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優秀】
2023-07-27 11:20:32 1
《絕命後衛師》書寫鐵血忠魂,還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已逝的英靈們再次閃耀在螢屏上,就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就是對忠誠與擔當的闡釋和解讀。
《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一:
高天厚土,敦親睦族。一族之長站立宗祠上廳中間,長衫飄飄,長發飄飄,飄揚起清風道骨的古老身影,飄揚起語重心長的客韻聲音。族長的一番訓示講話,本是客家長輩對後生的諄諄教誨,卻於今成為徵戰遠行的戰前動員,儼然是一道道號令,一聲聲召喚,喚出的是客家人的高天厚土,喚出的是客家人的家國情懷,喚出的是客家人的俠肝義膽,喚出的是客家人的忠誠擔當,喚出的是客家人的飈淚熱情。
且聽族長昂頭高喊:「侄輩們,放心大膽地踏上你們的徵程吧,這一把土會讓你們到哪裡也不會迷了回家的路!」「帶一把家鄉的土,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能魂歸故裡!」
這一聲召喚,震人心魄,英辭潤金石,觸抵了客家人的心靈根蒂。
且聽族長攥拳豪言:「侄輩們,你們都參加紅軍了,那是我全族的光榮,但你們要向祖宗發誓,既當紅軍,就要紅皮紅心。要牢記咱客家人的祖訓:盡己之心,竭己之力,精忠報國!」
這一聲召喚,激情萬丈,高義薄雲天,抒發了客家人的家國情懷。
且聽族長動容教誨:「侄輩們,咱祖先從中原遷徙到閩西,上千年來,在朝不出奸臣,在野不做奸商,一句話,客家人寧死也不幹辱沒祖宗的事!客家人最硬的就是脖子!無論貧富貴賤,認準的理,就是刀架在脖子上咱也不會低頭!」
這一聲召喚,振聾發聵,壯懷情更烈,袒明了客家人的道義擔當。
筆者被臨時點將客串劇中司儀,主持了劇中的這場祭祖和另外一場木子李的婚禮。按理說,主持的婚禮本應是開心的,祭祖是莊重的,但是我更知道這場婚禮之後是客家夫妻的陰陽相隔,祭祖之後是閩西子弟的一去不歸,故而肅然神情,黯然神傷,或許這就是我對《絕命後衛師》劇情的理解,還有對長徵和閩西先烈的敬意和敬畏。可我這種自詡的深沉相比於「族長」是顯得多麼的膚淺呀?我有幸第一次「觸電」就與「族長」搭戲,「族長」是以形神兼備扮演國父孫中山而聞名遐邇的馬少驊老師。馬老師身板筆立,表情凝重,聲音高亢,當導演董亞春一聲「過」讓大家輕鬆不已的時候,馬老師卻出人意料地提出:「我能再來一遍嗎?」演畢,馬老師才滿意地深深舒了口氣,隱約可見他眼角盈著淚花,依稀可聞他心底升騰炙熱,其情其景,令人敬佩感動。馬老師還告訴我,其時他家裡剛剛發生不幸,可家庭之傷豈能比擬於湘江之痛?!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場戲,管中窺豹,已然讓我領悟了什麼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藝術家的藝術追求,讓我理解了什麼是硬頸樸質的客家人和客家人的家國情懷,也更加讓我感佩《絕命後衛師》之名符其實和傾心打造該劇的袁錦貴、錢林森、董亞春之神奇組合魅力。
《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二:
在前期籌備中,劇組數次派遣美術組前往福建、浙江、江西、湖北等地進行選景工作,根據結果分析後,決定將主場景搭設在福建龍巖。在拍攝中,為了拍出高質量的畫面,劇組上下遠赴龍巖長汀實地拍攝。據悉,《絕命後衛師》85%的戲份都是艱苦的外景戲,開機前後又適逢福建的雨季,拍攝中幾乎天天下雨,腳下的路溼滑難行,為了順利完成拍攝,劇組多次現修了通往現場的道路,足見拍攝的不易。不過艱苦的環境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連綿不絕的雨水、蒼茫的群山、陰霾的天氣、充滿泥濘的山路,在影調上打下了基礎,展現出畫面的厚重感。恬靜的古鎮,古樸的土樓,通過光暈、光斑、光線的散射又營造了一種令人流連的田園氛圍。精良的畫面也將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此外,為了保證戰鬥場景的真實感和視覺衝擊力,劇組特別請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最好的煙火師,拍攝中共使用了2噸TNT、10萬發子彈,數千次爆炸,重現了紅軍英勇戰鬥的歷史畫面,非常不易。但是為了呈現最好的畫面,劇組上下每一個人都認真敬業,以長徵精神為感召,兢兢業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攝製組600餘演職人員眾志成城、排除萬難,艱苦戰鬥100多日,在劇組最高達到800多人的情況下,保證安全無事故的同時,也保障了畫面的拍攝質量,全面展現了80多年前紅軍長徵中艱苦卓絕以及英勇戰鬥的歷史畫面。
