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於丹《天地人之道》觀後感

2023-07-24 06:04:39 4

  天,很清。地,很濁。無論是濁是清,都很寬,容納著世人,匯聚著百川。也許,它被我們人類傷害著,踩踏著,不屑著,卻始終以博大的心胸眷顧著世事萬物。它是沒有思考嗎?不,不是。只因為它們是天地,我們是萬物,天,地,人。它們以美好和寬容來擁抱我們,造就我們。

  於丹《天地人之道》觀後感300字

  星期六下午的班會課上,阿宋一反常態的給我們觀看百家講壇。在於丹解讀的《論語》之《天地人之道》章節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對「恕」和「仁」字的解讀了!

  子貢問老師:「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師曰:「其恕乎!」之後孔子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是寬恕的意思。即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別人傷害了你,你也應該儘量寬恕他。

  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勉強別人去做,給別人造成傷害。別人做錯事傷害了你,你應該學會寬恕。這就是孔子對學生的教導!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真的困難。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內心放不下,所以過不了心平氣靜這道坎。於是,世間才有那麼多無謂的爭鬥,才有那麼多無謂的傷害。在彼此的對峙中既傷害了別人,更傷害了自己,傷害了自己脆弱的靈魂。

  因為心中無法寬容他人犯下的錯,所以會耿耿於懷,在心裡擰下一個結。於是,想不通,生悶氣,不僅傷了心傷了胃,還傷了肝傷了肺。不會寬恕的結果,受害的依然是自己!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寬恕呢?不是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法嗎?寬恕不僅是對別人的寬容,更是善待自己的體現,以一種超脫群然的態度,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正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救贖!

  其實,我們的軀體可以為理想而操勞去奔波奮鬥,而我們的靈魂卻應該為信仰而努力去靜心思考。 我要努力學會:平和,坦然,仁愛,寬容。

  於丹《天地人之道》觀後感600字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之極。其實論語中許多經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的,但是我們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嗎?這部曾被古人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還具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認為,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為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

  大家別以為說,孔夫子的論語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我們覺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種高不可及的。這裡面有多少奧秘嗎?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說白了,我認為論語再我們今天的觀點去看過去,它是一本非常樸素的,能夠相關於以人倫為起點,教給每一個人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快樂,能夠熟悉現代這種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就是這麼一本語錄。其實論語很簡單,兩千五百年以前,論語是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片片斷斷,留下來的課堂筆記,他的學生把這些給編篡起來,後來就成了論語。所以在《漢書·藝文志》上有這麼一段界定: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就是弟子們在提問,他回答的時候「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大家有問有答、有來有往。就是這種提問和回答之間,隻言片語,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到後來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大家把這些言論集結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論語。所以今天看到的論語,我們會覺得沒有什麼太深的邏輯性,在論語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故事、一個嚴謹的闡述,論語都是很簡短很簡短的一些言辭。

  聖賢永遠都不是那個轉頭一樣的典籍,讓你要拿著放大鏡,翻著辭海非常費勁佶屈聱牙說他到底說什麼呢。如果端著架子,那不是真正的聖賢,其實聖賢的價值就在於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生活經驗可以穿越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於丹《天地人之道》觀後感1000字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與「天之道」「地之道」有很大關聯。正如於丹教授講的那樣,理想主義是我們的天,現實主義是我們的地。我們仰望藍天,腳踏黃土,以現實主義為生存基礎,以理想主義為奮鬥目標。歷史上許多的思想家,特別是那些文人或隱士,就是在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間徘徊、探索中做出貢獻,或者選擇潔身自好。

  而我們真正難以做到的,卻是所謂「人之道」。據《論語》中的記載,先賢孔子對「人之道」的解釋往往寥寥數語,僅用幾個字,就能將其闡述。比如,於丹教授講到的「恕」「仁」,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難。「恕」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即「愛人」。孔子說這話並不難,因為他就是一個那樣的聖賢。但在之後兩千五百多年的中國社會,特別是有史料記載的上層社會,由於不「恕」、不「仁」而引起的事件不計其數,有些甚至帶有恐怖和血腥。因此,才會有那麼多隱士以及嚮往隱逸生活的文人出現

  而我們要去說,去實踐時,也會遇到不少問題。在如今這個社會裡,似乎總有一些事不可「恕」,總有些時候不能「仁」。這沒有什麼很好的解決方法,我們只能是盡力克制自己,減少與別人的衝突,努力平和地對待別人。「恕」「仁」都只是在長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生活態度,我們自己做到了,也難以引導別人。但我相信,目前在我們班上存在著的大部分魯莽、衝動的行為,只是一些青春期心理剛剛形成的男生的正常的心理現象,能夠寬恕。但有一些不文明的、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卻也已經在某些同學身上有難以改變、愈演愈烈的趨勢,我也不免有所擔憂。

  高潤青

  於丹教授是一個能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別人看來只是被奉為經典卻無實際用處的《論語》,在她眼裡卻是珍寶,她能發掘出許多有用的東西出來。

  其實論語最初的誕生是在孔夫子死後,他的弟子們將他們平時的所問所答給編纂了出來。論語的每一條都短小精煉,樸素又能溫暖人心。

  於丹教授從論語中精選了幾條,的確實值得好好品味的。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說話嗎?不說。但世界不一樣的風調雨順?弟子一直好奇為什麼他們的老師說話那麼少,孔夫子卻又有說出了這一番話。他的言行絕非是為了專門去教別人所以這麼說話,這也顯示了他的態度:人不是為了活著而去生活。

  由此推論到我們學生身上也是一樣。有很多人將學習看做是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卻忽視了學習本身的樂趣,越是討厭,越是學不好;越是學不好,就越討厭······最終陷入了無休止的惡性循環中。

  其實,何嘗不隨和一點呢?將所有抱怨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品嘗過學習的快樂後,還會那麼痛苦嗎?不要為學而學,從孔夫子的話中我們能看出這一點。

  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因為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那樣一種艱苦的條件下,他依然能活得快樂樂,這是擁有一種怎樣的心態才能做到的事情啊!由此想來,再大的苦難,他也能以微笑來面對了。

  GROSSNATIONALHAPPINESS指的是國民幸福指數,它比「GDP」更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先進程度。

  我們總感覺自己不幸福,是應為我們的眼睛總是向外看,而忽略了自身的快樂與價值。我們總在追著對於我們而言需要的東西,但有時忘了停下來整理我們曾擁有的。一個學生,看著前方許許多多優秀的人,感覺望塵莫及,拼命要向前追趕,為自己的落後而感到傷心,但他卻沒有發現。他的身後有多少的人也在拼命追逐。

  感覺生命就像一個圈。假如你是一個窮人,羨慕於富人的金錢,一直想追逐,為自己感到悲哀,卻不會發現富人羨慕窮人什麼也沒有,反而沒有心理壓力。這就是一個怪圈。

  加入我們在追逐的同時也滿足於身的幸福,那麼這個社會將更高速的發展,國家也就會越先進,人們會越幸福,這才是良性循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別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句話不錯的。別人對你的態度取決於你自身的態度,當我們想要改變周圍時,先從改變自身做起吧,有時給予帶來的是更多的幸福。

  這三條論語,都能教導人怎樣幸福,恰巧應驗了論語的初衷「短句給人大道理。」看來我們以後要多讀讀論語,從中獲取讓我們受益一生的東西。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