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重不重要電視劇(電視劇堅守什麼)
2023-07-06 04:48:23 2
文 | 小舒 源 | 劇情指南
在娛樂圈,「顏值」的概念早已不是新鮮提法,從「男神」「女神」到「小鮮肉」「老幹部」,每一個愛稱的背後,其實都貼著「長得好看」的標籤。而在電視劇行業,都市劇、抗戰劇、古裝劇、傳奇劇,幾乎一切的題材類型,都呈現出向「偶像化」靠攏的趨勢,一時間,歷史偶像劇、諜戰偶像劇、懸疑偶像劇各種混搭類型紛紛湧現,「偶像劇」已儼然成為一個詞綴,似乎帶上它就是對流行和收視的強效加持。
大概那個人人都曾參與叫囂的「顏值時代」真的已經到來,電視劇的偶像化分明只是市場導向下的覺悟所在。然而,當越來越多高收視低品質、強話題弱口碑的作品充斥螢屏,一些思索和討論也因此一併湧出,電視劇究竟如何走入顏值市場,面對偶像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要如何拿捏有度、退守防攻。
美和愛稱霸「年輕態」隨著90後和00後成長起來,年輕的消費群體日漸成為電視劇的主流收視人群,如今的電視劇行業已經逐漸改變傳統電視劇「贏大媽者贏天下」的做劇觀念,及時調整往日家長裡短、婆媳鄰裡的題材,而是適應時代需求,轉向浪漫青春偶像題材,最大程度地尋求年輕用戶共鳴。
所謂的年輕用戶,正是這一撥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網生代」一族,他們在網際網路平等、開放的環境下,從小享受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暢通的交流環境。他們是成長在漫畫和動漫環境下的一代,對於長相秀美的九頭身虛擬人物的熱愛,逐漸進化成自己的獨特審美意識。他們也是成長在網絡文學環境下的一代,那些「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超級瑪麗蘇劇情是他們為自己特別定製的白日夢類型。同時,通過網絡平臺,這些網生代人群自幼便接觸到國際上各類優質劇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對比優勢和自成一派的欣賞水平,他們喜歡一切美的東西,並且善於表達好惡,總是在「為自己代言」。
在日益成為主流收視人群的「網生代」現象中,「小鎮青年」現象可以說是更典型的收視情況。「小鎮青年」基數龐大,曾經因為對票房的貢獻,一度被中國的電影市場寄予厚望,而事實證明,他們對於收視的影響,又讓他們在電視劇行業凸顯一定的風向價值,甚至一度出現「得小鎮青年者得天下」的論斷。「小鎮青年」成長在三四線城市,因為現實中一定程度的閉塞,對於虛擬的依賴更加典型和明顯,給自己的代入感更持久也更完全;他們成長在一個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年紀,故事許諾他們一個夢幻,他們也在故事裡寄予一個未來。基於他們的偏愛,最好故事都圍繞青春活力的愛情展開,並且畫面一定要美,情節一定要浪漫,主角一定要好看。而出於這樣的實踐,好比《何以笙簫默》《克拉戀人》《青丘狐傳說》這樣顏值在左、浪漫在右,深植美和愛的年輕態偶像劇,已成功試水並毫無懸念地掀起觀劇浪潮,「得天下」的秘訣似乎已被找到。
「爆款劇」盛行一時主流收視人群構成主流消費群體,主流消費群體決定主流作品類型。在電視劇「年輕態」當道的時候,偶像劇難免成為最賣座的「爆款」類型。如前文所言,目前的都市劇、抗戰劇、古裝劇、傳奇劇等紛紛向偶像劇靠攏,「高顏值」成為不可或缺甚至唯一的要素,在此之外,內容元素則被嚴重忽視。
如果僅僅從市場的角度來考量,「爆款劇」能夠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確實很可觀,它的熱播總是引領著一段時期內的話題熱點,從劇情到演員,從周邊到產業鏈,甚至還能引領接下來的流行走向,比如服飾彩妝,比如公仔玩偶。正是得益於這樣的能量抱團,IP得以大行其道,小說集聚粉絲,收視帶來廣告,點擊置換流量。從小說到全產業鏈的開發,背後的商機已經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單線條廣告收入。2015年的《花千骨》,憑藉收視創下的奇蹟實現完整的產業鏈開發,單遊戲一項便帶來月超2億元的盈利。
而如果從演員的角度,「爆款劇」也是難得的事業紅利,電視劇造星、網絡劇造星的功能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當紅小生或當家花旦從劇作中浮出水面,邁出名利雙收的最重要一步。因為《古劍奇譚》一路躥升為「國民男神」的李易峰、陳偉霆,因為《花千骨》被廣為熟知並認可的趙麗穎,因為《太子妃升職記》一夜爆紅的張天愛、盛一倫,都得益於紅極一時的電視劇。當然首先,他們都屬於長得好看的「顏值擔當」之列。
