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觀後感

2023-07-27 07:43:03

  《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借西方媒體涉華報導、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對所謂的「新聞自由」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反映西方新聞自由的相對性及局限性,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立足中國國情,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促進國家發展的使命。

  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觀後感一:

  2008年4月,奧運聖火在巴黎傳遞時由於受到「藏獨」分子的幹擾而改變傳遞方式,卻有法國媒體報導說「聖火被迫熄滅」;2008年,一位華人女記者因發表「親華言論」而被「德國之聲」電臺停職;2009年,一些自詡「中立客觀」的西方主流媒體肆意歪曲報導新疆「75」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

  這就是某些西方媒體標榜的「新聞自由」嗎?

  安徒生的童話說,愚蠢的皇帝被兩個騙子騙了,穿著「世界上最美麗的衣服」到街上遊行了一圈,但實際上,「他什麼衣服也沒有穿呀!」某些西方媒體的記者自然知道這個故事,他們更不可能像那個古代皇帝那麼愚蠢,但他們關於中國報導上的做法,讓人不免覺得披在他們身上的「新聞自由」的華麗外衣,也不過依然是那件「皇帝的新裝」。

  那麼,支配這些西方媒體這種行為方式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

  西方媒體何來兩套標準?被現實利益和價值觀驅使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學者曾談到,西方媒體在報導他國(他們所認定的所謂「邪惡國家」)新聞時往往先入為主,戴著有色眼鏡,推行新聞話語霸權。在對我國昆明恐怖襲擊案件的報導中,CNN網站為「恐怖分子」一詞加上了引號,有典型的政治傾向,您如何看待西方媒體所持的雙重標準?

  鄭保衛: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我想,情況較為複雜,需作具體分析。

  由於在思想立場、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新聞理念,特別是新聞價值觀上與我國存在差異,西方國家一些媒體常常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往往我們認為好的東西,他們會極力尋找和揭露其「陰暗面」;我們認為不好的東西,他們會千方百計地進行粉飾,為之辯解。

  客觀來說,西方一些媒體表面強調新聞報導要客觀公正,但實際上他們卻常常有意拋開客觀報導原則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這樣的做法由來已久。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後舉行入城式,北平市民和學生興高採烈,夾道歡迎。對這一重大歷史性事件,美聯社發表了這樣的報導:「今日北平給它的共產黨徵服者一個熱鬧的歡迎,這隻有這個經常被徵服的城市才能做到……長列的市民在這個熱鬧的歡迎遊行中把嗓子都喊啞了正如當日本人佔領北平他們歡迎日本人,當美國人回來他們歡迎美國人,當中國國民黨人回來他們歡迎國民黨,以及數百年前歡迎韃靼人一樣。北平在歡迎它的徵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如此罔顧事實,任意地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報導和評述新聞,你說客觀嗎?就連基本的真實性要求也沒有做到,其表達政治傾向的欲望已經到了難以抑制的地步。舉這個例子,並非說西方媒體都不講客觀,都不尊重事實,只是想說明,他們出於利益的需要和價值觀的驅使,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背棄新聞報導的一些基本原則來表達其政治傾向。

  西方新聞記者是「無冕之王」?大眾傳媒正淪為少數人的工具

  《中國社會科學報》:西方媒體總是極力宣揚其新聞自由觀,有學者提出,西方的新聞自由觀念既有一定合理性,又在理論上存在缺陷。您能否從學理角度分析一下西方新聞觀?

  鄭保衛:實事求是地說,應當承認西方的新聞自由觀念的確具有一定合理性。比如說,西方國家將新聞自由作為公民的一種基本權利,作為新聞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強調新聞從業人員有依照事實採訪、評論和傳播新聞的自由,主張政府不能超越法律來幹預媒體的新聞自由權利等。

  但西方的新聞自由觀在理論和實踐上卻陷入了誤區。從理論層面上講,一些西方人士把新聞自由絕對化了,他們主張「超階級」、「超黨派」的新聞自由,主張媒體的傳播權利是一種超然的權利,可以不受限制,甚至提出記者是「無冕之王」。其實,這些觀點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既不符合客觀實際,在理論上也講不通。

