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太空旅客觀後感
2023-07-27 16:22:53 1
太空旅客講述了五千名太空旅客乘坐阿瓦隆號飛船去往另一個星球開始新的生活,不料在途中飛船遭遇意外,旅客們將面對飛船即將崩潰的危險。
20xx科幻電影太空旅客觀後感一:
《太空旅客》的靈感來源於「隔絕」,斯派茨一直對有人被困太空的主題充滿興趣,他直言:「我認為一部好的科幻小說,總會象徵著我們內心已經存在的想法。」於是寫下了一個險情密布的太空愛情故事,講述「阿隆」號飛船上的一位機械師旅客,在飛船前往太空殖民地HomesteadII的120年旅途中,不小心提前從冷凍睡眠中醒來。為了熬過長達89年的航行期,他在5000名沉睡中的同行人員裡喚醒了美女作家,兩人逐漸萌發的愛苗驅散了孤獨,同時也面臨了一系列生死考驗。
2013年,曾有消息傳出稱,基努·裡維斯將與瑞茜·維瑟彭斯共同主演《太空旅客》,但兩人最終都與這部電影失之交臂 這個劇本一經推出,便入選電影工業最佳未拍攝劇本清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劇本黑名單」,無數業內人士被其驚豔的創意打動,開始了擠破頭的版權爭奪戰。第一位願意為《太空旅客》砸錢的製片人是好萊塢著名創意監製史蒂芬·哈梅爾,他與基努·裡維斯共同創立的CompanyFilms影業於2011年正式負責該項目的製作,後者還理所當然地扛起了領銜主演的重任。可就在此時,基努·裡維斯卻打了退堂鼓,他的退出,令項目險些胎死腹中。在漫長的沉寂期間,《太空旅客》仿佛中了某種詛咒,經手了一堆導演和演員卻遲遲未能修成正果。
絕望之際,「救世主」從天而降,他便是《黑衣人》系列的製作片尼爾·H·莫瑞茲,莫瑞茲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是別人來拍(《太空旅客》)的話我一定會嫉妒死的!」於是,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向作者和其他參與進來的人發誓,承諾將儘可能忠實於劇本,只在細節上做一些小改進,堅決捍衛故事的靈魂核心。即便有這樣的匠心,在劇本打磨期間,創作團隊還是把故事第三幕全盤改寫,做了一個與原著截然不同的結尾,算是給原創迷們一個意外的驚喜。
為了讓劇本能完美呈現於大銀幕,莫瑞茲請到了奧斯卡提名藝術指導GuyDyas來設計場景,又由另一位奧斯卡提名獲得者羅德裡格·普列託負責攝影。良將加盟的結果令莫瑞茲異常欣慰,他頭一次遇到那麼多知名導演主動請纓執導此片,電話幾乎要被打爆,其中的大多數都是多年前對劇本一見鍾情的。
幸運的是,當時挪威藉導演莫騰·泰杜姆剛剛完成了「計算機之父」圖靈的傳記片《模仿遊戲》,而莫瑞茲在看過他執導的《獵頭遊戲》時便成為其忠實粉絲,所以毫不猶豫地籤下了他。事實證明莫瑞茲是目光如炬的伯樂,《模仿遊戲》在87屆奧斯卡頒獎會上收穫了八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改編劇本大獎,令莫騰的實力受到好萊塢的一致認可。
由此,《太空旅客》才重新點亮了登上大銀幕的希望之光。
20xx科幻電影太空旅客觀後感二:
誠心說這部電影當然算不上驚世駭俗的佳作,但意外的是我在觀看過程中還是很享受的,太空旅行的視覺體驗實在美輪美奐,令人神往。
不少短評對男主角的作為發動了各種口誅筆伐,實際上電影本身並沒有對其進行任何正面的解釋。本片儘管披著一層太空愛情的外衣,實質上有著深刻的悲劇內核——人類對科技的盲目自信、超級公司對底層民眾的壓迫,以及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痛苦。
現在被人吐槽最多的幾點,也並不是全無鋪墊,能在幾處細節上對主角的行為進行解釋,整體結構實現自圓其說,男女主角的行為與動機,也都有跡可循。
1.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是否可以做出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
影片伊始,用相當的篇幅展示了在超高科技的驅動的全自動駕駛超大飛船怎樣在宇宙中航行。由於在一次穿越石陣時意外受創,飛船開始發生各種故障,這些愈發頻繁的機械故障穿插於電影的前半段。男主角的被喚醒便正是故障之一,可惜旅客一旦被喚醒則無法再次進入休眠,因為影片中借各種AI之口不止一次令人惱怒地提到:「休眠倉不可能出現故障」。
正是這種對科技的極端自信導致男主角被迫進入了一種可被預見的極端——孤獨終老。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溫飽及安全之上,還有社交、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難麼男主接下來會怎麼做呢?在煎熬中走向死亡還是豁出去一博?
