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
2023-07-28 02:47:52 3
「每一次遇見,就像是一場告別」,「遇見」與「告別」是人生必經之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7期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央視《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篇一】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時代裹挾著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苦難後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後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著《青春萬歲》;他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央視《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篇二】
在《朗讀者》這檔節目的籌備階段,製作人董卿便欲邀請作家曹文軒作為節目嘉賓。曹文軒曾經為小說《朗讀者》寫過一篇序。本周末即將播出的《朗讀者》節目第七期,主題詞為「告別」。曹文軒參加這一期的錄製時,董卿提到了這篇序,並且朗讀了其中的選段。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著閱讀的成長。
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央視《朗讀者》第7期觀後感【篇三】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迴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後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群對於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於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裡,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裡面,在裡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相聲』,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後言傳。」
當母親離世時,李立群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為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群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為何這位公認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