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走近毛澤東》觀後感
2023-07-27 10:05:33 5
《走近毛澤東》記錄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一生的大部經歷,為了革命,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毛主席付出了心血,即使後來面臨許多歷史錯誤的決斷,我們還是應肯定毛主席的成就,以及為中華民族復興做出的偉大貢獻。
人物傳記《走近毛澤東》觀後感一:
電影紀錄片《走近毛澤東》解說詞:1967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第一次來中國,是戴著一枚毛澤東像章和毛澤東握手的。在談話中,毛澤東充分闡述了中國非常重視和亞非拉國家交朋友的想法。
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和卡翁達第二次握手的時候,毛澤東非常明確地闡述了他著名的「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
後來,卡翁達回憶說:毛澤東非常平易近人,我的夫人戴著手鐲,他問是不是象牙做的,回答是象牙做的。夫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用的是非洲禮節,他用同樣的禮節來回應,也行屈膝禮,這給非洲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走進毛澤東觀後感電影走進毛澤東觀後感。
1971年,當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時,毛澤東感慨地說:「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窮朋友們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毛澤東在會見各國外賓的時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論膚色,不論地位,對客人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對待,總是那樣真實和真誠。
他把客人領進接待室,有時讓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給客人讓煙,自己也抽上一支。雖然毛澤東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會的時候,他有時也這樣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在飯桌上,他甚至給客人布菜。
會談結束,他把客人送出門外,目送客人的車離去。
人物傳記《走近毛澤東》觀後感二:
近段時間以來,思修課一直在學習毛澤東思想。老師為了使課程更加生動並加深我們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的認識,給我們播放了這部紀錄片。
面對紀錄片開頭的一幕幕現代化景象,毛澤東——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印象確實在我們的歷史中漸行漸遠了,對於我們這一代對毛主席的認識,也僅僅是來自政治課的學習,老一輩的訴說和部分書籍,影片。但是這部紀錄片,讓毛爺爺成為了我們鮮活的記憶。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戶普通人家。幼年的他在母親的薰陶之下,就關心貧困家庭的同學。青年時,他勤奮好學,立下雄心壯志,不甘願沉浸在落後腐朽的封建文化中,他積極接受吸收新思想,不斷參加各種社會運動。壯年時,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擔當主要領導者的位置,留下了遵義會議的英明策略;領導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顧全大侷促進國共合作;認真分析中國國情,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屬於中國人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仰望天安門城樓,我們仿佛仍可以依稀聽見那句鏗鏘有力的,昭告世界的話語,「我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作為中國人民的領導者和中華民族建設復興的領袖人物,他的功績永遠不可磨滅。
毛主席是一個思想家,他將中國國情第一次與馬列主義相結合,走出一條屬於中國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理論。作為政治家,他深刻分析戰爭中的中國,人民最需要什麼,所以土地革命轟轟烈烈展開。他又深切明白中國要建立怎樣的政權國家,只有權力屬於人民,才可以使老百姓過上安心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將想要一權獨裁的統治者趕出了中國大陸。作為一名軍事家,他領導了多次起義,指揮了無數的戰爭,他擁有深明大義的軍事謀略,卻未曾開過一槍。
中國人民領導者的他,毛主席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的豪情壯志,他的理想希望,都流露在那篇篇詩詞和蒼勁有力的毛筆字中。他博覽群書,他寬厚和藹,他是我們的偉大領袖,我們歌唱《東方紅》來頌揚他,來銘記他。他說我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著希望。我們要牢記使命,學習毛主席的優秀精神品質,堅毅,勤奮,拼搏,團結,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學習中國的歷史,現今的思想。用知識武裝自己,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那抹最亮的光,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發展的偉大使命。
