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看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觀後感

2023-07-24 03:30:23 2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全稱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坐落於南京市江東門,地址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曾是侵華日軍集體屠殺遺址之一和遇難同胞的叢葬地。南京市政府於1985年修建了紀念館,後經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兩次擴建,該館已蔚為大觀並具有綜合展示功能。

  我第一次參觀是在10餘年前,那時候紀念館沒有今天這樣氣派,內部展藏也多是圖片,我當時沒有看完,確切地說是我沒有勇氣看完,因為那一刻我覺得身為一個中國人看到我的同胞被異幫當做動物一樣地宰殺,於我是極大的侮辱,在快要走出場館的時候,我看到一對花白頭髮的歐美老者站在巨大的圖片前噙著眼淚,那一刻我很感動,感謝他們對遭受屠戮的中國人的同情,以後的許多年間,紀念館內的照片和實物讓我難以忘懷。南京,南京大屠殺,成了一個心結一個噩夢,鬱在我的心裡結成一個疙瘩,成了我對日本這個民族的一種情緒。

  最近因為陪同別人我再次去了紀念館,新館造型猶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據介紹整個展館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4個區域。東部高大的船頭是陳列豐富的展廳,周邊莊嚴肅穆的廣場可容納萬人集會;中部是原館的遺址悼念區;西部大片開闊區域是樹木蔥蘢的和平公園;另外,還有十多座寓意深刻的雕塑令人心靈震撼。參觀紀念館的人氣很旺,中外參觀者都有,我看到了很多的是學生,這讓我寬慰,90後並不僅僅只關注周杰倫。

  在館外我的心就被一次次的震撼,尤其是幾座雕刻作品中的一個,一個躺在地上的母親懷摟著幼小的孩子,孩子緊貼著母親的乳房,旁邊的地上坐著一個稍大點的在無助痛哭的小男孩。這個坐在地上的男孩叫常志強,是南京人,1937年12月的一天,當時全家躲在屋內,日本兵突然闖了進來,刺刀刺進了他母親的胸膛,倒地後的母親拼著最後的力氣把他只有一歲的小弟弟攬進懷裡、揭開衣裳給孩子再餵一口奶水,媽媽的肺被刺穿了,弟弟吸出來的都是血泡泡。一會媽媽頭一歪死了,小弟弟也沒了聲息,很快母親的乳汁和血液被凍上,幼小的弟弟和媽媽的身體凍結著凝成一體……這僅僅是南京被無端殘害的無數平民中的一個家庭。當中央電視臺的專訪播出時,現在已80多歲的常志強老人回憶這段歷史時仍哭喊著自己的媽媽,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當時我也哭了,而了解了這一幕的中國人都會哭的。這被定格的畫面成了人性和非人性的強烈對照,永遠被凝固在歷史的天空中。如今這段史實被做成黑色的雕像永遠坐落在這裡,值得每個前來的中國人為人性的被斫傷而痛哭。這就是一種民族的情感和情緒。

  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姦等。據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眾高達30萬人以上……今天的紀念館內利用聲光電和部分實物向我們展示了當時中日兩國軍隊血戰南京的場面,當激戰結束之後,歷史放出了無數的野獸,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南京經歷了從人間到地獄的快速轉變。即便今天站在這個紀念館內,我仍然感到毛骨悚然,眼前那些匍匐著的逼真的模具仿佛隨時都會站起來、向我們求救和哭訴。如果說當時的殺戮僅僅是兵對民的荼毒還能理解,據一些相繼暴露的史料揭露,這次大屠殺是日本政府和軍隊高層有目的所為—那就更為可怕了,因為這暴露出日本人要滅亡我族的兇險野心。一個居心叵測的兇險民族是我們的惡鄰居和天敵,從19世紀到20世紀對吾國吾民圖謀不斷陰險連連。世間之族,險惡如日本者,有幾?

  30多萬人是怎麼死的?大量的史料看到:日本人把南京青年當做靶子練習刺殺;活埋南京和平居民;尚能呻吟掙扎者也被刺刀殺戮,最後將全部屍體焚化;日軍還搞殺百人比賽;日軍將砍下的中國人頭掛在鐵絲網上,所有能想到的殺人辦法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紀念館內的一面牆上有一個屏幕,每一秒一個頭像出現瞬即消失,那代表一個生命的離開,一個屈死的靈魂的遠去。30萬人被殺戮,今天的我們想像不出這個數字的具體內容和現實情景,讓我們做個比方來說明30萬人被殺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們設想一列火車可以乘2000人,那麼30萬人可以裝得下150列火車,每一個小時開來一列車殺光一車人,殺光這150列車的人也需要一刻不停地忙乎一個禮拜。我們可以設想那無數的屍體、滿地的鮮血,日本人又是如何處理?此時我想到一個詞彙:引頸就戮!是敵人過於兇殘還是我們過於綿柔?那一刻,中國人,你都怎麼了?1937年的那個冬天,無疑是20世紀最寒冷的日子。南京被世界遺忘了,上帝也許沒有遺忘、卻把南京交給了魔鬼!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人為何有那麼多的深重苦難——飢餓、災荒、親人分離、而這一代的南京人更是遭遇了中國人最最不幸中的不幸---被外幫欺凌,慘遭屠戮。中國人活得為什麼那麼窩囊?憑什麼,中國人就該遭受這一切?中國人其實都不錯,就是沒遇見一個好的政府,從晚清以來一直這樣。這讓我們思考一個最基本但最崇高的問題,什麼是最高利益,原來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正如吃飯住宿等是最基本的,人需要生存、只有生存才有尊嚴,尊嚴是崇高的墊腳石。一個政府,如果連最基本的民眾的生命都保護不了,談論任何主義都只是增加笑料……歷史給人借鑑,歷史不可忘卻,歷史需要思考!