紅34師的絕命後衛任務是一項向死而生的悲壯任務,而這種悲壯是一種靈魂的集體升華。無論是指揮員還是小人物,當他們從農民成長為無畏死亡的偉大戰士,當個體命運與民族命運聯繫在一起,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就此變得無限榮光,生活也因此變得波瀾壯闊。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搬上螢屏後必將異常催淚。
據了解,該劇在後期剪輯時,有三個機房同時進行剪片作業,三個機房的工作人員都是90後,在剪片時,這群年輕人看著屏幕中的故事,都不禁溼了眼眶,有工作人員甚至表示自己是「哭著完成剪片工作的」,足見該劇的催淚效果。不僅如此,不少審片專家在看過劇集後也被感動得落淚。恢弘的戰鬥故事,感人的犧牲場景,真實的情感流露,普通人的慷慨悲歌,《絕命後衛師》為觀眾奉獻的最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傳達的最動人心魄的長徵精神,必將感動各年齡層的觀眾。
《絕命後衛師》觀後感1000字三:
電視劇《絕命後衛師》是為紀念長徵勝利八十周年而創作,聚焦重大歷史轉折時期關鍵時刻,再現了那段歷史和困苦歲月,那是一首悲壯的長徵史詩,那是一段向死而生的戰鬥歷程,那是閩西兒女赤膽忠心的再現……
紅三十四師全體官兵生死存亡之際,顧全大局,將生命置之度外,一路喋血鏖戰、浴血殺敵,在中央紅軍縱隊的身後築起了一道血肉屏障,保留了革命的火種和勝利的希望。可以說,他們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拼將十萬頭顱血」,為中國革命視死如歸的精神,就是長徵精神的見證。而央視播出《絕命後衛師》,無疑就是對長徵精神的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歷史總會以悲壯的面目示人,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紅軍長徵更是如此。在那場空前的戰略大轉移中,心懷豪情壯志的紅軍戰士,無論是面對連鳥兒也難飛過的雪山,還是吞噬人的生命於無形的草地;無論是頂著國民黨軍隊的飛機炸彈,還是冒著各路軍閥的槍林彈雨,都體現了紅軍戰士為了正義事業和勞苦大眾,「唯有犧牲多壯志」的氣魄。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時強調:「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徵精神的內涵。」撫今追昔,可謂感慨萬千,紅三十四師絕命斷後,6000餘名閩西兒女血灑湘江,就是「革命理想大於天」的恰當註腳,也是「不怕犧牲」的最強讀白,更是在大我和小我之間的準確選擇,更是顧全大局、不辱使命的見證。
《絕命後衛師》書寫鐵血忠魂,還原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讓已逝的英靈們再次閃耀在螢屏上,就是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就是對忠誠與擔當的闡釋和解讀。血雨腥風的歲月已經過去,而今全國人民正在中國夢的指引下奮力前行,這無疑也是偉大的出發、特殊的長徵。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承擔著民富國強的使命,這也是一種趕考。因此,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繼承先烈們的遺志,始終不忘初心、顧全大局,無論在哪一種艱難險阻的任務面前,都應該挺身而出,勇於擔當。
「苦不苦,想想長徵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絕命後衛師》能在這個時段在央視和全國人民見面,是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再出發,也是對長徵精神的獻禮之歌。相信,隨著《絕命後衛師》的播出,紅三十四師那6000個不屈的英靈能永遠被公眾傳頌,長徵精神也定能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