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影片《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2023-07-27 06:12:03 1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為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一)
今天是12月20日禮拜2,恰逢電影院半價銷售電影票,我就帶老婆去看了電影《金陵十三釵》。看過之後在回家的路上莫名感到很氣憤,就向老婆傾述情感,結果被老婆呵斥,讓專心駕駛。不過為了表示對70塊人民幣價值的沉痛吊念,還是要寫幾個字向親們傾述我的感情世界。
萌生了去看《13》的想法源於前天早上拉屎的時候看到的重慶時報,上面有一篇寫《13》的評論,具體內容忘了,但印象深刻的是上面有個學校有個教授或者是專家說自己很愛看《13》,並強調說和《13》比,陸川的《南京!南京!》就是一坨屎(大意)。《南京!南京!》我看過兩遍,一次是在電影院,一次是在電腦上。兩次都讓我覺得看得很累,典型的花錢買罪受。觸碰那段恥辱的歷史,男人被殺,女人被強姦,讓人覺得很難過。《南京!南京!》裡面的日本人和中國人比較,小日本無論從武器裝備、人員素養、文化傳統都遠勝於我。按照達爾文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中國人應該被淘汰。可惜作為被淘汰主角的後人,理解道理容易,接受淘汰卻很難。有了從小愛國主義教育的鋪墊,有了《南京!南京!》的鋪墊,再有了那個叫獸的鋪墊,我開始對《13》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看之前說說我對南京大屠殺的淺見,日本開戰之前的口號「3個月滅亡中國」,並不僅僅是「瘋狂的叫囂」。所謂滅亡中國並不等同於佔領全部國土,只要中國政府投降,併入大東亞共榮圈。就能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戰爭掠奪的是資源,東三省早已是日本人的勢力範圍,那裡有豐富的礦產,至於其他地方,除了人口資源,相信沒有什麼日本能看上眼的。其他地方東南亞,澳大利亞隊日本的誘惑遠勝中國。所以日本人實在犯不著派遣大量的部隊消耗在中國戰區,原本以為憑藉兩國懸殊的戰爭實力(工業國家VS農業國家),能在3個月內滅掉中國人的抵抗意志,迫使中國政府投降,這在當時的日本上下,實在是一項合情合理的共識。8月13日日本人在上海開打。沒想到的是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中國調集了100W以上的部隊,由於裝備落後甚至有些部隊還沒還沒有走到戰區,就因為前線戰敗由往回走,布防南京。這次戰役中國部隊陣亡了33W人,日本人也死了7W。雖然戰敗,但體現了中國抗戰的決心,也讓日本人原本自大的情緒開始變得焦躁了。時間任務沒完成,打贏了也沒意義。從上海到南京的沿途,各地都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進展緩慢。而且這個時候中國政府開始準備死守南京,一個上海就能守3個月,何況苦心經營的國家首都,永備的戰防工事,充足的上海撤退下來的部隊,都讓唐生智這個防衛司令信心滿滿,決定背水一戰,玉石俱焚。12月1日日本開始攻打南京,可惜幾十萬準備死守的部隊突然接到了撤退命令(有些沒接到,因為長官跑了),要從被包圍的南京撤退,只能出城渡江,可惜打算死守的南京根本就沒有準備渡橋,結果幾十萬中國軍人在日本破城後,只能成為戰俘或者脫下軍裝偽裝成老百姓。這時候屠城對日本人有兩個好處,1、消滅已經找不到建制的中國軍隊,以防後患2、威嚇中國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和政府。迫使中國儘快投降。到從長遠來講,這個選擇卻最為不利,其一大東亞共榮圈如果用這種屠城的方式來實現,必定不能維持長久,其二這畢竟是在文明社會裡,一個名族在另外一個名族的國家首都進行的屠殺,兩族之間的梁子算是結死了,沒有退路。而且這個名族擁有著實在讓它畏懼的人口、土地、資源和文明。悲劇的是日本指揮官選擇了屠城,這種孤注一擲的短期行為,註定了日本必定是小日本。
