年是個大概率,明朝276年歷史),不能說沒有道理。
3、平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平北抗日根據地也稱龍赤抗日根據地,創建於1940年春,包括當時的昌延、豐灤密、龍赤、龍延懷、龍崇赤五個縣,而赤城是中心。這地方處於北平、承德、張家口的三角地帶,對於日寇和日偽政權構成巨大威脅。
(前孤山村武安明老人給我們講述當年建團情景。李文平 攝)
我們的老團隊就於1942年2月誕生在赤城縣前孤山村,屬於平北軍分區四十團,赤城人民親切稱為老四十團。前四任團長鍾輝琨、詹大南、賴富、楊森都是參加過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老紅軍。後來都先後提升,與主政平北工作的段蘇權一起以大海陀(也有寫作「坨」的)為依託,與日寇展開了殊死的戰鬥,最終先後收復龍關、赤城、宣化及張家口。
(龍關重光塔。本圖片來自網絡)
龍赤人民對抗日戰爭大力支持,參軍11700多人。日寇對根據地極端仇視,多次進行大「掃蕩」,赤城軍民就犧牲11000多人,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在聶、段二位題字的天然巨石前合影。李文平 攝)
現在,赤城縣大海陀鄉(村)建有「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聶榮臻題寫的「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和段蘇權題寫的「大海陀」鐫刻於村東天然巨石上,被縣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地、紀念館是晉察冀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河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本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寫到這裡。欲知後事如何,咱下回再說。謝謝您光臨本帖![作揖][作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