  從實踐層面看,雖然西方媒體長期以來都在鼓吹「新聞自由」,但在具體報導中常常無視職業規範,摒棄社會責任,濫用「新聞自由」,損害廣大受眾權益的事件層出不窮。

  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就認為美國新聞自由面臨危機,大眾傳媒已不能滿足公眾需要,正變為少數人的傳播工具。

  近年來,西方新聞媒體濫用「新聞自由」的事件屢次發生。2011年7月4日,英國《衛報》頭條報導,2002年3月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歲女孩被綁架,《世界新聞報》曾僱傭私人偵探姆凱爾,在案發後入侵道勒的手機語音信箱,竊聽留言,還在信箱已滿的情況下刪除了部分留言。這一做法讓警方和家屬以為女孩還活著,但道勒實際上已遭撕票,耽誤了警方的搜救活動。

  《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聞,暴露了西方國家一些新聞媒體已經成為某些利益集團的附庸,而不是西方所自我標榜的公眾利益代言人,以犧牲他人自由為代價來體現自己所謂的「新聞自由」,結果必然是對「新聞自由」的濫用。

  其實,新聞自由是一個政治和歷史範疇內的概念,有著鮮明的階級性。它從來就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條件的,而不可能是抽象的、絕對的、無條件的。列寧就曾明確指出,不要把新聞自由看作是一種「絕對的東西」,而應採用「一般階級分析和評價」的方法,深刻認識新聞自由的階級實質。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新聞自由實際上是一種資本的自由。資產階級在掌權後雖然在法律上承認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但為維護其階級利益,卻依靠自己擁有的經濟和政治權力限制工人階級和廣大民眾的知情權。

  美國政府限制美國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導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美國公正新聞研究所2003年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2003年1月30日至2月12日兩周間美國各大電視網畫面上出現的新聞源統計如下76%在畫面上出現的人物都是現任或前任官員與反戰相聯繫的信源幾乎不存在。

  當時,卡達半島電視臺播出了關於戰死的美國士兵和5名被俘美國士兵的錄像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其進行了轉播。五角大樓隨即介入,要求美國電視新聞網在這些戰死和被俘的美國士兵家人被通知前不要播放這一錄像。其後,美國所有主要的電視臺,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都實行了自我約束,不播放美國戰俘畫面。

  這說明,一些西方國家不管是爭取還是限制新聞自由,都出於維護自身階級利益的需要。也正因為此,新聞自由有時作為一種目的,有時它又作為一種手段。當要從敵對者手中爭取新聞自由的時候,它是一種目的,他們會把它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而當自己爭得了新聞自由的時候,它便成了一種維護自身利益、實現更高的政治和經濟目標、服務其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手段。

  歷史和實踐都說明,新聞自由是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社會範疇內的產物,其性質和內涵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動和利益的調整而發生變化。比如,同是講「新聞自由」,我們就強調要弄清新聞自由的內涵與實質,不要籠統地、抽象地講新聞自由,而主張要將「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聯繫起來,注意在行使新聞自由權利的同時,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抑或在恪守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行使新聞自由權利,要防止不負責任地濫用新聞自由。

  美國如何報導「斯諾登事件」?西方媒體始終服從國家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報》:一些西方國家「倡導」新聞自由,但在涉及國家利益時又常常對新聞報導實施管制,比如近來持續發酵的斯諾登事件,就使人們對西方新聞自由觀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

  鄭保衛:是的,歸根到底新聞自由是有具體內涵的,其實現是有許多條件制約和限制的。

  無數事實說明,無論在哪個國家,最終決定新聞自由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還是利益。馬克思有句名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人們的思想總是要受到利益制約的,而作為觀念形態的新聞自由,更是脫不開利益的制約。

  正因為此,西方國家雖然一直在倡導新聞自由,但一旦涉及他們的國家利益時,又會毫不猶豫地對新聞報導實施管制,你提到的斯諾登事件就是一個明顯例證。在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認為,斯諾登的「洩密」行為損害了「國家安全」,其結果將令美國及其盟友深感不安。在此背景下,美國媒體的報導都很克制。無國界記者組織公布的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自由年度調查,認為美國追緝斯諾登的行動侵犯了「新聞自由」。

