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我的法蘭西歲月電影觀後感

2023-07-28 01:57:42 2

  生活的苦難,造就了鄧小平堅韌不拔的品質。小編整理了我的法蘭西歲月電影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我的法蘭西歲月電影觀後感【篇一】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我的法蘭西歲月》是一部傳記片。它從鄧小平決定去法國留學開始,一直到鄧小平被法國驅逐出境,前往前蘇聯學習為止。影片的一開始是以老年鄧小平的回憶展開,讓我們回到那動蕩的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不過,影片開始後的第一幕讓我有些驚訝,它並沒有直接去揭示那個時代的中國是多麼的動亂不安,反而是給了我們一種熱鬧平和的景象。鄧希賢(鄧小平原名)出生在四川廣安,影片中自然也體現了很多四川的地方特色,比如,方言,口音,川劇變臉等等。鄧希賢的父母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無論是父親對他的期望,還是母親對他無聲的愛,都是鄧希賢在法國堅持不懈的依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鄧希賢的父親是很開明的,他瞧不起那些博取虛名的人,認為學到真本事,為老百姓做些實事才是真有種,同時鼓勵鄧希賢要敢講真話,不畏死,不怕天不怕地。這對後來鄧希賢的人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蔡元培和吳玉章工業救國的理念對知識青年的巨大影響。甚至可以說,當時每一個去法國留學的學生,都是在工業救國理念的影響下,懷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情踏上前往法國的輪船的。只不過,法蘭西並不是他們所想像的天堂,法蘭西也是一個貧富差距大,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衡,存在著不平等和壓迫的地方。

  在輪船的下等艙中顛簸了一個多月後,鄧希賢和兩名同鄉抵達了法國。剛抵達法國,面臨的最大問題莫過於語言上的溝通問題。那個時代不像我們現在有託福,雅思,雖然他們在留法之前,從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畢業,但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鄧希賢和他的同學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努力克服了這個難題,這顯示了他們的決心與毅力。

  鄧希賢抵達法國後,受到了留法的中國青年的歡迎。在這裡看到這麼多與自己相同志向的青年,鄧希賢感到一種親切。其實,鄧希賢當時在留法學生中是年齡最小的,因此也認識了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其中就有聶榮臻。聶榮臻對他們這些剛來的學生說過一句話,大家爭口氣,好好學習,只有先低頭認輸,有一天才能夠昂首做人!無論是對他們,還是對我們21世紀的青年都有很大的意義。

  鄧希賢剛抵達時被送往巴耶中學讀書,生活平和安定。他與法國同學跳舞,喝葡萄酒,還開始學踢足球。但不久,平和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因為中國政府停止了對他們生活必需費的供應。鄧希賢不得不中途輟學,與兩名同鄉流落街頭。那時候正是一戰剛結束兩年,法國經濟還沒有恢復,到處都是流落街頭的乞丐。這是他們才意識到法蘭西並不是天堂,用影片中的一句臺詞:啥子法蘭西,啥子天堂,啥子巴黎,狗屁!

  由於法國經濟衰敗,鄧希賢一行完全找不到工作。失去住所的鄧希賢前往華僑協社求助,結果發現那裡到處都是流落街頭的中國留學生。誰知此時華僑協社的社長竟然以法國警察威脅他們,要他們離開。鄧希賢感到非常憤怒,衝著社長就跑了過去,要求華僑協社幫助留法學生,但社長堅決不同意,並說他們已經與勤工儉學學生脫離了關係。無奈之下,鄧希賢一行只能離開。

  這時的鄧希賢逐漸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在一次去工廠應聘工人的過程中,他認識了一位退伍士兵,這名士兵後來與他成了忘年之交。在與這名退伍士兵的交往中鄧希賢對法國的國情有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時的中國留法學生亟需一種先進思想的指導,也正是在此時,鄧希賢認識了周恩來。

  隨著生活越來越艱辛,廣大留法中國學生在思想活躍之際逐漸出現混亂。這時,先進青年蔡和森,周恩來,趙世炎,李富春引領時代潮頭,在巴黎創建共產主義小組,撒播革命火種。由於與同鄉紀德銘的思想不同,鄧希賢與之分開,在周恩來的影響下,和另外一名同鄉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小組,紀德銘則加入了中國青年黨。自此,鄧希賢完成了求學求生存的人生階段,開始了九死不悔地追隨共產主義理想的人生之旅和精神之旅。

  1922年6月,在巴黎郊外的布羅尼森林公園,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三國的十八名中國勤工儉學生,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年初秋,在巴黎公社社員牆前,鄧希賢和蔡暢一起加入中國少共。他們舉起手,宣誓:「我自願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我願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我願意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獻出一切。」從此,為共產主義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的人生目標,伴隨著他風風雨雨壯麗而偉大的一生。

  第二年春天,鄧希賢和李富春一起被調入《少年》編輯部,直接在周恩來領導下編輯出版少共中央雜誌。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傳播共產主義思想,點評國際時事,關注祖國命運。鄧希賢不斷排除辦刊工作的困難,展示出他的智慧和才情,他也獲得了油印博士的雅號。

  由於中國青年黨與少共的意見不合,兩黨甚至發生過集群鬥毆,中國青年黨直接衝到少共編輯部,要求他們停止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當夜,鄧希賢和周恩來連夜趕印出《少年》新期,揭露青年黨的面目,指出他們的思想錯誤。