我曾設想過過一個人由於某種原因穿越到一個完全不相干的新世界中,且不可能回歸,那麼此人是否還有必要為舊世界的配偶保持忠誠、堅守曾經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
在現實世界中也有類似的討論:海難中遺落滄海的倖存者,由於生存的需求而抽籤選擇誰來自殺作為其他人的食物。吃人,在一般社會倫理範疇內當然是犯罪,但在極端情況下有可能讓餘下的人獲得生還的可能,那麼選擇吃人或者被吃,是否有必要?
問題的重點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其中的價值討論。
基於剛才的敘述,回歸本片,我認為男主做出了他唯一能續命的選擇,且由此避免了原本註定要發生的大規模團滅,也為自己的作為承受了後果。
短評中用「拐賣婦女」來類比並不算恰當——現實中的拐賣婦女者並不處於脫離正常人類社會的環境,也許他們的處境很艱難,但並不是無法嘗試通過努力改變生存狀態,而綁架和監禁是赤裸裸的犯罪。
2.這場太空愛情的合理性。
女主角採訪男主角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選擇離開地球?
我認為提問者最好奇的問題往往與其自身經歷最為相關。從影片細節可知,女主角職業發展尚可,辦公室身處能望見紐約繁華盛景的高層寫字樓,依照她自己所言,她受到獲得過普立茲獎的父親影響極深,渴望通過非凡的經歷寫出更有價值的文章,而男主角卻點出當她的作品完成時,那些她想要獻給的讀者卻不存在了,這讓女主角頓感失落。令一個細節:當女主角涕淚橫流地翻閱小夥伴們發來的視頻時,閨蜜的一句:「希望你能找到一個對的人」,又讓她失落至極。
也許是我一個人的感覺:
女主角選擇脫離親友,遠離地球,多少有些情感受挫的原因在其中。
女主角的憤怒當然是因為男主角毀掉了她的人生,確切地說是毀掉了她「計劃內的人生」,而這種憤怒的深層原因是她羞憤於自己曾經真的享受於與男主角之間的感情——畢竟他是一位忠實的讀者兼浪漫的情人,他欣賞她、關愛她,確是那種女主角需要的男人。
從我這樣虛無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如果說這艘飛船是一個奢華的牢籠,那麼人類世界又何嘗不是一個廣袤的圓形監獄,你不得不遵從絕大多數人認同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終其一生拼力玩著一場生存遊戲,而這世上又有多少男人用鑲嵌了鑽石的圓環鐐銬將女人鎖在婚姻裡,他們可不是人人都會用零件為你搭建一座帝國大廈。
女主角始終強勢,並保有她自己的選擇權,總是不做作地表達真實的感受:她憤怒的時候當然可以對男主角大吼大叫怒目而視一輩子不對付,她需要他的時候當然也可以拼盡全力救活他、選擇放棄休眠廝守終生。
3.宇宙桃源。
前面推斷過女主角登船可能是由於情感經歷的不順,而男主角則簡單些——家園II號計劃為獲得更多廉價勞動力,用船票折扣和企業文化洗腦雙管齊下,忽悠得男主全身雞血充盈,心甘情願放下過去遠赴新星。(側面表現出出男主憨直單純的個性)
登上飛船的人,實質上都是主動選擇讓自己在既有的社會與人際關係中消失,這種消失對地球上的親友來說幾乎與死亡沒有區別,這是本片最令我倒吸冷氣的一點。
比起未來不可知的家園II生活,男女主角放棄了休眠,在堪比豪華酒店的飛船中度過了二人世界的一生,建造了自己的桃園,女主角最終也完成了全宇宙獨一無二的作品,這仿佛就是他們最初所追求的那種自我實現。
影片中最令人悲傷的角色是勞倫斯·菲什伯恩扮演的甲板工,公司的傲慢和怠慢導致了他的死亡。
大表姐的表演細節充沛,無論撒嬌還是撒潑都頗具說服力,健美而富有線條的身型真是秀色可餐。星爵也相當符合影片中做出糟糕事情的機械師暖男硬漢的形象。
儘管很明顯劇情還有很多可以深挖的地方,好萊塢還是把筆墨用在他們真正擅長的愛情片段落和宇宙冒險段落。女神愛上我這樣的橋段也許有人嗤之以鼻,但主角開無雙或霸道總裁愛上我之類的YY設定也比比皆是,愛情電影和科幻電影本質上就是一種吹牛逼的藝術,既然這次合二為一,這口設定我也就這麼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