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攻下南京後為什麼不享樂(為何朱元璋能問鼎中原)
2023-07-28 02:18:20 4
三國時期,諸葛亮使吳,見南京山環水復,氣象萬千,留下了「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讚美。時隔千年,元末的朱元璋和清末的太平天國腳踏同一片土地,卻頭頂著不一樣的天空。「龍興」和「伏虎」之間,到底差了幾條街?
上圖_ 明朝版圖
政治:「得道」和矛盾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有「六朝古都」之稱。在堪輿家眼中,當地背靠幕府山,面臨秦淮河,鐘山石城左右輔弼,當地又地處江南魚米之鄉,民風質樸,經濟發達,水陸兼備,是不可多得的「王氣」聚焦之地。
1356年,攻佔金陵的朱元璋多管齊下,收攏民心,壯大實力。他提出「養民」的口號,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尊師重教。朱元璋認識到軍事實力的不足,憑江守險,伺機而動,還實行「寓兵於民」,閒時耕地,戰時出徵,達到「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的目的。
上圖_ 楊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楊嗣龍,祖籍廣東嘉應(今梅州)
反觀太平天國,這個拜上帝的組織從上至下充滿了矛盾。起事之前,楊秀清取得了「天父特差」的身份,凌駕於洪秀全之上。1851年3月,洪秀全自稱太平王,一把手和「特差」之間的權力重合,埋下了兩人不和的禍根。1853年,太平天國攻下南京。身為東王的楊秀清「自恃功高,一切專擅」。
1856年,心存不滿的洪秀全拉攏北王韋昌輝為「心腹盟弟」,唆使他殺死楊秀清,製造了「天京事變」。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他總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天國十誤」中,其中「天京事變」中,「東王、北王兩家相殺,此是大誤。」
決策高層內訌不已,組織底層也不和諧。洪秀全一邊對外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天下多男子,盡為兄弟之輩, 天下多女子, 盡為姊妹之群」等思想,以及勾畫出「天下一家, 共享太平」的美好願景,另一邊用「肯拜上帝者,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等宗教糟粕蠱惑民心。在政治素養上,太平天國明顯弱於朱元璋,這也是前者未成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經濟:屯墾和均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群雄逐鹿更是如此。朱元璋經營江南,經濟上頗有建樹。他首先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做到軍餉自給自足,其次廢除寨糧。所謂寨糧是賦稅以外徵收的糧食,1360年屯田初見成效之後,寨糧逐漸廢除,以此贏得民心,第三是保護歸順地主的利益,做好抗元統一戰線,最後,鼓勵官兵屯墾。
朱元境奪取南京後,曾說:「聽從開墾屯田,以為己業。文官撥與職田,召佃耕種,納子粒以代俸祿。」這一政策延續到明初,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上圖_ 《天朝田畝制度》書影
太平天國在經濟上顯然缺少長遠的規劃。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帶有政治綱領性質的《天朝田畝制度》,確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公平社會。
平分土地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促進經濟不能單靠均分土地,而且制度中提到的財產公有也違背了廣大民眾的意願。小農經濟加農民公社的模式無助於社會結構的改變,反而加劇了個人私有化和社會公有化之間的矛盾。太平天國的均田製造成了「多勞少得,少勞多得」的怪現象,既打擊了地主階段,又傷害了底層農民。吃力不討好的經濟措施,使太平天國走進了和朱元璋完全不同的死胡同。
上圖_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
軍事:北伐和困守
軍事是改朝換代必不可少的手段。1370年1月,憋足實力的朱元璋終於放出大招,他派出徐達為首的北伐大軍,開始了長達26年、多達13次北伐戰爭。儘管北伐結果互有勝負,但朱元璋笑到了最後,成為歷史上由南向北奪天下的第一人。
太平天國也開展了北伐和西徵,結果不盡如人意。李秀成的「天國十誤」中,有三條和1853年李開芳、林鳳祥率軍北伐相關。「誤國之首,東王令李開芳、林鳳祥掃北敗亡之大誤」,失利之後,丞相曾立昌、燕王秦日綱等人曾兩次帶兵支援北伐,先後功敗垂成。大刀闊斧的北伐戰略打成了零敲碎打的添油戰術。
林紹璋帶領的西徵軍在湖南湘潭也遭到曾國藩湘軍的團滅。西徵的敗北不僅標誌著太平天國失去席捲湖南的機會,還讓湘軍站穩的腳跟。一進一退之間,無疑扼住了太平天國的喉嚨。不僅如此,洪秀全在金田起義成功後,先後在大黃口和永安長時間修整,錯失了北上殲敵的良機,給清軍喘息和反擊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便利。戰略上的鬆懈,註定了太平天國無法與朱元璋相提並論。
上圖_ 太平軍與清軍交戰圖
用人:「致賢」和爭權
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用人。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郭子興之際,便著手收攏有濟世經邦才能的儒生隱士。在這些人才中,有「裡中長者」李善長,有目光長遠的朱升,有起草「北伐檄文」的宋濂,有「略如基謀」的劉基。受這些人才的影響,朱元境「始有救民之心」。
朱元璋佔據南京,東拒張士誠,西扼陳友諒,南吞江浙膏腴,北進中原爭鋒。皖南儒生朱升獻計:「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麼做既低調發展,積蓄力量,又避敵鋒芒,後發制人。可以說,善於用人是朱元璋的一大特點。
上圖_ 張士誠(1321年-1367年)
李秀成認為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事變後,翼王石達開深得眾望,引起了洪秀全的疑心,「與主不和,君臣而(疑)忌」。石達開只得領兵離京,「將合朝好文武將兵帶去,此誤至大。」面對內耗,作為最高領袖的洪秀全不但沒有採取彌補措施,反而「不信外臣,用其長兄次兄為輔」。
為防「楊秀清」重現,洪秀全濫封王爵,用以制衡權力,各種封王超過2700位。這麼做的後果是「朝中政事,並未實託一人,人人各理一事」,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彼此爭權。而洪秀全自已則「不問國中軍民之事,深居宮中,永不出宮門」。用人上的得失,說明了執政能力的高低,在這方面太平天國再次落後於朱元璋。
上圖_ 拜上帝會在玉璽中的體現
除此以外,太平天國還在文化、外交、群眾路線等方面均暴露出不足之處。按照「木桶理論」,木桶裡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太平天國在發展過程中,受小農思想、目光短淺、宗教迷信等影響,難以作為。而朱元璋善於處理各種矛盾,合理協調組織運轉,終成大事,兩者之間不僅差的是有形的社會資源,還差的是無形的人才能力。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於家明 任翠霞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探析》
【2】孫 凱 《三重視角:太平天國失敗原則的考察》
【3】樊協太 劉天順 《腐敗是太平天國失敗的主觀原因》
【4】徐渭濱 《論朱元璋滅元建明的戰爭方略》
【5】張 寧 《朱元璋帝業成功的因素再探》
【6】方昌林 《從牧童到皇帝:朱元璋成功原因再探》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