  20世紀的中國國民黨政府無論怎麼詮釋都掩蓋不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沒有全力去保護自己的國都,一個保了而沒能保住的國都,一個丟了自己的國都連人民百姓一併丟棄的政府,怎麼都洗刷不去自己的恥辱。這樣的政黨和政府不丟了自己的江山才真叫奇怪。南京大屠殺從表面上看是日本人的兇殘,其實從內囊裡是因為國民政府羸弱體虛才招致外幫欺凌。日本人固然極端沒有人性,但國民政府輕率卸去了肩上對民眾的信用支撐,這也是民眾損失那麼大的一個因素吧。信用,在這裡和生命劃上了等號,最關鍵的時刻,政府在哪?這也是後來的人們為什麼那麼迫切要求於政府的公信力,說白了就是民眾需要政府一個落地有聲言而有信的表態和承諾的原因,老百姓要求的還不夠少麼?

  在南京丟失前,大多的民眾是不會相信一個那麼大的國家的國都會丟失的,1937年年底的這個冬天裡,甚至有一些百姓全家人擠在一起、擠在並不算暖和的破舊被窩裡,靠著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安撫著全家婦孺的恐慌。也許他們認為這只是一般的兵禍、鬧騰一段時間就會過去,他們更相信政府派了那麼多的軍隊可以守住這裡,因為這裡是首都。直到那幫叫做「日本鬼子」的同類端著異常雪亮的刺刀闖進家園,刺向胸膛、割斷咽喉、剖開腹腔、斬斷肢體……在如今的紀念館裡仍保留一個區域:橫七豎八的屍體、被剝下衣服的女人、躺在媽媽身邊的孩子。所有的現場復原情景活靈活現,讓你毛骨悚然!南京,1937,人間地獄!惡魔出世!日本人從人演變成了魔鬼,中國人從人被變成了任人宰割的弱小動物。現在想來把紀念館稱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遇難一詞用的真是十分妥帖,許多的中國人在死的那一刻真的沒鬧明白,1937年12月的那段日子裡,南京人——大多是最弱勢的平民、婦孺,他們招誰惹誰了?但死亡就十分殘忍而迅速地降臨了。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反人類罪」這個詞,那麼什麼叫反人類罪?反人類罪即在戰前或戰時,對平民施行謀殺、滅絕、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為。這個詞用的十分精準,1937年12月,日本人在中國的南京所做的一切,對於主權國家來說這是對別國最粗暴的幹涉;對於人類來說這是對生命最輕賤的傷害;而對於文明而言,日本人逆推著歷史的車輪把自己的國格和人格倒退了一萬年、十萬年、一百萬年,日本人使得自己的面目回到了猴子時代、禽獸時代。

  1937年12月13號開始,中國的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被淹沒在濃稠的血泊之中,而日本則永遠地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在南京大屠殺和中國人的八年抗戰之後,"日本人"這個詞在漢語和中國人的日常用語裡就成了殺戮、極端兇殘和最無恥的強盜的代名詞,而「日本鬼子」這個詞也從此成了一個固定詞組,這個詞不需要翻譯和解釋,無論對於婦孺、兒童和一切文盲語障者,這個詞都是最貶義的且充滿恐怖的黑色詞組。「日本鬼子」在所有中國人的心裡造就了全民族永遠的仇恨,「南京大屠殺」則是中國人永遠無法彌合的傷痕、這個傷痕是那麼深不見底而且時時發作和流血。

  紀念館外,空氣清新陽光明亮,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大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生活的本色一如既往,此時你會真切地告訴自己,能活著真好!但我們身後那些屈死的人,就真的成了飄蕩四方的冤魂孤鬼、一任時光之河把他們淹沒了麼?如果不去紀念館,我們還能感受到那個深不見底的傷痕嗎?如果不去紀念館,我們還去紀念那往日一段段血洗的歷史麼?透過歷史的煙塵我們還能嗅到往昔那刺鼻的血腥之氣麼?當中國人每每不得不提出面向未來時,我們的一衣帶水的鄰居,卻如此嫻熟地抹殺歷史忘記過去。張純如女士說:忘記過去就是新的殺戮。而過去的那段人類史上最血腥的罪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啊!

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