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裡的十大兇手(為什麼唐人街標籤)
2023-07-24 00:15:32 2
唐人街探案3劇照
為什麼「唐人街」標籤,經常出現在懸疑犯罪電影裡?|@art張小玉
《唐人街探案》系列,絕對算是春節檔的票房奪冠大熱門。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設置在海外各大城市的唐人街上,講述了一個個離奇案件與偵破過程。
不過,以「唐人街」為標籤的電影不止這一部。有趣的是,它們的故事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常常與暴力、犯罪、懸疑等情節結合在一起。
為什麼這些電影,經常會借用「唐人街」標籤?小玉就和你聊聊這背後的文化原因。
1/4 哪些電影中出現過「唐人街」標籤?美國電影《唐人街》
在探討「唐人街」文化內涵前,先來看看哪些電影中出現過這一標籤。
最經典的美國電影《唐人街》,出自怪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之手,它是寫進影視教科書的懸疑劇情片,曾獲奧斯卡獎。故事講述了1937年洛杉磯舊日的唐人街,在這裡當警察的男主人公發現唐人街是個不受社會和道德約束的地方,犯罪行為無人過問,連謀殺案也無人查緝,行事活動完全隔絕於西方的法律制度之外。
韓國電影《唐人街》
另一部電影,同樣以「唐人街」命名。這部2015年的電影以韓國的唐人街為背景,講述了被遺棄在地鐵投幣儲物櫃的女孩,被高利貸不法分子養大成人的故事,反映了這個現實世界中的黑幫、金錢、權力、後臺。無疑,也是一部精彩的犯罪片。
華裔美國電影《花鼓歌》
如果說這些西方電影還以「有色」眼光看待唐人街,那華裔電影《花鼓歌》也並未改善這種形象。故事取材於舊金山唐人街上的中國人,圍繞著唐人街裡幾代人的矛盾和代溝展開。這裡的唐人街被渲染成奇特古怪的場所,裡面很多中國的風俗習慣、食品藥物被故意描寫得非常獵奇。
可以說,不少西方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唐人街」身影,有時是故事背景,有些是臺詞提及。有些故事其實完全與華人無關,但也插入了「唐人街」元素作為調侃。
真實的唐人街
為什麼在這些影視化敘事中,唐人街並沒有被真實的反映,而異化為了這樣的一個「暗角」呢?
2/4 對「神秘東方」的潛意識認知有一份民意調查,詢問美國人「對華裔有何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麼?」結果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華裔的主要特性,是「迷信」。在他們的所見所聞中,「吃補」、「養身」、「房產」、「星座」、「佔卜」、「祭拜」、「古董」、「偶像」、「祖先」、「等級」這類內容經常和華人聯繫在一起。
美國洛杉磯唐人街天后宮門神
這種「迷信」與西方人信奉的科學大相逕庭,而唐人街到處都是這種原始的文化元素,有故意的粉飾,也有本能的習氣。這種對華裔心底「原始集體野性」的潛意識認知,很符合電影中唐人街是罪惡之城的想像,因此各種暗黑情節便大肆出現了。
3/4 對唐人街「偏見的歷史延續」雖然我們現在說起「唐人街」是一個中性概念,但它原本是歐美人對華人聚集地的貶稱,通常帶有髒亂差的刻板印象,或是對異域文化的獵奇。
19世紀的美國唐人街
這種印象怎麼形成的?這還要從十九世紀初美國淘金熱說起。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加州發現了大金礦,淘金熱一下席捲了整個美國。狂熱的淘金熱下,勞動力短缺,大批華人便遠渡重洋來到了美利堅。
可以說,早期的海外華人挖礦、修鐵路、務農,也開商店、洗衣店、飯店,總之一切可以維持生計的活他們都願意幹,是標準的中下層勞工。他們聚集的唐人街,自然奠定了中下階級屬性。
19世紀美國唐人街
在美國人寫的《來份雜碎》這本書中,有這樣的描寫:
「在這種地方,冷酷的歌舞女郎談論起男朋友,警察愛上了黑幫匪徒的女人。夜間時分混在一群流氓、妓女和演員之間吃下一碗雜碎,就意味著你是個閱歷豐富的人。」
電影《龍年》
因此,電影中對唐人街故事的刻畫黑幫橫行、暴力不斷,延續的正是海外對華人的刻板印象,甚至尊龍在1985年主演的那部《龍年》在上映當年,便引發美國亞裔群體的強烈抗議,但這正是歷史偏見的延續,構建起西方權力一種特有的優越感。
4/4 唐人街形象的正面化
法國攝影師 LudwigFavre記錄的紐約唐人街夜晚
唐人街是中國社會的海外延伸,而影視劇是了解文化最直接的窗口。
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學歷的專業移民崛起,在唐人街之外形成了中產階級的華人社區,與舊唐人街區分開來。一些國家的當地政府為拉攏當地華人群體、加強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招攬觀光客,使舊唐人街煥發新生,或者建立起全新的唐人街。
新的現實,需要新的表現。
紀錄片《唐人街》以海外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為主線,以華人的風情為輔線,以華人的移民歷史為背景,全景式的展示華人真實而多彩的現實世界。這樣正面形象的「唐人街」,讓人耳目一新。
影視劇中對「唐人街」塑造的態度,也是對華人文化的態度折射。
「唐人街」在影視劇中,依然可以成為精彩故事發生的地點,那是戲劇張力的需要,而且和平年代,在懸疑犯罪電影中,我們能獲得戲劇欣賞的快感、舒緩生活壓力。
但要記得,當下真實的唐人街,也許早就和電影中的暗黑不一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