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影片《逆光飛翔》觀後感
2023-07-27 07:31:08 2
《逆光飛翔》,卻像一道暖暖的光,不矯情、不牽強,就那麼自然而然地,通過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音樂,一些最簡單的情節,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一切都那樣美好,不管是音樂、舞蹈、風景和人。
《逆光飛翔》觀後感一:
看完這個電影,突然有要寫些什麼的衝動。
很久不寫什麼,只是慢慢感受,但是對於我這樣健忘的人,一些感受,如果不記下來,真的就會被遺忘了。
讓我特別有想寫些什麼衝動的電影,叫《逆光飛翔》。
最初從某人嘴裡聽到這個莫衷一是的名字的時候,粗粗查了一下,看到似乎是個盲人執著堅持音樂神馬的故事,腦子裡立刻想到《和你在一起》裡那個小琴童的樣子……一個有關執著追求音樂、藝術的電影,還能拍成神馬樣子?
預約了兩次都沒看成,昨天從懷柔轉了一大圈趕回來,帶著各種不看好,看了17:50的電影。
看了,之後就被感動了。
用最濫俗的形容詞評價這部電影,大概,它應該可以被稱為「正能量」影片了吧……
影片從黃裕翔離家去臺北上學開始,講述了他作為一個盲人從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地方(音樂學院)的種種不適和他自己的努力。
相對於一個正常人,他是殘缺的、需要被人處處照顧的(雖然他不希望這樣),但坐在鋼琴前的他是那樣淡定而從容,當美妙的音符從他的指尖第一次流淌出來的時候,淚水頓時盈滿了眼眶——他絕對像一個發光體!
好的音樂大概是世界上最通俗的語言,能夠聽懂的人,都會接收到發自它的強烈訊號。
不需要什麼赤裸裸地煽情,也沒有什麼人因此死去,但這種感動,在接下來的影片裡,卻一次又一次。
小潔是個熱愛舞蹈的女孩,但因為家庭原因卻不得不放棄。
在與黃裕翔的接觸中,她感染到他身上的這種能量。
黃裕翔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她,一個懷有夢想的人,如果不去努力嘗試的話,又怎麼能知道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多少?
很喜歡片中小潔的舞蹈老師,後來得知是臺灣舞蹈大師許芳宜,這部影片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
她在舞蹈的時候,整個身體、每一個關節都仿佛會講話;
即使她不說話的時候,只是靜靜地立著,也是完全與眾不同的。
她告訴小潔,要發現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她讓小潔意識到,她一直在朝著別人的方向飛,而某一天,她應該用自己的方式飛翔一次。
同樣出彩的,還有故事中的母親李烈,她演出了對兒子滿滿、濃濃的愛意。兒子的一丁點成績,她比兒子更加開心。
臺灣電影,總會有些小情懷在裡面。它不像大陸一些電影,總想方設法把一些「他們」認為正確的觀念、「他們」的想法,強硬、霸道地灌輸進你的頭腦,而不去管你是否能接受。看完之後頭總是昏昏的,沒辦法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切都簡單、粗暴而直接。
而《逆光飛翔》,卻像一道暖暖的光,不矯情、不牽強,就那麼自然而然地,通過每一個鏡頭,每一段音樂,一些最簡單的情節,讓人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一切都那樣美好,不管是音樂、舞蹈、風景和人。
上天也許不那麼公平,生活也許萬般不如意,黃裕翔、小潔、李烈以及黃的SM樂隊的成員,他們這些人都不是活在閃耀陽光之下的孩子,但,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們,在背對陽光的地方,翩翩地飛翔……
