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曲藝項目有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曲藝)
2023-07-24 09:24:00 2
五千年歲月的洗禮
五千年情感的積澱
五千年智慧的凝聚
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
是一道割捨不了的古韻情懷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傳承
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四川竹琴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十大門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類「說唱藝術」的統稱
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
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曲藝」
了解「曲藝」中的蜀風雅韻
四川揚琴又稱「四川琴書」,流布於四川省漢族地區,因採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據傳,清代乾隆年間四川已出現以揚琴伴奏的說唱表演,演出時單人自彈自唱,以說為主,以唱為輔,唱腔比較簡單,說白時還要使用醒木,故被人稱作「話鼓揚琴」。
傳統四川揚琴由五個演員分成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表演,行話謂之「五方人」。演出時一般以坐唱為主,也可站立表演。演員在場上有說有唱,同時自操樂器伴奏。曲目中人物眾多、不敷分配時,可一人兼唱多角。揚琴唱腔包括省調和州調兩類:省調指的是成都地區的揚琴唱腔,其中又有「大調」和「月調」(也稱「越調」)之分,大調屬板腔體,有「一字」、「快一字」、「二流」、「三板」等板式。月調屬曲牌體,有【月頭】、【疊斷橋】等曲牌近二十支;州調指的是成都以外地區的揚琴唱腔,屬板腔體,有「清板」、「二流」、「三板」等板式。
1912年至1949年間是四川揚琴發展的興盛時期,出現了李連生等代表性的著名藝人。李連生善於演唱《漁夫辭別》、《哭桃園》等悲壯慷慨的曲目,他在演出《華容道》時用「浪眼三板」行腔,取得了絕佳的效果,一時風靡四方。繼起的李德才、葉南章等也各有出色表現,同樣為四川揚琴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四川揚琴傳統曲目有《闖宮》、《醉酒》、《秋江》、《船會》等上百個,內部編印的《四川揚琴詞本彙編》、《四川揚琴唱腔選集》達13冊之多。揚琴藝術承載了巴蜀的歷史文化,具有特殊的社會學、文化學研究價值。目前這一曲種後繼乏人,前景堪憂,亟待保護傳承。
四川竹琴流布於四川省漢族地區,因採用竹製的竹筒和簡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民間又稱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於道觀音樂,曾在唐代宮廷盛行一時。清代嘉慶元年(1796)以後,竹琴藝術開始流行民間,說唱者日漸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組同時演唱。20世紀30年代號稱四川「曲壇三絕」之一的賈樹三創造出單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繹多個角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四川竹琴音樂由單一的曲調分化演變成中和調、揚琴調等多種風格各異的派別調型。中和調又稱「綜合調」、「中河調」,主要流行於川東、川南、川北,它由立門調、老南音調、南音調發展而來,又在這些曲調的基礎上形成幾個演唱派別;揚琴調又稱「省調」,僅流布於成都及川西地區,其唱腔委婉流暢,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調、揚琴調均屬板腔體,有「一字」、「三法」、「三板」、「搖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稱「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數板」等輔助唱腔。
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繼成立竹琴行業組織,促進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賈樹三為代表的「賈派竹琴」影響最大。賈樹三將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簡化為兩句,改「慢七眼板」為「快三眼板」,並將川劇的彈戲、胡琴戲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調等大膽移植到竹琴音樂中,創造了豐富多變的「彩腔」,很快即流傳四方。「賈派竹琴」的經典曲目相當豐富,有《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幾百個唱段,其中的唱詞大都典雅華美,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近二十年來,四川竹琴發展陷於停滯,作品匱乏,人才青黃不接,觀眾流失,市場萎縮,正面臨嚴峻的危機,急需保護振興。
四川清音曾有「唱小曲」的別稱,因演唱時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它形成於明末清初,長期以來一直在四川省漢族地區流傳,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四川清音演出時由一位演員執檀板擊節站唱,琴師或小樂隊在旁伴奏,有時還兼作幫腔。除單曲體唱腔外,四川清音還有「月調」、「背工」、「馬頭調」等聯曲體唱腔。
形成板式變化體的「漢調」和「反西皮」,其中有許多省外的民歌小調,如「無錫景」、「麻城歌」、「武昌調」、「邊關調」、「鳳陽調」、「陝五更」、「灘簧調」、「泗州調」、「東北風」等,也吸收四川民歌如《數蛤蟆》、《青葉》、《十把扇子》等唱腔,還加入川劇的「反西皮」、「七句半」等,以及四川揚琴自己的「月調」、「平板」、「半邊月」、「垛子」等,共計二百多個曲牌。
四川清音的保留曲目達百餘種,其中既有《尼姑下山》、《昭君出塞》、《關王廟》、《斷橋》、《思凡》、《悲秋》、《活捉三郎》等傳統作品,又有「五四」後在新文化影響下產生的《佃客苦》、《雙探妹》、《小丈夫》等新作品。目前,四川清音日趨衰微,後繼乏人,已瀕於消亡境地,急需制定可行方案加以搶救保護。
金錢板流傳於巴蜀漢族地區,它形成於清代道光年間,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最初只是以簡單的唱腔唱誦「勸世文」,藝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後經不斷發展改進,逐漸成為獨立曲種。
金錢板由單人表演,說唱並舉,段末一句往往略用拖腔。說唱的同時,演員一手執打板,一手執底板和面板,通過三塊竹板擊打出各種節奏的聲響,為演唱伴奏。其唱腔鮮明而獨特,既採用【老調】、【狗攆羊】、【富貴花】、【紅衲襖】、【滿堂紅】、【江頭桂】等川劇曲牌,又吸收崑曲和四川民歌、山歌、小曲、號子等的音樂。唱詞通俗易懂,富於節奏,每句字數不限,全篇多一韻到底,亦偶有轉韻情況。
金錢板傳統的演出曲目比較豐富,《打董家廟》、《打洞庭》、《打毗蘆蕩》和《胭脂配》、《芙蓉配》、《龍鳳配》、《金嬋配》、《節孝配》等作品是其中的經典,習稱「三打五配」。除此以外,還有《鬧雅安》、《嫌貧傳》、《藍大順起義》、《瓦崗寨》、《包公案》、《說嶽傳》等一大批代表性的作品。
金錢板藝術是巴蜀歷史文化的載體之一,其中涵容著巴蜀地域的風土民情、社會風貌,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價值。目前,金錢板後繼乏人,發展停滯,生存出現危機,急需搶救保護。
擲地有聲的鏗鏘,行雲流水的柔和
曲藝不僅雅俗共賞,更是奇趣橫生的表達
聽說唱、享故事
科普非遺,我們下期再見
往期回顧:
科普非遺丨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傳統美術科普非遺丨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大門類之傳統舞蹈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餘 進 排版 | 餘 進
校對 | 劉 念 責編 | 韓曉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