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辯護人觀後感
2023-07-24 09:42:53 3
電影《辯護人》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佑碩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韓國電影辯護人觀後感
在韓國,突破1000萬觀影大關的電影並不多見,該國總人口不過5000萬左右,其票房號召力可見一斑。然而在這為數不多的熱門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還是在2013年12月28日韓國上映的《辯護人》。同樣在年末歲底,同樣的超過千萬的本土電影,相對於《鳴梁海戰》的大製作,《辯護人》只能稱作小電影了,然而其力度與深度卻不落下風。
該片以20世紀八十年代的釜山為背景,以已故總統盧武鉉曾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佑碩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
看過該片之後,我問了好幾位朋友,他們都說「這片子,毫無抵抗力」,大家都落了淚,然而這淚水與《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假如愛有天意》、《雛菊》等等情感糾葛劇惹下的眼淚完全是兩碼事了。善於抓住內心細膩情感的韓國電影人同樣也在一些現實題材、敏感事件中尋找創作源泉。在《辯護人》中,男主角宋佑碩的人生經歷的起伏、思想觀念的變化是一條清晰的主線。從一名生活窘迫的法律人,變成了一名衣食無憂的稅務律師,聰明苦幹的他實現了自己物質生活的華麗轉身,買上了新房,還上了人情債,在同學面前有頭有臉,腰包鼓了,但卻未曾發現他的精神追求漸漸萎縮了,並且從未得到身邊人的認可。他過著犬儒式的生活,對社會不公漠不關心,對民主政治充耳不聞,在一次酒醉之後,與同學起了爭執,也許至此他才有所反思,而直到他發現一件震驚當世的冤案被害人中,有他恩人的兒子時才開始左右為難。
這次事件的背景即是1981年「釜林事件」,釜山地區的大學生及大學出身的活動家22名青年,被指傳閱危險書籍,並在戒嚴的情況之下進行非法聚會,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集會示威法》等,遭到拘捕。片中的樸鎮宇即是他視為恩人的兒子,也是這22名青年之一。
最終,在老師的引導、懷疑下,在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的說服、請求下,他走向了維護人權的抗爭之路。這條道路崎嶇坎坷,然而越是深入其中,越是難以自拔,越是困難重重,越是奮勇抗爭。這條路,險象環生、危情四伏,也許會丟掉他好不容易過上的好日子,還會慘遭威脅、毒打。然而男主角正義凌然、愈挫愈勇,因為不知從何時開始,在他心中已燃燒起了維護公平正義的熊熊烈焰,這團火焰在最後一次公審時如同火山一樣噴薄而出,唇槍舌劍、義憤填膺、滿腔怒火,在對抗不公的鬥爭中點燃了所有人爭取公平正義的信念與豪情。
後來,宋佑碩成為了一名維護法律正義的律師,在這條偉大然而艱辛的道路上揮灑青春熱血,在片尾,當他作為被告被起訴時,為他自願辯護的律師一個又一個地站出了身,釜山142名律師,共有99人出庭為他辯護,他們在認同宋佑碩的同時,更是跟隨了他的腳步,從一個人的抗爭到一個群體的覺悟,縱然經歷了種種艱難的求索,然而那不可動搖的法治信仰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
作為一名法律人,大概都應該去看看這部讓人深思、惹人落淚的作品,該片的情節鋪陳從涓涓細流至波濤洶湧最後如大海般平靜博大,片尾時,觀影人早已淚光點點,血脈噴張。然而正如男主角的飾演者宋康昊說的那樣「重要的是電影和事實本身,而不是衝突和政治」,我想該片應該為人們樹立起一種信念,特別是為法律人樹立起一個標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正是在追求公正的道路上不屈不撓的精神與鬥志,而不是政治鬥爭以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