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新關於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2023-07-27 06:40:38 1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眾們的溫暖和希望。金陵十三釵觀後感怎麼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一:

  《金陵十三釵》的名字很別致,如果改名為「處女保衛戰」,未免太劇透,因為,整部電影的主線就是這個:在南京大屠殺中,各色人等都努力保護一群女學生免受日軍「蹂躪」,最終,以一群妓女和一個小男孩的慷慨赴難,換得女學生和她們新認的「父親」——白人假神父的得救,處女保衛成功。

  女學生們一出場就導致了一堆想保護她們的士兵的戰死,這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她們那驚恐的小小身體,值得他人用生命捍衛。一個倖存的士兵把她們遺落的一隻皮鞋鄭重歸還,如同完成了一項軍功,在接下來為解救這些女孩免遭強姦而慘死的命運中,他完滿地獻祭了自己的男性英雄氣概。這些女孩很快找到了下一個男性保護者,用「父親」這個強加的稱呼,她們成功地讓一個偶然闖入的白人浪子承擔起了這樣一份責任。

  妓女們亮相時被刻意誇張的歡快佻達是不祥的信號,因為這種不合時宜的生命力正適合被一部通俗電影毀滅以提供悲劇感的消費。她們的美屬於被當代想像的上世紀30年代:大紅的唇色,精細修剪的眉形,畫得挑起的眼角,蓬鬆又規整的捲髮,斑斕的絲綢旗袍……她們是活的月份牌美女,由導演借用當代關於「民國」的懷舊傳說而製造,僅憑那被鏡頭時刻仔細勘察的女人味兒就夠撐起整部電影的觀賞價值。她們讓一片慘澹的屠殺背景成了性魅力的遊戲舞臺,白人男主角迷醉了,小男孩不知所措,女學生們偷窺著,暗自豔羨著,又自尊地排斥著——在妓女的襯託下更顯出處女本色。

  片中最有能動性的是白人男主角貝爾,和妓女們的領袖玉墨。兩人間以英語過招的性遊戲,強化著他作為「洋人」的優越性,而當這兩人轉入深情傾訴,所喚起的,是對保護女學生之必要性的共識:他有一個小女兒在女學生們的年齡上死去了,而她呢,則是在女學生們的年齡上被強姦,因此失去了前途淪為妓女的。這情節暗示他應該做好這些小女孩的「父親」來彌補人生的缺憾,而她呢,在美麗高傲的外表下,原來理應這樣自慚形穢——失貞是女人價值的拗點,不可不察。

  日本人的威逼又一次說明,處女身是所有人都認可的硬通貨。玉墨在妓女中發起了代替女學生去接受強姦的運動,理由是這些女學生受不了強姦、被強姦後會活不下去,而「我們什麼男人都見過」——同是女人,為什麼妓女就可以不在乎被強姦?惟一的原因是她們已經沒有貞操了,所以,強姦就不算什麼傷害。這種千百年來曾解脫過多少強姦罪的蹩腳說辭,因通過女人的嘴說出而被再次正當化。而且,這些因為性汙名而被踐踏到底,連處女的茅廁都不能進的女人,看到了一個在主流道德框架中重塑尊嚴的機會,那就是,身為「婊子」,做件「有情有義」的事給人看看。為了這個機會,她們甘願去死,當道德洗白被視為比生命更重要的時候,在導演的眼裡,這群本來不知亡國恨的女人升華了。

  妓女們以歌舞表演最後展現了一番妖嬈風採,但告別妖嬈開始改成樸素的女學生裝扮時,她們卻是多麼驚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會高興——為這個贖去墮落之罪的變身,她們深深自我感動著,而女學生怎麼那麼心安理得呢,只是生硬地叫了一聲「姐姐」?她們連這些替死的女人的名字都不問,更沒有阻止過她們這樣做。這些以無能為理由安然領受保護、只送上幾行眼淚的女學生相信這種替換是正當的。或許,這才是整部電影最可怕的地方:它以貞操為界限,離間了婦女的同命與共情。

  導演也留下了兩處裂隙,讓貝爾想起「上帝說人生而平等」,讓一個妓女在臨走之前掙扎哀哭「我不是女學生,我不上車」。不過,這兩處設置遠遠不夠扭轉整個情節的脈絡,當消失的妓女們在女學生的想像中重現光華,那哀悼仍在點出,她們是註定的被毀滅者和悲劇角色,因為,她們外向自在的性魅力就源於不貞——所謂「奸近殺」,讓放蕩者在懺悔中死去而靈魂獲救是最老套的腳本。而逃向南京城外的女學生和貝爾,心裡應該唱的是唐僧之歌:「送死你去,黑鍋我來背」。

  在日軍侵華的創傷記憶中,婦女被強姦的慘烈總是被凸顯,她們受傷和死亡,而性的羞恥感卻由整個國族承擔——國家、民族、男人,沒有能夠保護屬於它和他們的女人,羞恥莫此為甚。這種無法修復的羞恥感,一直是民族自豪渴望重張時拋不下的包袱,雖然,羞恥也轉為不忘的仇恨,成了強化民族認同的養料之一。然而,控訴和敘述,都只終於日軍強姦那一刻,此後,再不見強姦倖存者的故事,仿佛,被強姦就是她們的社會生命的終結。其實,這終結就是另一面令人憎惡的真相的開始,那就是,當年被日軍強姦過的女人們,在被當做舉國控訴素材的同時,卻因「失貞」而從社區開始承受著國人自己的歧視,而這一面真相在過去多半個世紀中極少能被說出來,更遑論被整個國家承認和檢討。這種對倖存者之聲的極度壓迫,與對性暴行的極度羞恥,正是一體兩面。在這種語境下看《金陵十三釵》,可見它其實是又一次試圖從民族羞恥中自救的努力,通過以無盡悲憤的口吻將這種羞恥放大演繹作為洗禮,以及通過證明國家、民族和男人已經盡到了拯救「好女人」的責任;也是又一次壓迫——通過把受害者刻劃成一群「自願」的壞女人。總之,女人又象徵性地治療了一番無法癒合的民族自尊心,而且,通過通俗大片的操作,還提供了一次讓觀眾圍觀暴力、消費性受害者驚懼哀惋之美的機會。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二: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屍體,民眾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這裡,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麼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著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為是多麼鮮明的對比啊。同時藏在教堂裡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群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為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後,地窖裡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直說著:「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著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為別人考慮,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後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最後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後,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起跳樓自殺,決不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願意替她們去。看到這裡,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決定啊,為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後,她們一起帶著「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像空間。看了之後,依然回味無窮。最後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