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和雄安新區哪個好(雄安給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帶來了什麼)
2023-07-05 18:53:09 3
雄安新區白洋澱景色(無人機照片,3月28日)。圖/新華社
雄安新區5歲了。
始於2017年4月1日的「一紙規劃」繪就藍圖,經歷整整5年之後,雄安新區這個 「未來之城」「創新之城」「綠色之城」「智慧之城」,正在全面進入大規模高質量建設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步推進階段。
雄安新區不僅僅是推進首都經濟圈的一顆戰略棋子,更是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一顆關鍵落子。
當前,京津冀區域正處於全面推進以首都為中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關鍵時期。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藍圖繪就,不僅僅是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的核心抓手之一,也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環節之一,更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所取得的偉大建設成就的重要標誌之一。
戰略布局
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戰略布局,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一個中心」「雙城記」和「一核兩翼」。
「一個中心」指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心是首都北京。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必須堅持一切圍繞首都發展和提升首都功能的目標來謀篇布局,因為首都是引領統領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發展的根基所在。
「雙城記」,則是指需要積極發揮京津冀區域內的北京和天津這兩個超大規模城市在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輻射中心功能。
「一核兩翼」,「一核」指東城區和西城區之內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兩翼」則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
其中,「一核」是首都功能的主要載體和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靈魂;「兩翼」則是通過打造首都區域內外的兩大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以服務於「一核」更好地發揮首都功能作用。
重要突破口
作為「一核兩翼」中「兩翼」的核心支點,雄安新區對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全面建設的價值愈加凸顯。
雄安新區是打破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既有發展困局的突破口。
指出,「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個新城,形成北京新的『兩翼』。這是我們城市發展的一種新選擇。」
這個新選擇,就是要探索出體現中國特色的、為大國首都為中心的新型世界級城市群的一條建設和發展新路子。
與長三角區域的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的世界級城市群不同,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既面臨如何打造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載體平臺職能,也面臨依據京津冀三地各自的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依據京津冀三地協作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的發展目標,重構以首都為中心的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和資金鍊的圈層式分工體系,進而重塑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心—外圍新體系乃至不同區域板塊的多中心體系。
在此建設過程之中,雄安新區必然是打破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既有發展格局乃至困局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只有通過雄安新區這個關鍵棋子的戰略布局,方可從符合中國首都功能定位的全新思維方式來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
雄安新區商務服務中心(無人機照片,3月28日)。圖/新華社
牽頭作用
其次,雄安新區具有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牽頭作用。
鑑於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所具有的「一個中心」和「雙城記」獨特格局,在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過程之中,會面臨如何強化北京、天津這兩個超大規模城市及其衛星城市與河北各城市之間的各種要素鏈、產業鏈的聯繫、交流和協同發展關係。
客觀上,要真正推進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全面推進,首要問題是要找到聯結京津冀三地核心城市的關鍵節點城市。而無論是從地理區位角度來看,還是從歷史文化傳統角度來看,或是從地域層面輻射力影響力角度來看,雄安新區恰恰能夠同時滿足這三個方面的條件要求。
因此,雄安新區的戰略部署,就是從頂層設計層面科學錨定了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突破口。
一方面,雄安新區將首都北京的高端要素資源和高精尖產業體系發展資源,引導進入到發展條件相對滯後的河北地區,必將從創造引領河北地區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自主能力的核心載體平臺。
另一方面,雄安新區必然成為可以搭建和溝通北京和天津這兩大超大規模城市之間合作關係的重要橋梁,有助於北京和天津從統籌謀劃的角度來打造各自衛星城市的建設,從而避免各自孤立式、隔離式的城市發展布局。
示範效應
雄安新區具有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示範效應。
雄安新區的城市建設完全體現了現代和歷史相結合、智慧和創新相融合、綠色和宜居相滲透的新型城市模式。
一方面,城市呈現出典型的「中國面孔」,集中展現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髓,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空間意象。
另一方面,將雄安新區定位為建設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臺、國際一流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國際一流創新服務體系。
未來,雄安新區將建設成為具備全球生態典範城市、以滿足人民需求為中心的現代城市、「快慢結合」交通的示範城市、數字孿生城市、綠色低碳城市和能留住鄉愁城市等一系列具有多重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的多樣性、混合型的現代化城市。
特約撰稿人 張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編輯 李瀟瀟
校對 盧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