  1924年7月,周恩來由於國內的情勢回國,旅歐中國共青團的革命重擔就落在了剛剛當選了「旅歐共青團」執委的鄧希賢肩上。周恩來走時,告訴鄧希賢一個好消息,鄧希賢經過考察剛剛被選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1925年5月30日,國內發生「五卅慘案」,消息傳到法國時,鄧希賢一面在《赤光》上發表文章聲援,一面參與組織旅歐華人捲起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揭露「五卅慘案」的真實情況,另一面機智果敢地與賣國的北洋政府及其駐法公使進行鬥爭,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由於鄧希賢等人在法國的活動越來越積極,他越來越引起法國當局的注意和警覺。終於,1926年1月初,法國警察發布驅逐令,將鄧希賢等人驅逐出境。但這時,鄧希賢早已接到消息,已經登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車,準備去莫斯科學習。他含淚看著那位正在月臺上幹苦力的忘年之交米歇爾,心裡說:「再見了,法蘭西!總有一天,法蘭西人民和政府會鋪著紅地毯歡迎中國的友好使者重訪這個美麗的國家!」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1973年,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法國時,鄧小平在法國朋友為他鋪上的紅地毯前深情地說:「我們感謝法國,是其用自由浪漫的思想和當時苦難的現實,鍛造出最早和最堅定的一批中國共產黨人。」至此,整部影片完畢。

  從這部影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最初一代共產黨人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中所表現出的那種青春的浪漫激情。他們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懷著崇高的理想信念,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從艱難坎坷中思考世界。他們心中無時無刻不懷著報效祖國的決心,無時無刻不想著如何救中國。他們既是一群理想主義者,又是一群現實主義者。在他們身上,特別是鄧小平和周恩來這兩位革命的先驅,我看到了我們所缺少的很多東西。比如,吃苦的精神,永不服輸的信念,敢於作鬥爭的勇氣。是這些支撐著他們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時期。

  同時,我深深為鄧小平和周恩來的深厚情誼傾倒。在法國共同奮鬥4年,互相激勵,結下了深情厚誼,後來周恩來回國,將革命的火炬交給鄧小平,這亦是一種信賴。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以美麗浪漫的法國作為故事的發生地,以鄧小平作為視角,向我們講述了那一代青年的點點滴滴。在那裡,浪漫與信念融為一體,理想與現實結合,鍛造出了那一代傑出的青年。

  我的法蘭西歲月電影觀後感【篇二】

  16歲,他懷揣著救國的理想,和朋友告別父母,離開故土,到法蘭西去尋找救亡圖存的真理。他是鄧小平,就是那個身子矮小卻在中國政治運動中「三起三落」,被西方媒體稱為「達不到的小個子」的巨人;就是內個打開中國國門,並實行改革開放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總設計師。

  在影片的開始,母親在鄧小平臨行前給他帶了三雙鞋,並囑託:「三雙鞋穿完的時候就是你歸來的時候。」看到這的時候我想起了孟郊的那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多麼的感人,三雙鞋,寓意是三年,而這一去就是五年,且再也沒有見過父母,更沒有回到過故鄉。

  在那個黑色的年代,留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鄧小平的家裡變賣了家產讓他到法國留學的。但是,巴黎不是天堂,在法國巴耶中學學習五個月後,因交不起學費,鄧小平被迫中斷學業。「勤工儉學」,這個出國留洋的初衷,在現實面前被拋得越來越遠。鄧小平留法5年時間,只有5個月的時間在學習法語,其它的時間大部分都是用來打工,在施耐德工廠當過軋鋼工,在巴黎運河邊上扎過花,甚至還睡過大街。在所有留法學生中,鄧小平是年齡最小的,也是個子最矮的,但無疑是信念最堅的。在尋找真理的路上,有的人選擇了妥協,有的人選擇了放棄,但是鄧小平始終沒有放棄,他沒有忘記,他最初到法國來的目的。只有那些失去目標的人,才會迷失在漫長的道路上。

  生活的苦難,造就了鄧小平堅韌不拔的品質。我們看到以後的鄧小平,無論在長徵的途中,還是在文革中兩次被打倒被批鬥,他都沒有屈服。我們不能不說,鄧小平的堅韌性格不是在留法勤工儉學時完成的。甚至有人說:「如果沒有在法國當外國勞工的悲慘經歷,他將不可能成為鄧小平。」

  然而很多年過去了,如果有誰問起鄧小平這一生最難忘的歲月,我想他一定會說,他在法國留學的那段日子,那段日子雖苦,卻磨練了自己的人格,融身低層群眾,讓他知道群眾最需要什麼,並且還讓他還學習到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這使他的思想在形成時期沒有走彎路。這段艱苦的歲月裡他並不孤獨,在這裡,他認識了很多革命先驅,像周恩來,聶榮臻,王若飛,蔡暢等。這些人都給了鄧小平以很大的幫助,無論在物資上還是在精神上,周恩來就剩20元的時候,和他一人10元平分填飽肚子,蔡暢夫婦寧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讓他吃飽。這樣的友誼形成在這樣的歲月,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從鄧小平留學法國,歷盡磨難的經歷中,我想到了我們自己。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鄧小平所帶來的富裕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飽嘗過飢餓的痛苦,在求學期間,我們從來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然而我們卻並沒有因此而去珍惜這樣的生活。相反,因為幸福來的太容易,就變得很放縱,不懂去珍惜,上了大學後,無所事事的我們,除了遊蕩在網吧,撞球廳外,我們很少走進圖書館,那個我們本最應該去的地方。期末考試我們掛了科,交重修費的時候,我們卻很少想起父母掙這份錢的不易。看完《我的法蘭西歲月》,我從偉人鄧小平的身上找到了心靈的歸處。我想說大學不是用來荒廢的,在以後三年學習中,我們應該重拾起我們最初來到這裡理想,並且帶著豐碩的果實離開這裡。以報答那些在遠方默默關心我們的父母和在80年前為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而奮鬥的革命先輩們。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