歷史擺在那裡,不同的角度有不同觀點,我痛恨日本人的不成器。世界上什麼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宗教文化,文明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宗教信仰都由排他性。所以你看美國這麼有錢,也不能買通拉登不炸它的大樓。可中國和日本有什麼根本矛盾嗎?沒有啊,你看我們長相,生活習慣,儒家文化。說實話混在一起不講話都不知道誰是誰。我們和西方人才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上次十字軍東徵的是伊斯蘭教,那是因為隔我們太遠,如果有下次,誰敢保證他們不會想徵服佛教和道教。如果黃種人能聯合起來,日本和中國的強強互補,中國的資源、人口,日本的技術和服從紀律,是完全有可能和西方一較長短的。不爭氣的小日本。目光短淺。還是等著下次中國來建立這個大東亞共榮圈。
淡定,我想寫的是影評,現在開始。先說好的(習慣了,打人不打臉嘛),表現中國軍人的英勇,一個德式裝備的教導隊,勇敢的阻擊敵人,炸毀敵人坦克,保護自己的姐妹,這是有必要的。不管怎麼說,捨生取義是我們倡導的價值觀。如果有戰爭,李教官那樣的軍人會是我的榜樣。儘管那段時間大部分中國軍人或者說中國男人都在被屠殺或者逃亡。日本小隊衝進教堂準備強姦女學生那一段我也很認可。靠個老外扯個紅十字旗吼兩句高尚的人做高尚的事情是阻擋不了人性的惡,關鍵時候還是得靠自己的男人開槍才能消滅敵人,解救姐妹。十三位秦淮河妓女唱曲子給學生們聽的時候表現得很專業,不包括穿旗袍走路那段蒙太奇。
現在說說不足,嚴格的講,《13》和南京大屠殺沒太大關係,放在經歷過戰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能演,無非是講講戰爭時候的低級軍人失控,高級軍人的高素質,主人公關鍵時刻展現出來的偉大人性,特效不錯的戰爭場面,莫須有的慶功宴(搞不好是那種188的自助餐還有樂隊現場演奏)。但一個中國的導演,為了博取美國人民的好感,賺取中國人民的幣,把幾十萬先輩殉難的國恥作為一個商業運作的噱頭。是不是過分無恥了一些。講實話,主旋律的片子都比你高尚。《13》裡面沒有屠殺場面,只有一個誤殺,幾個中國婦女藏身於一個草堆,被日本兵發現後怎麼喊都不出來,被開槍打死,到死都沒吭一聲,就怕日本兵知道自己是老百姓。正面描寫的強姦只有一個偷跑出去的秦淮河妓女,在紅燈區裡面被抓住後輪姦,後因為咬掉了一個日本兵的耳朵被刺刀捅死,另外一個被一槍打倒後充其量是日本兵對屍體進行了猥褻。倒是幾位軍容整潔的日本軍官到教堂對之前發生的強姦未遂事件向美國人的鄭重道歉,並立即安排士兵站崗巡邏讓我印象深刻,一改之前影視資料裡對日本軍人惡意詆毀的主旋律。其他的諸如滿街的屍體,女屍被扒光衣服,邀請女學生參加的慶功會,你必須要在張藝謀用畫面和配音提供給你的強烈暗示下自己發揮想像力,才能把他們和我們的國恥聯繫起來。作為一個中國人導演還能再猥瑣一些,再無恥一些嗎?
我們用電影讚美人性,讚美人性中的善良,真誠和勇敢。可是如果拍攝製作電影的這群人本身就不具備這些品行,我們怎麼能期望從他們的作品中得到啟迪和溫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拍電影嘛,做生意就有賠有賺,如果這部不掙錢,下部再掙。這部拍得不好,下部再改善。但請保持住善良、真誠和勇敢!