《走近毛澤東》記錄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一生的大部經歷,為了革命,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毛主席付出了心血,即使後來面臨許多歷史錯誤的決斷,我們還是應肯定毛主席的成就,以及為中華民族復興做出的偉大貢獻。
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會牢記歷史,牢記使命和囑託,認真學習思想理論,為民族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薄力。
人物傳記《走近毛澤東》觀後感三:
前段時刻,在毛概課堂上老師帶領咱們群眾觀看了大型人物紀錄片《走進毛澤東》,這部電影沒有請特型演員,也沒有寫劇本臺詞,它只是把有關毛主席的一些影間錄像以必須的敘述方法連接起來,這讓它像一部紀錄片。在那裡咱們能夠看到真實生活中的毛澤東是怎樣樣的,看見他的音容像貌,言行舉止。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另一個毛澤東,一個真誠自然、心裡永遠裝著中國人民的毛澤東、讓我覺得親切而熟悉的毛澤東。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停信步」毛澤東生命挑戰自然,挑戰對手,挑戰社會,挑戰世界。越是面臨挑戰,就越是冷靜。「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這段膾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在看這部電影中,最令我深為感到敬佩的是毛澤東的讀書精神,「我有讀不完的書。天不讀書就無法生活。」毛澤東與書卷結為伴,腹有詩書氣自華。《資治通鑑》讀了17遍,《紅樓夢》讀了5遍,通讀了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生命沉湎於書香筆墨的世界。他的詩書見解獨到,他的字跡縱逸豪放,他的語言生動形象,他的講話妙趣橫生……身為全軍統帥,他生命不曾發過一槍,最終竟用筆桿子加槍桿子打敗了對手。這種持之以恆的治學精神,也是我等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
當咱們觀看《走進毛澤東》,走進他作為一個卓越政治家、大詩人、書法家天地,去細細品味感受,咱們會一次又一次震撼,心中湧起對他老人家無比的崇敬之情。
在硝煙和炮火瀰漫的背後,也有更大的真實:「偉人」首先是一個「人」,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偉人也首先就應從「作為人」這個基本特性入手,這樣才貼合人的認知規律,更有真實感,更能打動觀眾的心,更能讓人理解。
此外,影片還披露了主席在聽到洪區災民與蛇爭樹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聽到戰勝血吸蟲病的喜訊之後高興的半夜起來寫詩的細節,這一哭一笑的鮮明比較,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義、關心人民性命感全的真實寫照。種種此類親切、樸素而自然的畫面使得偉人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富有人性化。這是《走近毛澤東》在材料篩選上獨具匠心之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影片不僅僅是回憶,不僅僅是懷念,更是對毛澤東作為一個偉人同時又是一個普通人的一種再現,以新世紀的眼光來感悟歷史,感悟領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許多細節,如毛澤東暢遊長江和大海,毛澤東要騎馬遊崑崙山,毛澤東和基辛格夫婦以紙老虎和身高的主題逗趣,毛與非洲婦女會見時行屈膝禮的幽默場面,出席黨代會時目送全體代表離席等細節情景,生動感人地表現了毛澤東的智慧、抱負、激情、幽默與自信,洋溢著鮮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而且在片中多處表現了毛澤東思想的智慧。毛澤東強調走群眾路線,因此他第一個喊出了「人民萬歲」,以「為人民服務」作為他本人乃至全黨的行動宗旨,他也因此會對不能接觸人民群眾,調查時要戴口罩表現出無奈和孤獨,他也才會作出「水中能夠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的生動比喻。毛澤東強調獨立自主,因此在「一邊倒」時期對蘇聯的侵犯我國主權的行為果然拒絕。
「故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在蓋棺定論之時,以七分功勞三分過失評介毛澤東,是恰如其分的。儘管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比如:錯誤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過分地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國家遭受了十年浩劫。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無數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毛澤東,就沒有咱們這天愉悅生活!
看完片子後,咱們從過去仰視這位偉人變成了平視這位偉人,但卻因平視而看到了他的內心,更體會了他的偉大與不凡。個性在那四句讓人回味無窮的結束語後,一片燈火輝煌下,人們看到的是儘管毛澤東走了,但他的目標與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