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最新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

2023-07-28 03:01:28

  我們要繼承發揚「馬石山十勇士」捨生為民、大愛無私精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一】

  今年9月3日的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讓全國人民熱血沸騰。閱兵式上,馬石山十勇士的榮譽旗幟和晉察冀軍區、狼牙山五壯士等榮譽旗幟一起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檢閱。這面旗幟,承載著馬石山十勇士捨生取義掩護群眾的厚重歷史,更從一個側面敘說著乳山這片革命老區、紅色搖籃的光輝革命歷程。

  11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二十七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秦明奇一行,參觀了我市馬石山紅色教育基地,並代表第二十七軍向我市贈送了閱兵式上使用的那款「馬石山十勇士」榮譽旗幟。

  馬石山十勇士紀念館在二樓展廳專門為榮譽旗幟設置了展區,秦主任和咱們畢書記一同把旗幟安放到了展臺上,小夥伴們有機會一定要去一睹榮譽旗幟的風採哦。

  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二】

  以「馬石山十勇士」為代表的多個英雄群體,在數千群眾身陷絕境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不約而同發起救援父老鄉親突圍戰,譜寫了人民軍隊捨生為民的壯麗詩篇。

  戰鬥在馬石山上的英雄群體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東軍區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膠東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衛連三排;還有膠東軍區十六團、十七團七連,東海軍分區獨立團二連一排,等等。犧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單位還有:牟海縣獨立營、五旅十三團一營二連、五旅偵察連、十四團二營、十七團一營、膠東軍區後勤處警衛連、膠東軍區兵工廠、膠東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圓數十裡內7000多名群眾和八路軍零星部隊被圍困於馬石山區。日軍在山下燃起層層火堆,密布崗哨。正在群眾身陷絕境、走投無路時,八路軍第五旅十三團七連六班10名戰士,執行任務路過馬石山,毅然決定留下幫助群眾突圍,他們四闖圍網、輪迴拼殺,救出上千名群眾,自己卻壯烈犧牲在馬石山上。

  在這一部分,紀念館專門設置了接近半景油畫的藝術景觀「突圍戰景觀」,採用聲、光、電技術形象地展示了當年日軍包圍馬石山、軍民合力突圍的場景。整個景觀面積接近200平米,景觀後側的幕畫由知名畫家用了5個多月,才繪製完成。

  半景油畫對面,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現於牆上。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名字:王殿元、趙亭茂、王文禮、李貴、楊德培、李武齋、宮子藩,還有三位戰士沒有留下姓名。

  紀念館內,五組馬石山勇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直至血染馬石山的組圖將參觀者帶入了戰火紛飛的場景。陳列櫃內,在馬石山遺址發現的手槍與子彈,抗戰時期使用的手榴彈與手雷,八路軍使用的棉帽、綁腿、子彈袋,繳獲的日軍棉被、背包等物資,夏雲超烈士使用的望遠鏡、手槍,民兵使用的土槍、鐵沙袋與地雷,王亞明繳獲的日軍軍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說著那段抗戰歷史。

  在這些珍貴的紅色歷史文物搜集過程中,我市各界齊心合力,多次前往馬石山區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中,王亞明繳獲的日軍軍刀就是我市紅色文化探訪班底遠赴南京探訪革命後代時有幸獲得的。當時,移居南京的革命戰士王亞明的三個兒子得知我市對馬石山烈士陵園的修繕改陳規劃後,心情非常激動,三個人結伴返回海陽老家,找到了父親當年從日軍手中繳獲的軍刀,送到我市,用於陳列展覽。

  一樓展廳出口處,一個小型沙盤展示了馬石山突圍戰中英雄群體的戰鬥位置。十勇士、十八勇士、十六團一營、十六團二營、十七團七連、東海獨立團二連一排,他們各自帶領被困群眾衝出敵人的圍網。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樓出口處的復原石屋草房和一樓通往二樓的模擬「山洞」通道,設計者們匠心獨運,石屋草房牆壁上的兩行大字標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抗戰到底還我河山」氣勢十足,令人精神一振。從草房出來,模擬「山洞」立刻映入眼帘,「山洞」裡面僅有黯淡的應急燈,沿40級臺階而上,轉過三個彎,仿佛置身於反「掃蕩」時膠東軍民挖地道、藏山洞的真實場景,給大家一個直觀的感受。

  上到二樓,首先看到的是油畫《馬石山突圍戰》,它是由中國軍事博物館畫家周武發繪製的,原作被中央軍事博物館收藏。油畫右側是弧形的兵器展示臺,分別展出了日軍使用的重機槍、輕機槍、迫擊炮和我軍使用的漢陽造、三八大蓋,兵器對比中可見八路軍堅定的抗敵鬥爭信念,也說明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警示後人勿忘國恥,奮發圖強。

