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三亞還是去西雙版納(冬季旅行選擇到三亞來)
2023-07-16 01:22:52 3
冬季,是蕭瑟和寒冷的代名詞,而在南國三亞這一方寶地上,這個季節卻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時節。舒朗的天空、溫潤的氣候和充滿魅力的異域風情,讓人輕輕爽爽,心曠神怡,倍感溫馨愜意,這或許是身處北方寒天凍地的人們,在這個時候熱衷於去三亞的緣故吧。
椰樹是熱帶地區最常見的樹種,在三亞也隨處可見。樹幹筆直高聳,無枝無蔓,巨大的羽毛狀葉片從樹梢伸出,撐起一片傘型綠冠。在外人來看,它是一種很好的觀賞樹種,實際上又是利益可觀的經濟樹,椰葉下面結著的一串串圓圓椰果可製成五花八門的特色產品,深受人們喜愛。
人們想去三亞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想去看一看那裡的海。那種不染纖塵,純純淨淨的海;那種清澈綻藍,碧波蕩漾的海 ; 那種一望無垠,水天一色的海。
沒有見過海的人們,在接近大海,目睹海的風姿的一刻,就已被大海的博大和壯蔚融化了。所有的快樂與融入大海氛圍中的感受相比都不算作快樂了,再多的憂傷在海的面前也會變得蹤影全無,只有徜徉的心靈隨空中自由馳騁的飛鳥,越飛越高……
海浪、沙灘、椰樹林,這些海邊最常見的元素,定格在一個相框內就是一幅最美不過的海景畫。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多一份會顯得浮華,少一份又顯得素淡。
迎面吹拂的海風夾帶著濃濃的海腥味,沁人心脾,讓人知道大海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樣子,還可以去聞海的味道、聽海的聲音。
海灘的礁石也許經歷了千萬年驚濤駭浪的洗禮,才演變成現在的樣子,而此時卻靜如處子,就那樣無聲無息地躺在大海的懷抱中。
即使你是所謂的「旱鴨子」,到了海濱浴場,也難抵誘惑,會下水躍躍欲試,與碧海藍天來個零距離的擁抱。
從海灘延伸的棧橋通往遠處泊船的碼頭,在海天一色中又多了一份別樣的景致。
歷經千年的燈塔,指引著歸航的人們安全順利地抵達港灣,也一次一次見證著這方島域的滄桑變遷。
夕陽暈染的天空一片芳菲。海風徐徐,潮夕堆起的浪頭從遠方駛來,一波又一波拍打著沙灘。海面在晚風中,變得躁動而又顯得那般靜謐安祥。
這一刻,思緒隨風遠行,那首經典的老歌《大海啊故鄉》,從記憶深處緩緩湧來,在腦海中一邊又一邊回漩蕩漾……
比三亞還適合過冬
前幾年,東北人最喜歡去的城市,就是海南的三亞。因為三亞的冬天也是溫暖如春的,東北人在冬天來到三亞,不僅能看到美麗的景色,還不用忍受嚴冬的摧殘。這也導致三亞一到了冬天,就成為了東北人「第二個故鄉」。
有些東北的老人對三亞十分的喜愛,這也讓不少老人的子女,決定在三亞買套房子,每年的冬天就可以在這裡度過了。不過這種行為卻對三亞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為他們的住房價格一下子被炒了上去,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不過如今東北人到了冬天卻不再往三亞跑了,而是轉戰到了這座城市。
這座城市就是西雙版納。它不僅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和越南離得也很近。這裡的氣候也是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這對於東北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適宜的溫度。既不會感到冷也不會覺得熱,而且當地的民族風情還很濃重,引起了很多東北人的興趣。
而且這裡的空氣品質也非常高,生活節奏還很慢,有著很多在東北的冬天買不到的水果和食物。很多東北人都笑稱,風景優美、溫度適宜,而且物價還沒有三亞貴,簡直比三亞還適合過冬。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四季分明大明湖,是大自然賜予濟南人享之不盡的福祉
「湖光山色」這句套話,通常很惡俗。
但若說到大明湖,這四個字便不再空泛。
大明湖景色優美秀麗。
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
岸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遊人如織。
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臺、樓、閣,
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
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
在濟南,大明湖知春最早!南山上的殘雪還未化盡,大明湖岸邊的柳樹就已在春寒料峭中悄悄抽枝發芽了。絲絲柳條上一串串嫩綠鵝黃的芽苞,是譜奏明湖之春的自然音符。也許頭一天這裡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第二天你就會突然發現這裡已是滿眼翠綠了。濟南以外的地方,那春姑娘總是躡手躡腳走來的,顯得不是那麼大氣;而大明湖的春天,卻是一夜之間撞進來的。
歷代光顧濟南的文人墨客,都對大明湖的春景感覺特好,見到青青柳色、春水蕩漾,就會勾出無限情思,留下了許多詩文。曾在濟南為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滿懷讚頌之情地描繪了大明湖的春天:「春風隨我來,掃盡冰雪頑。花開滿北渚,水淥到南山,魚鳥自翔泳,白雲時往還。」眼前的明湖春景,竟使他發出了「吾亦樂吾樂,放懷天地間」的感嘆(《西湖二月二十日》)!
