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整個旅遊景點(山西大同城區旅遊景點)
2023-07-19 10:22:11 3
大同九龍壁
地址:大同市內東街南側
據《大同府志》記載,創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單面五彩琉璃照壁。。
九龍壁坐南朝北。長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黃、綠、蘭、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須彌座的束腰鑲有兩層琉璃神獸:第一層是麒麟、獅子、猛虎、梅鹿、飛馬等;第二層是行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託九龍琉璃壁身,穩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結構的琉璃鬥栱六十二組,承託琉璃瓦頂。壁頂為單簷五脊,正脊為高浮雕的多層花瓣、花朵以及行龍等,壁頂脊獸俱全,兩側是雕刻手法細膩的龍吻。
整個壁身下部蘭綠色海水洶湧波濤、上部以蘭、黃兩色的流云為襯底,九條巨龍之間採用雲霧、浪花、波濤和山崖相隔相聯。九條龍均為高浮雕製作,蜿蜒曲折突兀於壁上,大大增強了立體感。
據記載,該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有1200年的歷史。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物。據清乾隆七年(1742)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遺物。在清真大寺的西院內尚有清真女寺。大同清真寺原佔地2000多平方米,由於年久失修,各種設施陳舊,已不能滿足信教群眾活動,與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不相稱。從2008年起,大同市委、市政府把清真寺修繕擴建作為推進古城復興工程來抓,總投資1700多萬元,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原清真寺大殿進行整體落架修復,擴建8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新增了兩個配殿、兩個望月樓、擴建兩個辦公區、一個浴室。目前,整個清真寺佔地100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美觀大方,功能齊全,民族特色濃鬱。
興國寺
地址:大同市城區小西門
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
寺坐西朝東,現僅存正殿。正殿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磚券窯洞三孔,外券為仿木結構建築形式,簷下砌鬥栱作裝飾,窯前設有長廊;上層為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重簷九脊歇山頂。大同興國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
地址:大同市城內東南隅
據《大同府志》記載:「舊學府在府治東,即元魏中學書,遼西京國子監,金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為代藩府學,改雲中驛為府學,即今學也。」這裡所謂府學即今日之文廟。
文廟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現大多已塌毀,僅存大成殿、過殿、東配殿和西配殿。
大成殿是文廟主要建築,坐北朝南,為明代所建。建築置於月臺上,呈「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鬥栱六鋪作,每間兩朵。轉角鬥栱繁縟複雜,柱網排列為減柱做法。
大殿前的月臺四周有石欄圍繞,欄杆中間嵌有宣武巖石刻。欄杆中的石刻上雕刻著我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欄杆上的柱頭圓雕石獅,千姿百態,意趣橫生。大同文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淑墓誌
元淑墓誌,八十年代初出土於大同市城東十公裏白登山下的東王莊村。此志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碑高0.74米(加額),寬0.42米。碑額為「魏元公之墓誌」六個篆書,風格與司馬金龍墓表篆額相近,但書法略遜一等。墓誌正文為楷書,堅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七字,共計511字。字格二釐米見方。志文除右下部和左上部因年久接土,二十餘字漫滅不可辯讀外,絕大部分字體精整,鋒穎猶新。它是目前大同地區出土的北魏志石中文字最多的一種。
大同市博物館
在華嚴寺院內。有四個展室,一個旅遊服務部,陳列面積為238平方米,展出歷史文物、動植物化石380餘件。其中有在大同市新榮區總高墩村發現的長達10餘米的恐龍脊椎化石,在大同城西青瓷窯發現的文化遺址模型。館內還陳列有春秋、戰國時代的鼎、壺、戈、劍等,還有從大同東郊石家寨司馬金龍墓內出土的文物450餘件,其中有一批是極為珍貴、罕見的藝術品。
司馬金龍墓
在大同市城東十五裡處石家寨村西南。據《魏書》已載:司馬金龍是晉宣帝司馬懿之弟,東武城侯司馬馗的九世孫。其父司馬楚之於泰常四年歸附北魏,封為琅琊王,司馬金龍乃司馬楚之與北魏皇族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該墓於1965年被發掘,其隨葬品現陳列在大同市博物館內。
大同鼓樓
位於大同市區南街正中,始建於明朝,清朝順治、乾隆年間均有重修。頂樓上架放的一大鼓乃古時晚間報更時所用,號稱「聲聞四達」,故稱「鼓樓」。
鼓樓高三層,為十字歇山頂建築,面闊和進深均為三間。樓閣四面設門,四周有迴廊欄杆,底層有木製樓梯。明清時期,鼓樓是全城報時報警之地,備有測定時間的「銅漏壺」和「定更鼓」。「銅漏壺」產生於宋代,製作極為精巧。
文嬴湖
大同城東文嬴湖,舊稱「文鶯湖」。背依白登山、採涼山,波澄一鏡,湖光山影,竟秀爭奇。北魏以來,一直是大同豪門望族、文人墨客遊漁抒懷的佳所。近年,開闢了濱湖別墅、康樂中心、遊泳池、跑馬場等遊樂設施。
善化寺