  馬石山十勇士觀後感【篇三】

  「馬石山十勇士」與「狼牙山五壯士」等在20xx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為著名抗日英雄群體。近日,記者來到山東乳山市,追尋73年前發生在這片熱土上的英雄事跡。

  一:天降奇兵八路軍戰士挺身而出

  「1942年深秋,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親抵煙臺部署,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拉網合圍式『掃蕩』。」乳山市黨史市志辦原主任高玉山告訴記者。

  高玉山介紹,那時候,膠東軍區確立的方針是:主力部隊採取「翻邊戰術」,地方武裝和工作人員以營連為單位分散遊擊,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對敵展開鬥爭。

  11月21日,兩萬多日偽軍白天密集平推進逼,嚴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餘米點燃一堆篝火防突圍,每條要道、山口崗哨密布,將萊陽、海陽、文登、牟平、棲霞方圓數十裡的群眾團團圍在網內。11月23日,日偽軍收網於馬石山地區。

  「被圍的人群,大多數是老幼婦孺。他們手無寸鐵,在敵人的合圍下,向馬石山退去。很快,馬石山周圍聚集起數千名百姓。」高玉山說。

  就在大家以為只有死路一條時,「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戰士迎面走來,黃綠色棉軍衣、鋼盔、綁腿、三八大蓋……」當時同在八路軍第五旅十三團的王濟生在《鮮為人知的馬石山十勇士》中如此記載。

  這十名戰士,是山東軍區五旅十三團三營七連二排的一個班。他們幾天前赴東海軍分區執行任務,歸隊途中路過馬石山,見這麼多老鄉被圍,決定留下來帶鄉親們突圍。

  二:視死如歸十勇士四闖敵人圍網

  「那天傍晚,班長王殿元與部分熟悉地形的群眾研究突圍路線。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戰士們把第一批群眾分成兩隊,順著1500米長的山溝向預定突圍的溝口轉移。」高玉山聲情並茂地講述著當年的突圍,「趁火堆旁的日偽軍人困馬乏,王殿元帶領3名戰士悄悄幹掉哨兵,撲滅兩堆火,護送第一批200多名群眾順利突圍。」

  第一次成功突圍後,十勇士並沒隨群眾一起離去,而是重新回到馬石山上,繼續帶其他群眾突圍。十勇士找到海陽縣八區100多名群眾,王殿元把9名戰士分成3組,約定了會合時間、地點。王殿元率領3名戰士,趁敵哨兵戒備懈怠,打通了一處新的突破口,引導群眾就近迅速跳出包圍圈。其他兩組也數次組織零零散散的群眾從第一個突破口成功突圍,又救出上百群眾。

  此時,戰士們第三次返回山上,王殿元與其他戰士會合,並帶領第三批數百群眾陸續趕到第一個突破口。這時,東方剛剛發白,敵人發現了被殺的鬼子,立刻鳴槍趕來。王殿元布置用機槍吸引敵人火力,自己率領其他戰士向敵人撲過去。敵人被殺退了,驚慌的群眾衝出了包圍圈。但一名戰士在戰鬥中犧牲,王殿元等也受了傷。

  當得知還有「滿滿一溝」老百姓被圍困在西南山溝裡,戰士們又四闖圍網,此時天已大亮。山下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日偽軍。混戰中,又有3名戰士犧牲。

  三:留存記憶是對英雄最好的紀念

  在第四批群眾大部分突圍之際,越來越多的敵人被吸引過來。6名戰士且戰且退,登上與群眾突圍相反方向的馬石山主峰西側峰頂。

  戰鬥最激烈時,戰士們與四面攻山的敵人殊死拼殺,子彈打光了,就用石塊砸向敵人。最後,班長王殿元和兩名戰士寧死不降,抱在一起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戰後經過多方查證,十勇士中只有7人被證實了名字,他們是王殿元、趙亭茂、王文禮、李貴、楊德培、李武齋、宮子潘。還有3位戰士的姓名難以考證。據被營救的百姓說,十勇士中,大部分是膠東口音。

  「一個忘記過去的民族是沒有根的民族,一個沒有英雄的城市是沒有魂的城市,」乳山市委書記高書良表示,「留存紅色記憶、傳承革命精神,是凝聚地方品格、留住城市之魂的需要。」

  目前,乳山將按比例復原300多名乳娘哺育1300多名革命後代的「膠東育兒所」,生產炮彈地雷和印刷報刊的「膠東八路軍兵工廠」,以及抗戰期間收容救治了大量傷病員的「膠東軍區衛生部四所」等革命遺址。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