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溼地保護新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
2023-08-06 04:11:17 1
推進溼地保護新發展?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核心閱讀,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推進溼地保護新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推進溼地保護新發展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在調節水文、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氣候、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各國對溼地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並出臺措施加強溼地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
《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簡稱《溼地公約》)第三屆特別締約方大會近日發布消息,《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主題確定為「珍愛溼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溼地公約》現有172個締約方,其宗旨是通過地方和國家層面的行動及國際合作,推動溼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各方攜手加強溼地保護和修復,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構築更加堅實的生態屏障。
南非——
重視保護淡水資源
聖露西亞湖兩岸,蘆葦在風中搖曳,河馬在湖裡嬉戲。遠處,森林、灌木叢、溼地和草地等植被交錯分布,這裡便是南非第三大國家公園——伊西曼格利索溼地公園。
伊西曼格利索溼地公園總面積約32.8萬公頃。上世紀末,這裡的溼地面積迅速減小。公園工作人員錫安·巴克爾告訴記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原生松樹林被砍伐,而用於造紙的桉樹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桉樹生長耗水量大,導致區域內地表水驟減,溼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公園專門成立護林隊,砍掉桉樹超過萬畝,以涵養水源。經過努力,溼地恢復效果逐漸顯現——消失的小溪和瀑布重現,河馬、犀牛等動物又回來了。
據南非國家生物多樣性協會統計,南非約有溼地11.4萬個,面積約927萬公頃,佔陸地面積的7.6%。其中,27塊溼地躋身國際重要溼地,面積約57萬公頃。如今,從西南海岸的桌山國家公園、花園大道國家公園,再到東北部的伊西曼格利索溼地公園,溼地保護已成為南非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
約翰尼斯堡市郊的麋羚湖地區是一處內陸溼地,距離城市只有約40公裡。隨著附近居住人口增多,城市汙水和固體垃圾排放量增大,水葫蘆、綠藻等時常泛濫。為保證生態平衡和水源質量,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在政策法規方面,依據《農業資源保護法案》《水資源法案》等法律法規,對周邊企業等排放汙水強制執行三級水處理方案,即所有流入麋羚湖的水必須經過三道水體淨化程序,不達標的企業必須搬走。在環境教育方面,當地環保組織將麋羚湖地區作為中小學生態保護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及家長來此學習,參與不同項目的保護研究。
南非還通過開發利用溼地資源,提升其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西開普地區的企鵝島、海豹島及赫曼努斯沿岸溼地區域已發展成為熱門旅遊地,相當一部分旅遊收入由政府統一調配,專項用於生態保護工作。「溼地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必須及時監測人類活動對海岸溼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科學調整應對之策。」錫安·巴克爾說。
韓國——
推進溼地修複製度化
韓國西海岸和南海岸擁有廣闊的沿海灘涂,但據韓國海洋水產部2018年調查,全國灘涂面積比1987年減少了22.5%。
位於韓國南部閒麗海上國立公園內的李落祠灘涂,是清白招潮蟹、紅棗耳螺等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每當清白招潮蟹進入繁殖季節,其白色大螯鋪在泥灘上,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前些年,由於沿海區域過度開發,這裡的生物數量急劇下降。
2016年起,當地開始採取系列措施修復灘涂:逐步拆除廢棄的防波堤等人工建築物,安置防止沙子流失的設備,修建農耕機械專用路以減少隨意碾壓,在灘涂上種植鹽生植物用來穩定生態系統。公園還規定,在部分時段禁止遊客出入灘涂保護區。灘涂生態隨後開始逐步好轉,至2019年,清白招潮蟹數量增加了約6倍,棲息地面積增加了5倍左右。
近年來,韓國政府努力加強對灘涂的修復和保護。2009年,政府制定出臺了灘涂修復計劃; 2015年韓國海洋水產部發布了「通過修復使灘涂資源化的綜合計劃」;2019年又出臺了《灘涂及周邊地區的可持續管理和修復法》,將灘涂管理和修復工作制度化。自2010年以來,已經進行了10多處灘涂的修復工作。
順天灣溼地保護區是韓國最早列入《溼地公約》的沿岸溼地,隨著其知名度不斷提升,遊客大幅增加,當地也開始擔憂溼地環境可能遭到破壞。為此,溼地與生態旅遊專家從2007年起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順天灣管理方案研究,提出了有關溼地復原和生態旅遊的相關規劃。根據方案,從順天灣溼地到內陸地區依次被劃分為重點生態保護區、緩衝區、過渡區和城市中心區。後來,又在過渡區和城市中心區之間建成順天灣國家園林,成為保護溼地、預防破壞的「生態牆」。
德國——
兼顧保護與發展
每年10月至11月,在德國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裡,漁民盧茨·齊默爾曼都很忙碌,一箱箱精心飼養的鱘魚幼苗被投入奧得河。10多年來,在歐盟支持下,該國家公園已經累計放歸超過200萬尾幼鱘。
這項鱘魚種群恢復計劃,是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實施的多項溼地生態保護措施之一。作為德國唯一的洪泛區溼地國家公園,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有超過160種鳥類、54種哺乳動物、49種魚類棲息於此。每年春季和秋季,超過10萬隻天鵝和野鴨,以及1萬隻鶴和其他候鳥會選擇下奧得河谷作為休息和越冬區。為了給這些珍稀水禽提供良好的溼地環境,公園將其築巢地點設為特殊保護區,及時監測報告,禁止人為幹擾破壞。
德國於1976年加入《溼地公約》,同年頒布了《聯邦自然保護法》,包括溼地在內的11種自然保護地被列入法律保護範疇。如今,各類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面積佔到國土總面積的11.5%,其中國際重要溼地35塊,總面積約86.93萬公頃。
除了國家層面立法外,德國各聯邦州負責溼地等自然保護區的實際個案立法和管理。以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為例,布蘭登堡州特別制定了《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法》,就保護該區域平原景觀和生態環境、維持水體及河流自潔能力,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等做出詳細規定。公園將所轄土地實行分類管理,一類土地絕對禁止開發,二類土地允許一定的放牧等農業活動,但必須保持原始地貌和水道。要求這些土地禁止變更用途、禁止使用農藥化肥、禁止追逐和捕殺野生動物等,對於違法行為,最高可處以5萬歐元罰款。
得益於保護與發展兼顧的政策,下奧得河谷國家公園逐步發展成布蘭登堡州知名的有機農業產區。在國家公園內,30個養殖場使用了約4700公頃草地,牛、羊等飼養規模被限制在6500頭左右。公園方還和養殖場籤訂了自然保護合同,每年可獲得近85萬歐元的支持資金,用於生態草場繁殖和維護。
公園還開發了多條旅遊線路,包括200公裡的景觀步道、52條自行車騎行和越野徒步線路以及3條登山線路。每年吸引超過15萬遊客,帶來上百萬歐元的旅遊收入。
(本報約翰尼斯堡、首爾、柏林1月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07日 1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