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起源於(陰陽五行是誰提出的)
2023-08-06 13:19:54 1
「陰陽」、「五行」最早出自哪裡
周易<>
陰陽之說的由來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1]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佔卜等。
陰陽五行說的五行起源
在百家爭鳴的形勢下,各家學說都力求從總體上說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質或宇宙萬物本原的問題上,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探討、認識這一問題,是自然科學的根本任務,但在科學還沒有進步到足以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只能先由哲學提出某些猜測和作出一定的解釋。春秋戰國時期寬鬆活躍的學術氣氛,為這些學說的提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時的中國哲學家們對自然本質的各種看法,與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內容大體上是類似的。關於宇宙論和時空觀的內容,將分別在天文學和物理學部分介紹。
殷周時期已經產生的陰陽和五行學說,仍然是這一時期關於宇宙萬物本原的重要學說。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國語·鄭語》記載,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鄭桓公之問時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個回答表明,當時還只是把土與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還沒有把它們上升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展禽,生活於公元前7 世紀後半期)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國語·周語下》記載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話說: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六指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地五即指五行,並把它們上升為正常的自然規律(數之常也),這就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了。到公元前6 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並被看作是禮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可能是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範》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對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了規定。
西周末年,還產生了物質為氣的說法,用對立的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天地分離、四季變化、萬物盛衰等各種自然現象。天氣為陽,性質是上升的;地氣為陰,性質是沉滯的。兩種氣的協調交感作用,生成萬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氣不和,就會引起自然界的災異變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陝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陽父說這是因為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①於是便發生地震。
到了戰國時期,幾乎各家都把陰陽看作自然界兩種對立的力量。《老子》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陰陽蘊涵於萬事萬物之內,在看不見的氣中得到統一。這裡把陰陽看作是萬物的基本屬性。《荀子·天論》稱:四時代御,陰陽大化;並用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來解釋星墜之類的自然現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編的《易經·繫辭傳》中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並稱: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這是說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互推移,即生變化,在這種對立統一的作用之下,就發生了萬物的演化。這可以看作是對先秦陰陽學說的總結與提高。
戰國時期,從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被結合起來,形成了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和元氣論的結合,又構成了我國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先秦學者也有將宇宙萬物的本原歸結於一種具體物質的。《管子·水地》篇稱: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萬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這是水一行說。《莊子·在宥》篇假借黃帝時代的廣成子之口說: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這是土一行說。儘管我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水一行說、土一行說還比較粗糙,但都在試圖把自然界無限多樣的物質存在形態統一於幾種或一種物質本原,用統一的觀點去解釋宇宙萬物,其中包含著一些合理的見解和天才的猜測。
陰陽五行起源於什麼時候?
黃老學派,道家子弟,我族之精英。維繫我族的文化基因傳承,所以為華夏。
原始社會,每年10個月,5個季節
一二月 春天,肝木 萌發 ,木生火,萌發充足,則繁盛
三四月,夏天,心火 繁茂。火生土,足夠繁盛,則飽滿
五六月,長夏,脾土 飽滿。土生金。形體飽滿,則成熟
七八月,秋收,肺金,收斂,金生水。果實成熟,則收藏
九十月,冬藏,腎水,固藏 結冰 寒冷 冬眠, 貓冬 儲備精力 來年再萌生
最初是山間仙人,修煉的人,吃飽喝足了 就開始各種胡思亂想,熟練掌握,後來被帝王家知曉,儘量的變成了帝王壟斷的技術,比較公開的在民眾之間傳播是黃帝內經開始,皇帝內經也曾經被皇家壟斷收藏過,導致差點失傳,,
陰陽五行說講的是什麼呢?