善化寺位於大同市城區南部的小南街西側,又稱南寺。始建於唐開元間,後毀於戰火,到金代重修,是國內現存遼、金時期寺院布局最為完整的一座。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有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 其中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殿,建於遼代,殿前的月臺、鍾亭、牌坊都是明代所建,殿內正中供奉五方佛,殿內壁畫繪於清康熙年間,造型優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大殿的左右為東西垛殿,西側普賢閣,東側文殊閣遺址。 三聖殿在大雄寶殿前,殿內供奉華嚴三聖。
城區法華塔
法華塔位於市內東北隅塔寺街。始建於清代,後經重修。 塔下為一高3米的六邊形塔臺,臺邊砌有花牆。門為磚券洞式券門,上有匾額,刻「小洞大」三宇。過去洞中還塑有佛像。窟洞南北兩側設有門洞,抬級而上直通塔基外部。塔座為須彌座,,座上為兩圈覆缽形「金剛圈」。上為壇形塔身,俗稱「塔肚子」,再上有「塔脖子」,周圍鑲砌黃、綠、紫三色圓形琉璃收簷,共八層。再上是近似圓柱形的相輪和頂上的寶蓋、寶珠等。塔身四方各開一扇小窗,小窗上部和兩側,分別有一尊金剛,周圍飾以彩帶祥雲。整座塔身高8米,呈白色,十分俊秀雅致。
大同關帝廟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築,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築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築。
關帝廟的主要建築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雲的旗杆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築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觀。今存關帝廟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抱廈,為清代所增建。大殿沒有臺基,由平地立柱砌牆。
殿內後端置內柱兩根,柱間各置雕刻精細的木質神龕一個,結構均為重簷。簷下鬥拱共十一踩,排列密集純系裝飾,為清代結構。 關帝廟建築嚴謹,渾為一體。大殿翼角翹揚,鬥拱施布有獨到之處。殿內清代增置的平棋藻井上繪製的龍形圖案,多姿多態,別具一格。該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同關帝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龍壁
三龍壁位於城西同雲公路中段,原是遼建觀音堂山門前的照壁,是大同唯一的雙面琉璃龍壁。
三龍壁高6米,厚1.2米,長12米。下部以青石砌築為基,分別雕有獅子、花卉、行龍等圖案;中部兩面各雕有三條黃色金龍,當中行龍昂首挺身,有一飛沖天之勢,兩側行龍互相對稱,龍頭均面向中心。巨龍頭上鑲有火珠,為仿木結構。三龍壁色澤絢麗,形象逼真,在大同的龍壁中可謂獨具一格。
鹿野苑石窟
鹿野苑石窟位於大同城北5公裡外的小石子村大沙溝的北崖面上。它依山而建,座北向南。原有石佛三尊,後因文革破壞,現只剩兩尊古佛。 據專家考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公元398年自樂盛(和林格爾) 遷都平城(大同)。道武帝從天興二年起,大興土木,其中「鹿苑」南固臺陰,北距長城,東包白登(馬鋪山),屬之西山(雪公山),寬廣數十裡,為皇家遊樂狩獵之地。苑內殿宇林立,亭榭參差,松柏參天,幽境曲橋,靈山秀水,美不勝收。後因為道武帝煉仙丹的張耀請求出家,道武帝批准在鹿苑建一靜堂。這樣,便於公元466元開始修建該石窟,至471年落成,比雲岡石窟早建成23年,故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及考古價值。
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築、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範。
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築。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於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於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於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後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殿內佛壇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稱五方佛。正中三尊為木雕,其餘二尊及其他脅侍菩薩都是泥塑。佛壇兩側各塑十尊諸天像(護法神),神情各異,身軀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代繪製的21幅巨型壁畫,色彩豔麗,金碧輝煌,保存完好,面積在山西省寺院壁畫中居第二位,僅次於芮城永樂宮。
下華嚴寺座落於上寺的東南側,以遼代建築薄伽教藏殿為主,大同博物館就設在下華嚴寺。薄伽是梵語,譯為「世尊」,是佛的十大稱號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釋伽牟尼所說的經典教藏,薄伽教藏殿自遼代中葉以來,就是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線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這座天宮樓閣和晉城宋代二仙觀的天宮樓閣、應縣淨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宮樓閣一起構成了山西古代建築獨有的地方特色。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最為經典的兩尊塑像歷為深受學者與遊客的推崇與讚賞,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嫋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普賢菩薩像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感情,魅力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