而在趙孟頫眼中,明湖之春則是「草芽隨意綠,柳眼向人青」。(《湖上早春》)為了怕一聲聲「前呵」破壞了明湖的如畫春色,身為官員的趙孟頫竟然去掉儀仗護衛,獨自騎馬繞湖緩緩而歸:「春陰柳絮不能飛,雨足蒲芽綠正肥。正恐前呵驚白鷺,獨騎款段繞湖歸。」(《湖上暮歸》)
清代詩人李廷芳站在北岸匯波樓上,看到的大明湖之春是這樣的:「春水一湖碧,齊煙九點青。花飛楊柳岸,人過短長亭。」(《匯波樓春望》)同是清代詩人的任弘遠描繪了雨後的明湖春景:「明湖雨後淨無塵,對景何妨自主賓。千樹垂楊煙漠漠,半城春水碧粼粼。」(《雨霽湖上小飲》)千樹垂柳、半城碧水、花紅柳綠、遊人如織,大明湖的春天婀娜多姿。站在岸邊,伸個貓了一冬天的懶腰,真的很舒服!
濟南的夏天是熱烈的。但大明湖的夏天卻是清幽的。1955年夏天,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來到濟南。他覺得,來到濟南要看的,第一就是大明湖。他看到的是夏季傍晚時分的大明湖:「晚霞東映,映著石牌坊寫著大明湖三個字。往湖心走有個巨大的亭子,靠了好些個遊艇。朝湖心一望,只覺晚景朦朧,四邊樹木,交錯湖中。一些亭榭在樹葉湖光中,加上許多菱蒲蓮葉,倒有意思。」(《大明湖》)雖然天近傍晚,可那天張恨水還是興致勃勃地遊覽了歷下亭和鐵公祠等景點。後來還專門寫了遊記《大明湖》發表在當年9月21日香港《大公報》上。
臺灣作家林藜早於張恨水十幾年就來過大明湖,他認為大明湖確是個「夏日的好去處」:「兩岸垂柳披拂,湖中蘆葦齊茂。」湖水「水色碧青,望之可以見底」。「山色湖光,輝映於蒼煙暮靄中,別饒幽趣。而碧水迴環……夏日風光絕麗。」他在引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後,誇讚說:「這一描繪,真是恰到好處,罩眼碧蓮,香風陣陣,是夏日的好去處。」
還是那位曾鞏先生,寫盡了大明湖的春夏秋冬,對大明湖的夏天情有獨鍾。他認為在濟南避暑最佳去處就是大明湖:「問吾何處避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魚戲一篙新浪滿,鳥啼千步綠蔭成。虹腰隱隱松橋出,鷁首峨峨畫舫行。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西湖納涼》)如果說,「魚戲新浪」「鳥啼綠蔭」「松橋如虹」「畫船似鷁」在杭州西湖、揚州瘦西湖、南京莫愁湖的夏天都是可以逢到的,那麼,「紫荷香裡聽泉聲」則絕對是大明湖之夏所特有的!轉自舜網晴天寶寶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這話是老舍說的。說到大明湖的秋天,得感謝「二老」------------------------------------------------------——老殘和老舍。
老殘是劉鶚《老殘遊記》中的小說人物,不必細說。他看到的大明湖之秋是這樣的:「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裡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裡長的屏風。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