最後給沒看過《13》的親們個建議,此片完全可以在電腦上看,去電影院的話15一張票是可以接受的。超過這個價就是坑人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二)
截止目前,國內耗資最大(六個億)、高薪(三千萬美金)聘請好萊塢一流男演員為主角(《蝙蝠俠》男主角克裡斯蒂安。貝爾)、製作團隊最優良(集數國優良影視技術團隊)、宣傳力度最廣泛、張藝謀自稱最有故事深度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公映一周即回收三億票房,並有進軍歐美電影節市場之野心。
如此巨大投資與宣傳的吸引,本人卻在公映不足一個月時,就免費在網上看到了高清晰完整影片。
說實話,對於《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技術場景、戰爭效果、背景音樂、演員表演等電影手法與技巧,本人頂禮膜拜。可對於故事情節與主題思想,本人卻不能與張大導演苟同。
《金陵十三釵》緊緊圍繞「南京大屠殺」中,為拯救十幾名教會女學生而展開的故事。國軍殘餘士兵,為拯救被日軍追逐的女生,浴血奮戰,頑強抵抗,讓女學生們逃進了戰場上唯一殘存的外籍教堂;美國殯葬人士約翰。米勒(貝爾飾演),為阻止追逐進教堂對女生施行暴行的日軍士兵,假扮神父,正氣凜然,慘遭毒打;最後的國軍英雄李教官(佟大為飾演),為分散教堂裡日軍的獸行,一人對付幾十個日軍,直到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一群逃難躲進教堂的秦淮青樓妓女,目睹女學生們為保護她們而引開日軍注意力而慘遭欺凌,在看到女學生們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準備集體跳樓自殺的時候,在頭牌妓女玉墨(倪妮飾演)的提議下,頂替女學生們前去「赴日軍慶功宴」;接受神父遺願保護女生們的陳喬治(黃天元飾演),在最後差一名額(因有兩名妓女之前死於日軍之手)的緊要關頭,男扮女妝頂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書娟(張歆怡飾演)的父親(曹可凡飾演)為了能讓女兒離開血腥的南京,不惜傾家蕩產並遭受親生女兒的歧視,假作漢奸在日軍中周旋,最後時刻沒有暴露妓女頂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慘遭日軍槍殺;最後,假神父約翰終於成功把十三名女學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車送出了南京。
整個電影的場景真實性再現,讓觀眾是在精神極度壓抑中看完的。從而,也讓觀眾對那場人為災難懷有極其沉痛的深思。更讓觀眾對戰爭中人性的認識得到一種別樣的感知。
可是,劇情場景的真實掩蓋不了故事情節的虛假。首先,南京大屠殺時外國人的「安全區」都沒有安全可言,何況一個小小的教堂。特別是日軍士兵已經對教堂侵犯,並遭受了「一個人的重創(李教官的打擊)」之後,更不可能有日軍軍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純女學生與墮落妓女之間的矛盾開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後來卻能和平共處,相互救贖,令人難於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難臨頭各自飛」,卻被《金陵十三釵》演繹成了「大難來臨,捨命救他人」的壯舉,這能讓人相信嗎?!雖然這樣的主題是應該提倡,也必須提倡的,可體現在對社會、對人生都「看破」的妓女們身上就更難以讓人信服!
《金陵十三釵》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交待清楚妓女們頂替女學生們「赴日軍慶功宴」的最後場景。她們的結局最終如何成了一個讓觀眾自己去思考,也是畫外音裡書娟的「迷」,更讓觀眾產生這真是個「壯舉嗎?」的疑問。已經花費六個億,難道就捨不得多點場景讓觀眾感受到妓女們「真實的悲壯」?!從而讓觀眾更多相信她們的「偉大」?!
好的電影必須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故事真實感人,二是場景藝術逼真,三是主題正派具有廣泛社會教育意義。而《金陵十三釵》欠缺的正是第一條,故而,本人覺得《金陵十三釵》算不上好的電影,也不具備進軍奧斯卡的條件。不過,《金陵十三釵》比起張藝謀前幾年的純娛樂「商業大片」來已有很大進步,特別是他又一次推出的這新一批第一次上銀幕的年輕演員就給觀眾留下了非常震憾的深刻印象。希望張導再接再厲,能給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電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