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腦技術體系(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2023-07-19 14:19:28
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智能化成果和大數據信息的利用被當作是推動城市治理、解決城市病的一大機遇,"城市大腦"應運而生。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基於城市所產生的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指揮、調動、管理,最終實現對城市的精準分析、整體研判、協同指揮。如果把交通、能源、供水等這些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裡的數據比作"神經元",那麼"城市大腦"就能將這些數據連接起來,相當於打通了"神經元系統"。
什麼是「城市大腦」?通俗地說,就是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為城市交通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精細化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構建一個後臺系統,打通不同平臺,推動城市數位化管理。
城市大腦是支撐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新基礎設施,其核心是利用實時全量的城市數據資源全局優化城市公共資源,即時修正城市運行缺陷,實現城市治理模式突破、城市服務模式突破、城市產業發展突破。
城市大腦是支撐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新基礎設施,其核心是利用實時全量的城市數據資源全局優化城市公共資源,即時修正城市運行缺陷,主要實現以下三個突破:
城市治理模式突破: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解決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實現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約化、人性化;
城市服務模式突破:更精準地隨時隨地服務企業和個人,城市的公共服務更加高效,公共資源更加節約;
城市產業發展突破:開放的城市數據資源是重要的基礎資源,對產業發展發揮催生帶動作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二、「城市大腦」的總體結構從阿里雲對城市大腦總體結構的解讀,交通、交警、公交是主要的數據來源和應用場景所在。
實際上,在智能交通行業最早出現"大腦"這個概念大約在2006年,當時的"交通大腦"與我們現在所指的"交通大腦"含義不盡相同。目前,不單單是阿里在提"交通大腦"這個詞彙,百度、滴滴網際網路公司也都在提,傳統智能交通企業、行業用戶都在提,"交通大腦"不是一個專業名詞,他已經成為一個營銷詞彙。
"城市大腦"整體架構有一個比較經典的體系框架圖,叫做四三二一:四是城市劃分,符合信息化建設的體系架構;三是業務層級,包括城市級,行業級和企業級;二是兩類處理,包括數據處理和平臺整理;一是一個計算和操作能力中心。
三、「城市大腦」的核心功能"城市大腦是城市的數據引擎。"具備感能、視能、圖能、數能、算能和管能。其中,感能是能夠接入到各種場景的傳感器;視能是攝像頭和帶有攝像頭的無人機;圖能是高分遙感、GIS;數能是來自政府、公共事業、網際網路公司等機構的數據;算能是異構的計算能力,包括標準化計算和各種邊緣事件的對應算法;管能是城管執法、城域巡查,以及今後的無人機、無人車巡查。
擁有六能的"城市大腦"如同被賦予了生命,能夠更快、更主動地發現運行中存在的隱患,甚至預判可能將出現的突發情況,並給出正確的解決之道。社區就是神經元,從窨井蓋到垃圾桶都有聯網的傳感器;街邊、商店門口的攝像頭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被組成了一個網絡;無人機會將工地上的影像資料上傳到伺服器,同時還能沿著海岸線巡查。各種數據在臨港的"城市大腦"匯集,人工智慧會作出分析並指派有關人員進行處理。"城市大腦"使得城市巡查發現效率從20分鐘提升到1分鐘,其中主動發現率提升到70%以上;派單時間從原來的30分鐘縮短到了5分鐘,智能派單率超過90%;信息員培訓時間從原來的1個月縮短到1周。
"城市大腦"今後更為重要的功能是預判,幫助決策者提前做出相應預案。"通過節假日、天氣、節氣、公園活動、周邊活動等數據,對交通人流進行預測,目前準確率達到80%以上。"根據預測,可以提前準備設立應急停車場和交通誘導牌,增加短駁車運力,甚至推出臨時封閉道路、優化紅綠燈等應對之舉。
四、「城市大腦」的前世今生城市大腦是技術進步的產物,也是城市發展的產物。蒸汽機時代,城市的標誌是修公路和開行蒸汽機車;電力時代,城市的發展是鋪電網和開行電力機車。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城市大腦就像160年前倫敦第一次建設地鐵,135年前曼哈頓第一次建設電網。綜合來說,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積累以及國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配合、後期採購訂單等因素,為城市大腦建設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鄉城人口遷徙和集聚紅利在移動網際網路經濟的強大集聚效應下,刺激出全新的動能和勃勃生機。同時,大城市公共物品供給與需求處在嚴重的不匹配狀態,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汙染、秩序混亂、供水不足、能源緊缺等"城市病"極為突出,讓城市管理者無所適從。
此外,AI、IoT、雲計算、數據挖掘、知識管理、深度學習等技術迅速進入爬坡期,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運營商、硬體廠商參與城市建設有了便捷的通道。由於智慧城市是一個跨系統交互的大系統,是"系統的系統",不是硬體的堆疊與軟體的重複建設,而是需要有一個中樞神經式的城市指揮系統,這個系統必須具備全面、實時、全量的決策能力--這就成為城市大腦誕生的基礎。
五、「城市大腦」的發展歷程2016年3月,城市大腦在杭州啟動,由杭州市政府主導,包括阿里雲在內的13家企業參與其中。城市大腦在誕生之初就已明確了它的使命,就是解決城市"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弊病。
2016年10月,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城市大腦1.0版發布,引發了行業內外的廣泛熱議,當時各方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大腦的作用、架構和它與智慧城市的差異。
2017年11月,城市大腦與其餘三家平臺一同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城市大腦在改善城市交通治理方面的成效得到認同。
2018年5月,杭州市發布全國首個城市數據大腦規劃,時限為5年,規劃首次確定了城市大腦未來各階段的主要建設目標和應用領域(交通、平安城市、城管、旅遊、醫療、環境、信用)。
2018年9月,城市大腦發布2.0版。
2018年12月,城市大腦(綜合版)發布,城市大腦步入3.0建設階段。
截至今日,城市大腦已覆蓋了杭州、通州、雄安、澳門、吉隆坡、蘇州、海口、廣州、重慶、西安、福州、衢州、烏鎮等十餘個城市。
看得出來,城市大腦的落地是國內國外齊發力,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同時布局。1.0版本到2.0版本用了整整一年,而2.0版本到3.0版本只花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技術應用更新速度越來越快。
城市大腦的出現與AlphaGo的意義不同,AlphaGo更多是一種技術層面的探索,而城市大腦涉及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多個方面的深度融合,重視城市多部門的數據整合和大力支持,積極聯合有關企業推進基礎設施改造,三是綜合多種技術探索跨領域的應用融合。
六、「城市大腦」的建設概況現在全國宣布要做'城市大腦'的大概有500多個城市,幾乎涵蓋了所有副省級以上和地級市。在一些大城市,基礎網絡和傳感器都已布局到位。隨著物聯網、通信技術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城市大腦"將使城市的綜合治理再上一個臺階。
本文轉載自中國安防行業網。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