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原型真實事件紀錄片(八佰背後真實的歷史)
2023-07-08 00:55:23
#八佰##八佰背後的真實歷史#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說實話,很感動,特別是戰士排隊綁炸藥跳樓阻擊日軍和護國旗這兩段(很可惜都是影視創作),偵探君差點哭出來,整部電影看完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但等回到家刷網上一些評論的時候,發現網上有很多對《八佰》的惡評,比如歪曲歷史、美化國軍、抹黑上海市民等等,更有甚者質疑"八百壯士"只不過是一場表演,根本談不上什麼民族英雄之類,看到這裡我很為"八百壯士"的犧牲感到寒心,真應了電影裡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說的那句話:"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大概這個意思,原話不記得了),偵探君今天就講一下"八百壯士"的真實歷史與電影《八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但由於國軍在兵員素質、武器裝備、戰術使用、情報偵察等方面都與日軍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蔣介石多次的錯誤決策(該堅決進攻的時候突然叫停,該緊急撤退的時候,又突然讓部隊再堅持幾天),導致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僅不到三個月時間,蔣介石的精銳部隊損失近半,國軍傷亡30萬人,日軍僅傷亡3萬人,雙方戰損比達到了驚人的10:1。無奈之下,老蔣10月26日下令全體撤退,但九國公約會議將於10日後在布魯塞爾召開,蔣介石希望獲得國際援助,列強制裁日本,於是下令88師堅守四行倉庫,一方面掩護撤退,另一方面可以向外國人展示中國人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鬥志和決心。88師師長孫元良(這也是個有故事的人)不願意犧牲一個師,於是僅留下了524團一營負責堅守四行倉庫,由團副謝晉元將軍帶領抵抗日軍。而一營僅有400餘人(423人、425人、 414人、452人等等,說法不一),但對外迷惑日軍宣稱有800人,這也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說到這裡,很多人都嘲諷蔣介石,對西方列強抱有幻想,並以戰士性命做犧牲,最終西方列強也沒有幫你吧。但我想說的是,"八百壯士"留守的積極意義是大於消極意義的,我們看到的是列強沒有幫助中國制裁日本,但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當時國力太弱,試想一下如果你作為英國首相,你會因為弱小的中國去得罪強大的日本嗎?不可能的,在當時,公理無法戰勝強權。雖然此時淞滬會戰大敗,列強也不會幫助中國,但中國必須讓國際社會看到抗日的決心,為什麼?舉個例子,顧維鈞一次在一個酒會上遇到一個蘇聯軍官,就說了一堆感謝的話,感謝你們出錢出槍幫中國抗日,蘇聯軍官也說了些客道話,後來蘇聯軍官喝嗨了跟顧維鈞說,你知道我們蘇聯人怎麼想的嗎?如果你們抗日,我們就出錢出槍幫你們,如果你們不抗日我們就出兵東北,和日本瓜分中國!
是不是又想起了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的那句話:"戰爭背後都是政治"。政治就是這樣,列強也擔心日本侵吞中國威脅到他們的國家利益,但如果中國選擇不抵抗或毫無抵抗之力,他們就會選擇和日本一起瓜分中國,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波蘭不就是這麼沒的嗎?所以國軍雖然敗退,但必須做給英美列強看,我們是有決心抗日的,能得到支持最好,得不到支持起碼不能讓他們聯起手來瓜分中國。
但這樣做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八百壯士的性命,他們需要死守住四行倉庫,一直到九國公約會議召開。所以我特別忍受不了某些人的言論,說八百壯士就是演一齣戲,最後也成功撤退,沒有生命危險,歌頌他們就是美化國民黨。請問當你作為八百壯士的一員被留在四行倉庫時,你會覺得自己在演戲、沒有生命危險,還是必死無疑,能殺一個是一個?我們不能總是用上帝視角去看當時的抉擇,更不能把為國犧牲的革命先烈和腐敗無能的國民黨綁定在一起。八百壯士是民族英雄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