  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我還可以再舉一個更典型的例子。「911」事件後,當時美國的媒體幾乎是清一色、「一面倒」的「反恐」報導,「美國之音」僅僅因播出了4分鐘採訪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領導人的節目,臺長便被免職,政府削減了幾百萬美元的經費,以示懲罰。因此,西方新聞自由觀的本質和實質是要服從於國家利益,服從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羨慕西方的新聞自由?增強判斷力、識別力和免疫力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國內媒體從業者中,不少人受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很羨慕和嚮往西方國家的「新聞自由」,您認為西方新聞觀給我國新聞從業者帶來哪些影響?其危害表現在哪些方面?

  鄭保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從業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新聞從業者有機會接觸西方國家的新聞理論和傳播觀念,像客觀公正、新聞自由、社會責任、輿論監督等,從中汲取了知識,也拓寬了視野。但是由於缺乏對這些理論和觀念的產生背景、發展過程、實現條件以及實踐效果的全面、深刻了解,結果對其或「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致使產生了一些錯誤印象,得出了一些錯誤結論,其中對新聞自由問題的認識就是這樣。

  一些人總覺得西方國家的媒體和記者很自由,他們可以隨意批評官員,甚至可以把總統搞下臺,因而很羨慕和嚮往西方國家的新聞自由,而對我們國家的新聞自由狀況則缺乏實事求是的歷史與現實的分析,往往過於看重其負面的東西。

  當然,應當承認,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國的新聞自由環境還不是很理想,還有許多待完善、待提高的地方。這些問題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加以治理和解決,有效保障媒體和公民的新聞自由權利,並逐步實現法治化。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西方新聞觀不斷滲透的背景下,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鄭保衛:我想,對西方新聞觀在我國新聞從業人員中所造成的影響,第一,不必大驚小怪;第二,不能掉以輕心。不可否認,在新聞工作中,各國傳媒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共同的新聞專業理念,在操作上也有許多共同規範。但是,如果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用不同的價值觀念去分析和理解這些帶有共同性的專業理念,常常會有不同的解讀和認識。

  例如,同是講「客觀報導」,我們就強調要注意區分客觀報導與「客觀主義」的界限,要恰當地運用客觀報導的方式去實現新聞傳播的積極效果,而不贊成把客觀報導原則絕對化,更反對採取不講立場、不計效果的絕對「客觀主義」做法。

  當然,從黨和政府角度來說,也要正視當前我國新聞領域存在的問題,尤其要重視解決那些侵害媒體和公民新聞自由的問題,進一步在體制和機制上改革創新、完善管理,營造更加寬鬆、自由、和諧的新聞傳播環境,使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能夠切實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新聞自由與法治的優越性,共同維護我國來之不易的發展環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觀後感二:

  為深入揭批西式民主「金錢政治」的本質和西方新聞自由的虛偽性,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1月18日上午,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區行政中心北四樓會議室組織觀看討論了中宣部會同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製作的《西式民主怎麼了》、《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警示片。區委副書記、區長陳永紅主持會議。

  觀看警示片後,中心組成員進行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西方民主怎麼了》對美國總統選舉進行了深入剖析,從「醜聞相伴」、「金錢政治」等方面,暴露出美國看似實行了廣泛的民主,實則具有虛偽性、欺騙性、局限性,代表和服務於美國富有階層少數人的利益。進一步深化了思想,統一了認識,深刻感受到應該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去審視西方民主,了解其真正面目,認識到民主不能照搬,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西方新聞自由只是傳說》借西方媒體涉華報導、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對所謂的「新聞自由」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反映西方新聞自由的相對性及局限性,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立足中國國情,肩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維護社會穩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促進國家發展的使命。

  大家一致表示,要本著「理解、思考、剖析」的原則,圍繞學習主題,深入闡釋西方的制度反思與中國道路的自信;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立足崗位,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習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和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結合「兩學一做」深入開展學習教育,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共產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自覺抵制西方所謂「新聞自由」的本質,自覺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要牢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打好主動仗,搶佔話語權,講好雨山故事、傳播好雨山聲音、闡釋好雨山特色,著力為打造四個強區、建設美好雨山而努力奮鬥。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