《逆光飛翔》觀後感二:
追溯電影史上最早跟盲人角色有關的著名表演,那可能是卓別林的《城市之光》——流浪漢和賣花女的故事。結尾處,隔了玻璃櫥窗,兩人重逢。賣花女治好了眼睛,卻認不出流浪漢。流浪漢的眼神百感交集,從興奮喜悅轉為失落無奈,手上的花,一瓣瓣落下。顯然,在多數電影裡,盲人角色要麼成為故事情節的道具,像重獲光明的橋段;要麼就是成為出色的配戲對象,反映主人公不離不棄的愛。
《逆光飛翔》有一個短片前身:《天黑》,同是張榮吉執導,裡面也是張榕容和黃裕翔主演,故事風格基本一致。主打曲略有變動,鄉謠般的《天黑黑》換成了古典音樂巴赫等等。兩個片子都是手持攝影,大光圈淺景深,畫面乾淨通透,外帶逆光過曝小清新的必備橋段以及傳統標籤。相當於導演經過短片的練手試驗,終於完成了真正的長片。
如果從包裝技巧來看,在技術上,《逆光飛翔》比《寶米恰恰》和《女朋友男朋友》要來得有賣相。《逆光飛翔》和《天黑》的創作方式比較特別,導演得知現實生活中有黃裕翔這麼一個人,了解他學音樂和愛音樂的人生經歷,然後用調查紀錄的方式去探尋他想要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處理,從黃裕翔的世界,創造出另一個對照的人物。也就是說,電影的故事是建立在既有事實的基礎上,而不是憑空編造而來(如果只拍盲人那就是個紀錄片)。
評價《逆光飛翔》,不可繞過的一個環節就是演員表演。因為有黃裕翔自己主演,據此可知,張榕容在搭戲和對戲時,確實生出不少困難。通過鏡頭可以看出,黃裕翔既看不見自己的表演,也控制不住表情(尤其是失明的雙眼)。你可以說,他是在演自己,一種出於想像和本能,對電影表演的個人詮釋。然而,一個幾乎很難融進電影形式的非職業演員,他勢必會給對面的演員造成很大的影響。而若要肯定張榕容的表演,必然要指出這點。
《陽陽》時代,導演已經找到了張榕容的完美角度,有點像《二次曝光》的範冰冰,被導演和攝影一通狂拍,近乎癮症。幾年過去,張榕容不見了青澀,多出了成熟。即便跳舞幾場戲,乳白柔光、少女翩翩起舞,很多人還是會想到巖井俊二作品。或許,演員有努力嘗試內心深化的表演,但在過多表象信息的幹擾下,觀眾反而會被「畫面好美」之類的淺白所吸引,這也是張榕容的遺憾所在。好在電影有各種特寫,依然加分不少,又有形體表現,算是全方面的表現。
再回到黃裕翔一線,導演顯然知道,感官聽覺對一個盲人很重要,所以,他有特地去做一些特殊的聲音設計,像主人公回憶裡的走道長廊。然而,在一些關鍵的聽聲辨人段落,《逆光飛翔》沒能給人予身臨其境的感受。至少,無法真正進入盲人的精神空間,沒了神秘也少了趣味。更致命的,這些段落依然是白得發亮的畫面,然後響起了溫柔美妙的配樂,喧賓奪主,試圖打動觀眾的打擊太過明顯。類似情況,影片出現了多次,實在處理得過於草率(當然也可能是技術掣肘)。
整體上,《逆光飛翔》是一部很順的作品。校園題材、勵志故事。一個喜歡音樂的盲人,一個想跳舞的少女。他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受到了打擊挫折,但命運讓他們相遇,然後情節呈螺旋狀上升,最終抵達電影的終極訴求——逆光飛翔,聽見了成長的聲音。也許,不少觀眾會以為,電影應該在盲人身上有更多的篇幅反映,可是,導演的重點好像落在了「盲人對正常人」的心靈觸動和人生啟迪,他們彼此是互相影響的。
顯然,這是個很好懂的故事,但同時也缺少眼前一亮的東西。從青春片的潮流來看,《逆光飛翔》沒有《魚缸》那種張揚和不妥協,基本上還是好學生、好孩子,延續了臺灣小清新電影的潮流。可以受傷,但不可倒下;命運可以有不公,但他們不會屈服。也不是說,這樣有人情味的校園就不好,這樣的青春就不值得鼓掌,只是,一味讚美這個世界的美好,表現有愛的相遇、相逢,總會讓觀眾變成選擇性失明。準確來說,這與《逆光飛翔》無關,而是在它之前,同類題材已經被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掏挖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