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殘陽電影觀後感
2023-07-28 00:24:18 1
影片《鐵血殘陽》是中國電影人凝聚顆顆熾熱之心的精誠之作,下面請看小編精心整理的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鐵血殘陽》觀後感_第一篇
今天,「五四」青年節,讓我們向歷史致敬!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批抗戰題材電影作品聯翩而出。有的是宏大敘事全景式表現我中華民族奮起抗戰痛殲日寇的史詩圖景,有的是淋漓盡致地呈現我抗日戰場的某一場戰鬥。而紀錄電影《鐵血殘陽》則發現了二戰時期一段塵封歷史,用影像見證日寇令人髮指、滅絕人性的罪行。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1942年4月,日軍圍攻駐守在菲律賓克雷吉多爾島上的美軍,久圍之下,美軍被斷水斷糧,物質極其短缺,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美菲聯軍總指揮溫萊特中將為了保護9萬美軍官兵的生命,犧牲自己的榮譽向日軍投降。美軍俘虜不被當人看待,而把他們當作為日軍生產軍用物資的機器,盡興對其折磨,隨意施暴毆打,像牲畜一樣完全喪失了人性。《鐵血殘陽》呈現了美軍戰俘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這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從未涉及,連美國的影視作品也未表現。發現、表現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揭秘,而是為了歷史見證。
影片客觀呈現美國的英雄觀念也給人留下饒有意味的印象。溫萊特中將在絕境中不選擇血戰到底而選擇投降,他獲救回國後不受冷遇不被追究,反被總統和國民當作英雄來歡迎。這表現了美國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觀。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貢獻我們的力量,不要怕失敗,要勇於創新,敢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態度。特別是懷揣創業夢想的青年人,古人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因為有夢想,人生才有了不懈努力的目標。對於國家而言,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通過奮發有為才能破解;對於個人而言,生命力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努力奮鬥才能鑄就。給夢想一點時間,給理想一把梯子,只要堅持,當13億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匯聚成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歷經苦難而又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抵達夢想的彼岸。做一個經濟、軍事、科技上的大國強國,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欺負,我們才有能力和力量去保衛和平、維護和平。
《鐵血殘陽》敘事大氣,呈現冷峻而深刻,具有氣勢感和力量感,同時兼具歷史感和現代感。讓歷史事件本身說話比平庸的編造故事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用了環式結構,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選擇日本投降儀式,那是1945年9月2日,在太平洋東京灣美軍戰艦密蘇裡號上舉行的投降和受降儀式。在這個歷史勝利的框架下,見證和回憶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是為揭精神傷痛,而是為了吸取歷史教訓,反對軍國主義、反對侵略戰爭,是為了警示後人,遠離戰爭,永遠捍衛和平。
《鐵血殘陽》觀後感_第二篇
《鐵血》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講述了抗戰初期桂南戰役之崑崙關爭奪戰。中國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在崑崙關展開激戰,經過18天的艱難戰鬥,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告終。此役中國軍隊付出了沉重代價,同時也重創了日本軍隊。
和其他許多抗日戰爭作品一樣,《鐵血》中始終充滿的是一種憤怒,悽涼,充滿著戰士的勇猛,日軍的殘暴。
影片中,戰士們當崑崙關被日本所攻破時,主動請戰。他們僅僅憑藉著最差的武器和敵人的精良裝備對抗,竟沒有一個退縮!這時一場生死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戰士們毫無畏懼,把生死置之度外,視若等閒,不顧一切地衝上前線和敵人拼搏。
隨著與日軍的最後決戰,我看得熱血沸騰。槍聲、炮聲此起彼伏,或刺刀的對決,或身軀的扭打。一下子血肉橫飛、屍橫遍野,地面簡直被染成了一片鮮紅的海洋。鮮血染紅了天空,染紅了大地,染紅了我們的眼睛;血腥味在空氣中瀰漫,它不僅瀰漫於天地間,也瀰漫於我們的心中。一抹殘陽停留在天際中,一座城池孤立在地面上,崑崙關終於被奪回了!但是卻聽不到一點笑聲,換來的只有比死更可怕的寂靜,因為這個代價太沉重了,沒有一個人能夠承受:戰士們或死或傷,僅活下來的幾個戰士或殘或廢,或斷臂或瞎眼。那個雙目失明的小同志,由於看不見,對首長一敬軍禮就沒有放下……
突然間,我仿佛看到死去戰士們的一張張笑臉,聽到他們陣亡後的笑聲,「崑崙關奪回了!」那是他們的希望,也許,他們的生命已和崑崙關同在,和崑崙關永存,和崑崙關一起,不被中國遺忘……
我們將永遠銘記著這段歷史,銘記著偉大的英雄!
《鐵血殘陽》觀後感_第三篇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錄電影《鐵血殘陽》正是為了迎接這一歷史時刻而進入創作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此次創作的大主題。
本片以70多年前設立在瀋陽的「奉天盟軍戰俘營」為切入視角,通過二戰盟軍戰俘的故事,將採訪親歷者,再現他們的經歷與史料相結合,力圖通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東方主戰場的特殊關聯,構建出與眾不同的二戰全景,並將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告訴觀眾。
1931年,在中國瀋陽,即當年的奉天,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這個時間點距中國的全面抗戰爆發,即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提早了整整6年。經過查閱歷史資料沈好放意識到,這一重大事件,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徵服中國的開始,也標誌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日軍於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北大營打響的第一槍,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在此之後發生的一系列對華侵略和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悍然發動的太平洋戰爭,不單促成美英荷對日宣戰,也促成了26國發表共同宣言,以抗擊德、意、日法西斯聯盟。日本的倒行逆施終於促使歐亞兩大戰場合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球拉開大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前六年日本軍國主義試圖以武力徵服中國與後八年中國的全面抗戰,加在一起共十四年,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戰鬥中,極大地牽制了日軍,並阻止其「南下」最終與德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圖謀。為此,國力薄弱的中國不僅付出了巨大民族犧牲,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正是這十四年的拼死抗爭,使長期處於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中華民族達到了空前團結,極大地凝聚了全民族奮起抗爭的力量,並一改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舊貌,迎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覺醒。
反映長達十四年,跨越歐亞非的二戰歷史全貌,必須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獨特的視角,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入手,在短短90分鐘之內,給觀眾一個清晰而全面的認識。毫無疑問,日軍當年設置在瀋陽(奉天)的盟軍戰俘營陳列館正是最好的選擇。
這裡曾經關押過美、英等國高級將領在內的很多戰俘,無論是日本在「以戰養戰」策略,從千裡之外的菲律賓將戰俘們轉移押送到中國,還是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對戰俘進行奴役和虐待,包括動用731部隊對歐美戰俘進行的生化試驗,亦或是投降前秘密銷毀證據,準備滅殺戰俘,這座戰俘營裡發生的每件事,都與二戰風雲變幻有著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聯繫,說這座戰俘營是二戰的「晴雨表」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抵禦外辱,自強不息,弘揚愛國主義一直以來是影視作品中現實主義創作主旋律,其中抗戰題材更是振奮民族精神,宣傳英雄主義,既寶貴又特殊的創作源泉,是我們民族記憶中無可替代、可歌可泣、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自身所具有的現實性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次被重新挖掘,不斷地發揚光大,凝聚成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