陰陽五行是遠古春秋時期《黃帝內經》中由來的,陰陽學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它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據屬性分為陰、陽的兩個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矛盾雙方的概括。一般來說,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動的、興奮的、溫熱的、動能的都屬於陽,與此相反的則屬於陰,例如:男屬陽,女屬陰。以人體部位而言,上為陽,下為陰,表為陽,裡為陰,背為陽,腥為陰。陰陽的屬性是相對的,只有陰陽的平衡才能使事物的發展得以協調一致。
陰陽變化的規律具有互根、消長、轉化的三個特性:
陰陽互根:陽生陽,陰生陰,既對立統一,又同時存在,一旦陰陽離決,生命也就終止了。
陰陽消長:陰陽是化不斷地進行「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的過程,既有消有長,也有盛有衰,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某一方有過,發生異常現象,就會出現變化。
陰陽轉化:陰陽對立,但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為轉化,既由陰轉陽,由陽轉陰。
五行說,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屬性的概念,用來解釋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現象、變化和發展都是由這五種屬性的物質在不斷地運行和變化中組合而成的,故稱為五行。
其特徵為:
「木」具有生發、條理;「火」具有炎熱、向上;「土」具有長養、化育;「金」具有清靜、貴重;「水」具有寒冷、向下。當它們相互作用時,就會相生相剋。生克制化匯補,以達到平衡和諧。
五行相生與相剋: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來維持燃燒;火生土,土要領先太陽來普照;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巖來儲存;金生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來灌溉。
木克土,是因為樹木可以入土;火克金,烈火可以熔金;金克木;金器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滅火。
反生為克、洩多為克和反克: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賴木生,木多火塞;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使水縮;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滅土能生金,金多 土虛」。
「金能克木,木堅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蕩;水能克水,火烈水幹;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陰陽五行說既代表世間一切事物中對立的兩個方面,也反映了五種物質的運行狀態,說明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用擬人化的文字表述,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制我者為官惡,我制者是妻賊,比肩者為兄弟姐妹,也就是說,當五種物質相生時,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具有促進,滋生的作用;相剋時,是一種物質對另一種 物質產生抑制和壓抑的作用;比合時為兩種物質友好相容的情 形。它們之間存在著生我,我生,克我,我克與平行相處的關係,既揭示天地萬物的相互關聯,也以生克制化的原理,促使天地萬物維持相互之間的動態平衡。這就是讓我們來認識起名中的一個自然法則如何應用的一個人本體的實際效力。
一、十天於配陰陽:單數屬陽,雙數屬陰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陰陽陽陰陽陰陽陰陽陰陽陰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東方南方中央西方北方四時春夏四季秋冬月份正二四五三、六九、十二七八十十一24節氣立春玉驚蟄驚蟄玉清明立夏玉芒種芒種玉小暑清小明暑玉玉立立夏秋寒小露寒玉玉立立冬春立秋玉白露白露玉寒露立冬玉大雪大雪玉小寒二、十二地支配伍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五行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方向正北東北北東北東正東東南東東南南正南西南南西南西正西西北西西北北月份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鐘點23玉11玉33玉55玉77玉99玉1111玉1313玉1515玉1717玉1919玉2121玉23時辰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偶時日中日央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三、十二地支配伍五行木火土金水天於甲乙丙丁戊已瘐辛壬癸寅卯已午辰戍醜未申酉亥子
陰陽五行說的五行起源
在百家爭鳴的形勢下,各家學說都力求從總體上說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質或宇宙萬物本原的問題上,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說法。探討、認識這一問題,是自然科學的根本任務,但在科學還沒有進步到足以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只能先由哲學提出某些猜測和作出一定的解釋。春秋戰國時期寬鬆活躍的學術氣氛,為這些學說的提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當時的中國哲學家們對自然本質的各種看法,與古希臘自然哲學的內容大體上是類似的。關於宇宙論和時空觀的內容,將分別在天文學和物理學部分介紹。
殷周時期已經產生的陰陽和五行學說,仍然是這一時期關於宇宙萬物本原的重要學說。五行學說是從西周的五材演變而來的。漢初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記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士卒歡樂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五種基本材料的看法,當是有古老淵源的。《國語·鄭語》記載,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鄭桓公之問時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個回答表明,當時還只是把土與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還沒有把它們上升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左傳》中記載的關於柳下惠(展禽,生活於公元前7 世紀後半期)的一段話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這是最早出現的五行二字。《國語·周語下》記載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話說:天六地五,數之常也。天六指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地五即指五行,並把它們上升為正常的自然規律(數之常也),這就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了。到公元前6 世紀末,五行即被推廣到各個方面(五味、五色、五聲等),並被看作是禮所依據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可能是戰國時人偽作的《尚書·洪範》中則進一步概括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把五行提升為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對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了規定。
西周末年,還產生了物質為氣的說法,用對立的陽氣和陰氣的相互作用來解釋天地分離、四季變化、萬物盛衰等各種自然現象。天氣為陽,性質是上升的;地氣為陰,性質是沉滯的。兩種氣的協調交感作用,生成萬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氣不和,就會引起自然界的災異變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陝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陽父說這是因為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升),①於是便發生地震。
到了戰國時期,幾乎各家都把陰陽看作自然界兩種對立的力量。《老子》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陰陽蘊涵於萬事萬物之內,在看不見的氣中得到統一。這裡把陰陽看作是萬物的基本屬性。《荀子·天論》稱:四時代御,陰陽大化;並用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來解釋星墜之類的自然現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編的《易經·繫辭傳》中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並稱: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這是說一陰一陽,一剛一柔,相互推移,即生變化,在這種對立統一的作用之下,就發生了萬物的演化。這可以看作是對先秦陰陽學說的總結與提高。
戰國時期,從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被結合起來,形成了陰陽五行說。陰陽五行說和元氣論的結合,又構成了我國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
先秦學者也有將宇宙萬物的本原歸結於一種具體物質的。《管子·水地》篇稱:集於天地,而藏於萬物,產於金石,集於諸生。。。萬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這是水一行說。《莊子·在宥》篇假借黃帝時代的廣成子之口說: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返於土。這是土一行說。儘管我國古代的五行說、陰陽說、水一行說、土一行說還比較粗糙,但都在試圖把自然界無限多樣的物質存在形態統一於幾種或一種物質本原,用統一的觀點去解釋宇宙萬物,其中包含著一些合理的見解和天才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