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600字
2023-07-27 14:41:33 3
《我的教師生涯》是由鄭克洪執導的文藝電影,梁家輝、秦海璐等參加演出。講訴了一名鄉村老師跨越四十多年的愛戀和執著。下面是網精心整理的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一
在這個世界,有許多平庸的人和傑出的人,平庸的人和傑出的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看能否堅持。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今天組織我們觀看的由梁家輝主演的《我的教師生涯》中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堅持不懈而成功的人。
《我的教師生涯》的主人公的原型便是「師德楷模」鄭琦老師,他曾多次來我們學校給我們講課。在鄭琦老師的一生中,總是圍繞著堅持信念而過的,讓我最受感動的也是他的堅持,他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愛的工作和孩子們的身上,這,也成就了他的傳奇人生。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收穫,主要原因就是在最需要下大力氣,花大工夫的時候,他卻因堅持不住而停下了腳步,省力到是省力,成功卻從此與之無緣了。再看看現在的我們,大多數人都與我一樣,沒有信念,沒有目標,不能堅持,所以導致了我們無法成功,與成功擦肩而過!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許多的困難與坎坷,但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一切困難和坎坷都會迎刃而解,化為成功的動力。
美國詩人朗費羅說過,人生是實在的,而不是虛無,不要只顧著貪玩,別一味哀怨傷悲,人生的道路應有目標,去實幹吧!成功的道路是目標鋪成的,在自己的一生中,你必須去一步步的實現,使你的人生充滿喜怒哀樂,有更多的星星去點綴你的人生,有了明確的目標,也還要具備專注於一的精神,更有利助人成功。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也要鄭琦老師學習,做一個能堅持,有明確目標的人,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因為自己的成功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更有意義。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二
電影講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陳玉由於出生的原因,來到遠離家鄉,遠離初戀愛人,遠離師範學校的老師,來到大山深處的月亮灣小學教書,從而開始了他坎坷的教師生涯的故事。電影情節感人至深,讓我再一次被鄉村教師的偉大所感動!主人公陳玉是個治學嚴謹,不被世俗所同化的優秀教師。
在60年代的農村,正規師範畢業的老師並不多,但陳玉卻是其中之一。他由於給學生傳授生理衛生的知識,而引來非議。可以說電影中的陳玉應該是一個思想新銳的人物,所以他招到人們的非議。
在80年代,當陳玉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時,但陳玉卻說「我按照教學大綱上課,有錯嗎」。在升學的壓力面前,能頂住壓力讓學生全面接受教育的老師並不多,更不要說是老年教師了。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執著,他的一個學生成了歌唱家。
主人公陳玉還是一個體恤農民,熱愛學生的老師。在學生們需要演出服,而家長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陳老師帶領孩子們自力更生,編竹筐,賣錢來買演出服。他為了自己喜愛的音樂,喜愛的教育事業,想盡了辦法。終於使得演出成功舉行。當面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學生們輟學打工的時候,他四處尋找,甚至把孩子領到自己家裡住。這體現了陳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鄉村孩子的熱愛,體現了一名鄉村教師偉大的人格。
當陳玉退休之後,他回到了開始他教師生涯的月亮灣小學,用盡畢生的繼續,辦了一家青少年活動中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鄉村教育,獻給了農民的孩子。看了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能夠敢於平凡,能夠敢於一輩子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在主人公陳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優良的師德師風,可以看到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的崇高品格。而今,像這樣歌頌鄉村教師的,弘揚主旋律的影片並不多見,我們看到的經常是媒體對教育的曝光!教育和教師需要關注,但是更需要關懷。教師本來就是新興的弱勢群體,希望我們的全社會予以關懷!曾經,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貧窮的生活下學習。可我們現在在這幸福的生活裡總想著玩,從不為學習花一點心思。學習是多麼重要的啊!
《我的教師生涯》觀後感三
假期我觀看了《我的教師生涯》這部電影,影片講述的是1963年夏天,主人公陳玉來到遠離家鄉,遠離初戀愛人,遠離師範學校的老師,來到大山深處的月亮灣小學教書,從而開始了他坎坷的教師生涯的故事。這部影片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天動地,但情節感人至深,讓我再一次被鄉村教師的偉大所感動!其中的一個個場景不禁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
主人公陳玉是一個體恤農民,熱愛學生的老師。
改革開放後,為了給孩子參加文藝演出定做統一的服裝,而家長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陳老師帶領孩子們自力更生,編竹籃,結果錢被騙了,他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人會騙孩子的錢,自己去北京去找那家工廠,結果被告知工廠倒閉了。他沒有跟學校裡說,自己墊付了服裝費,老婆把豬賣了才湊足了錢。他為了自己喜愛的音樂,喜愛的教育事業,想盡了辦法。終於使得演出成功舉行。當面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學生們輟學打工的時候,他四處尋找,甚至把孩子領到自己家裡住。這體現了陳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鄉村孩子的熱愛,體現了一名鄉村教師偉大的人格。
在電影當中還有一段是文革特殊時期,人家都背毛主席語錄,陳老師卻教學生青春期生理知識,因為他想讓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最後學生都不敢來上課,他也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養豬,而引來不少非議。即便條件惡劣、深受折磨,但陳老師卻不貪圖富貴,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真正的履行了作為一個教師應負的責任。這不僅表現出了他堅持的一面還體現了他思想的先進性,很值得我們教師學習,主人公陳玉是個治學嚴謹,不被世俗所同化的優秀教師。作為一名教師的確很需要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認知能力來適應自己的教學工作。在80年代,當陳玉已經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時,年輕人勸他副科讓主科,但陳玉卻說「我按照教學大綱上課,有錯嗎」。在升學的壓力面前,能頂住壓力讓學生全面接受教育的老師並不多,更不要說是老年教師了。沒有動搖的他,付出並沒有白費,正是由於他的這種執著,他的一個學生成了歌唱家。
當陳玉退休之後,他回到了開始他教師生涯的月亮灣小學,用盡畢生的積蓄,辦了一家青少年活動中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鄉村教育,獻給了農民的孩子。
看了電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能夠敢於平凡,能夠甘於一輩子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可敬的陳玉老師,他在孜孜不倦的教育工作中承受了一切,包括放棄了海外的愛情,放棄了音樂學院的理想,只是為了心中那一點想法:不能對不起孩子!因為他熱愛他的學生,並忠誠著他的教育工作。這一幕幕都充分地讓我們看到了陳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鄉村孩子的熱愛,他很好地抒寫了一名鄉村教師偉大的人格。
在主人公陳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優良的師德師風,可以看到學高為人師,身正為人範的崇高品格。作為教師,每一天做的都是重複的事情,有些甚至可以說是芝麻小事。但這每一件事不論多小都不能不做,且不能間斷,因為這是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教孩子六年,為孩子六十年」,這便是我從影片中思考後最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