在作品和演員彼此成全的關係鏈條中,好像已然形成一個「爆款劇」的閉合生態,互相依附,各取所需。很多影視公司致力於拍這種高期待、高關注、高話題,一看就能成為爆款的偶像劇,請的演員都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人氣明星,儘管這類演員往往顏值爆表卻沒有多少演技,儘管拍出來的成品有槽點也有爭議,但仍然有大批的投資方願意砸錢,製作方願意出力,因為市場已經驗證了一條鐵律:人氣即收視率,爭議即關注度,收視率和關注度即賺錢法寶。
「良心劇」偏安一隅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對於文化觀念的傳遞總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因此行業裡也總有擔憂,「爆款劇」形成閉合生態的同時,是不是也不失為一種惡性循環的開始。就如著名製片人侯鴻亮曾經說的,如今的電視劇市場「什麼樣的劇都可以播,播出來以後,也把觀眾的審美給降低了」。在侯鴻亮看來,不管市場怎麼改變,電視劇創作的核心不能改變,仍需在審美、製作、劇本內容等各方面對觀眾有所提升,否則電視劇觀眾就會流失。
大概就是本著這樣的標準和責任,侯鴻亮團隊總是精心地打磨每一部作品,用精良的製作收穫業界口碑,也在某種程度上堪稱樹立了行業標杆,讓「山影出品」幾乎成為「良心劇」的代言。從《闖關東》《戰長沙》《北平無戰事》,到《老農民》《琅琊榜》《偽裝者》,不僅讓我們看到侯鴻亮團隊對作品精神實質和專業品質的追求,也讓我們看到,總有一些堅韌的力量,在用自己的堅守對抗著市場的洪流。
除了從業人員的情懷追求和自我約束,對於「良心劇」的鼓勵和支持,更是政策導向和行業倡導。2016年全國電視劇播出工作會議上,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的領導對於2015年全國電視劇播出中存在的主題、題材、品質等問題的通報,對於電視劇播出紀律和宣傳紀律的重申,對於優秀劇目的鼓勵,對於解決方案的探討,無不透露出國家對電視劇傳播文化價值的重視。而隨著電視劇播出會議的召開,中廣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也給會員單位下發了最新出臺的《電視劇內容製作通則》,從創作規律制定出符合從業原則的公序良俗,以便於行業自律。
從騰訊發布的娛樂白皮書,2015年度電視劇口碑榜有《刑警隊長》《我的二哥二嫂》《擁抱星星的月亮》,從《電視指南》雜誌發布的2015中國電視劇產業影響力榜單,年度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劇有《後海不是海》《為了一句話》,這些被業界讚賞的作品卻在話題度和知名度上排不上名,讓人不禁感嘆,「良心劇」的路漫漫之修遠。 「精品爆款劇」是未來之道。
「爆款劇」是市場的產物,「良心劇」是情懷的堅守,當然二者並不矛盾,也有達成統一的時候。2015年,一部《琅琊榜》因為「良心製作」佔據話題榜、賺取點擊量,贏得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同時讓王凱站穩轉型,讓胡歌坐定復出,自來水帶動如潮的好評,很多網友將其視為「2015年度最佳,沒有之一」。
面對市場和行情的變化,電視劇行業理應因此作出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然而一味跟風市場,追求高期待、高關注、高話題的「爆款劇」,很容易迷失自身,正如導演、編劇白一驄所言:「其實是抓不到的,我們都不知道熱點在哪裡、爆款在哪裡。」所以,與其盲目追隨,不如追求心態改變,讓作品在內涵上體現主流價值觀,在製作上保持匠心品質,同時輔以對情的表達和對美的追求,達成形式和內核的完美統一。就如2016年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上,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發表關於《劇變之下,SMG影視劇的戰略思考》的長篇演講,提到未來東方衛視在選劇上的要求是「引領市場、品質致勝」:「我們的高度坐標是良心劇,開端是正面的價值觀,過程是富有創意的精良製作,落點是良好的觀眾口碑和長久的社會影響力。廣度坐標是熱點劇,開端是市場高期待度,過程是頂級配置的精良製作,落點是高話題度、高收視表現。在高度和廣度的交集之處,是品質和收視雙豐收的精品爆款劇。」在當下多元的市場和複雜的行情下,「精品爆款劇」也許便是電視劇行業未來最好的發展方向。
公眾號: Vlinkage
合作/投稿請加aiming_2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