那為什麼選擇四行倉庫作為堅守據點呢?四行倉庫最初是作為四家銀行的倉庫,建造的十分堅固,混凝土牆體有一米多厚,一般炮彈根本打不穿,而且與英租界一河之隔,加上兩側有炸藥桶,日軍不敢使用重型武器,所以四行倉庫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極佳位置。再來說一說當時的戰鬥情況,10月27日凌晨,日軍由坦克開道,衝入國軍陣地,結果發現空無一人,這才知道國軍昨夜全都撤退了,於是沿著街道從北向南挺進,準備佔領整個上海,等到日軍走到四行倉庫前方廣場時,密集的子彈從大樓中射出,幾十個日軍應聲倒地,鬼子這才意識到大樓裡還有國軍留守,於是發動進攻,先是派坦克進攻,然後用加農炮射擊牆體,但都被八百壯士打退,日軍沒有佔到便宜。
之後兩天,日軍又組織了幾次大規模衝鋒,但都沒有攻下四行倉庫。10月30日,日軍出動了大批裝甲車,準備衝毀倉庫牆體,普通手榴彈都會被彈開,此時一名戰士抱著一捆手榴彈從樓上跳下,隨著一聲巨響裝甲車被當場炸毀,這名戰士叫陳樹生。日軍的進攻再一次被打退,四行倉庫的將士們孤軍奮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河對岸的民眾更是激動不已,童子軍楊惠敏冒著生命危險前來送旗,青天白日旗終於在四行倉庫天台上升起。
當然,真實戰鬥場景沒有電影中那樣慘烈,並沒有一排人排著隊捆手榴彈跳樓與日軍同歸於盡,真實情況是只有陳樹生一人;也沒有戰士們為了護旗獻出生命,因為日本根本就沒派飛機出戰;更沒有黑道人士用生命傳送電話線,當時倉庫內一直可以與外界聯絡;至於日軍從地下通道進四行倉庫和從後方搭梯子進樓內更是不可能的,因為後面就是英租界,日軍根本不敢從後方進攻。但我認為這不屬於篡改歷史,而是藝術創作,歷史和藝術的分界線後面再講。
"八百壯士"最終只犧牲了9個人,但打死了日軍200多人,當然,這是國軍的記載,日軍記載日方只死了1個人,於是就有人根據日軍的記載噴國軍,說八百壯士四天就殺死一個日本人,還被吹上了天。看到這樣的評論我真的很生氣,日本人還說沒有南京大屠殺呢,你信不信呢?國軍可能有一定虛報,但打死幾十日軍應該有吧,相比於淞滬會戰的戰損比,這已經算是勝利了。
由於四行倉庫東北角不足100米的地方有兩個巨型瓦斯罐,租界各國也害怕雙方一激動不小心引爆,整個上海都將陷入一片火海,於是在英美的調停下,蔣介石同意撤軍,日本也不阻攔,最終近四百壯士撤到英租界,但本來說好英國人護送他們回歸大部隊,但在日本人的威脅下,英國人出爾反爾,繳了守軍的械,並把他們軟禁在膠州公園,不管吃喝,成為了"孤軍營"。謝晉元也曾給蔣介石寫過信,希望老蔣能出面幫他們重返前線,但蔣介石只回了12個字:忍受一切艱苦,以維國家榮譽。無奈下,謝晉元只好帶領大家困守孤軍營,每天按時起床訓練,並且自給自足,組織戰士們織布織襪子、做肥皂、編藤椅等等。四行倉庫守了四天,孤軍營卻呆了四年。一直到1941年4月24日,早操期間有四人遲到,謝晉元欲訓斥該四人,卻沒想到四人撲上來將謝將軍刺殺。
原來早在1941年初,汪精衛就派漢奸陳公博前往孤軍營,以高官厚祿引誘謝晉元投降,但被謝將軍嚴詞拒絕,汪精衛懷恨在心,就收買四人刺殺謝晉元,而這四人從民族英雄墮落為人民叛徒也僅用了四年時間。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向英美宣戰,孤軍營中手無寸鐵的戰士們被關進了南京的老虎橋監獄,此後,這些戰士們此後,這些戰士們又被日軍分散到杭州、裕溪口、孝陵衛等地去做苦力,更有40位左右的士兵被押解到南太平洋紐幾內亞去做勞工。後來,據逃出來的老兵回憶,他們被分散到各地之後,過著非人的生活,吃不飽睡不好不說,就算生病了也不能醫治,只能眼睜睜地等死。比起當年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的壯烈,他們被拘禁的慘狀更令人動容。
這就是四行倉庫的故事以及結局,其實後半段故事更加讓人唏噓。最後來說說《八佰》這部電影,確實有一些地方不連貫,比如那個記者怎麼一開始還在日本人那,後來又跑倉庫裡拍照去了,看的很迷糊。也確實很多地方與史實不符,比如小湖北代表的湖北保安團不是逃兵,而是留守軍的主力;比如只有一個陳樹生抱炸藥包跳樓;比如沒有黑幫運電話線;比如沒有戰士用生命護國旗;比如國軍撤退日本人也沒有開槍掃射。有很多煽情橋段就是創作出來的,但這不就是電影嗎?如果完全遵從史實就是紀錄片了啊。
電影是可以對歷史片段進行再創作的,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歷史和藝術的平衡點應該在哪裡,我認為只需要基本史實框架不能進行改動,而對歷史細節進行再創作就沒問題,什麼叫基本史實框架,在這個歷史事件中,"八百壯士"頑強抵抗日軍就是基本史實框架,至於具體抵抗過程、慘烈程度可以有一定改動,否則會有人願意看嗎?不給創作者足夠創作空間,一味強調真實歷史,會有多少人會對歷史感興趣?而且有多少人到電影院是去學歷史的?有多少人會把電影裡的情節當做歷史真實來看待?如果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看電影,那您怎麼評價《三國演義》?怎麼評價《雍正王朝》?
我一直認為成功的歷史片不是告訴你電影就是歷史,而是通過電影讓你有興趣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從這個角度看,《八佰》就是一部成功的歷史片。
最後讓電影的歸電影,歷史的歸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