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點觀後感範文
2023-08-04 10:54:44 3
導語:《弱點》是根據麥可·路易斯的小說《弱點:比賽進程》改編,由約翰·李·漢柯克執導,桑德拉·布洛克、蒂姆·麥格羅、昆頓·亞倫等主演的勵志電影。下面是小編為您準備的弱點觀後感範文,供您參閱。
弱點觀後感範文(一)
我們上周看了一部電影叫做《弱點》,我下面以7點來總結一下這部電影。
第一點:麥可出身在一個環境比較差的家庭背景。他的媽媽因為吸毒所以被警察抓了起來,除了他爸爸媽媽他沒有別的親人。與我家庭背景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在家裡很舒服。家人幫我做事,我有很多親人關心我,給我提供上學的機會。要是我出生在麥可家庭背景,我可能就是一個自卑的人,不會很開朗,心很鬱悶的人。因為小時候家庭背景很差,比如我的媽媽被警察抓起來了等等,我對我小時候的印象很不好,會經常回想小時候的事。也就會,很不開心,心很鬱悶,會導致不願意表達自己,讓別人不知道如何幫助我成長。
第二點:我認為麥可是因為他的積極努力才進入蓋溫特基督教學學校,我認為蓋溫特基督教學學校是一個培養橄欖球隊員的學校。
第三點:我覺得麥可是一個會為社會服務的人,因為有一次在柯林斯打完女子排球後,麥可在清理座位上的垃圾,我覺得這是在為社會服務,因為這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建築,但他就在清理這個建築裡座位上的垃圾。
第四點:我個人認為麥可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換來陶西一家人的幫助,比如說:麥可在學習的的時候不會就須心認真的學等等,因為麥可他很努力的學習,考試,運動,我想陶西一家是被這種努力的精神感動了,所以他們才會幫助麥可。
第五點:在陶西太太和她的朋友一起吃飯時,當她的朋友說陶西太太很偉大,改變了這個黑人男孩麥可,陶西太太說:「不是,是他改變了我。」我來說一下我認為到底是誰改變了誰?我是如何理解陶西太太的這句話?
我覺得他們倆個在互相改變對方,因為我看到了陶西太太基本每天都在讓麥可表達自己心裡話,後來他從一個不願意表達自己的人,變成了一個開朗的人。麥可讓陶西太太變成了一個適應力更強的人,從以前不是很能接受麥可這種黑人,到變成很能接受麥可的人了,我認為白人是很排斥黑人的。
第六點:我認為麥可還具備了努力、堅持的品質,我來說一下我從哪裡看出來:每次蘇小姐給麥可複習功課的時候麥可很努力,也堅持天天複習,所以我覺得麥可是因為這兩個因素走進了密西西比大學。
第七點:陶西一家的有兩個孩子,SJ和柯林斯。我覺得SJ和柯林斯都是一個很開心的人,比如說:有一次他們在圖書館在看書,他們說說笑笑,很開心,我覺得這是我要學習的地方。我覺得開心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放鬆,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
弱點觀後感範文(二)
《弱點》是2010屆奧斯卡獎獲獎影片,該片投資為2900萬美元,但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就收回成本,更收穫三億美元票房。確實能夠觸動人的心靈深處。影片講述了一個美式足球運動員成名前的故事。大個子邁克出生於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父親有暴力傾向,母親酗酒吸毒。邁克從小在黑人社區長大,見到的都是暴力事件,父母吵架,骨肉分離的場面時常在他腦海中浮現。可是沒有受到他所成長的環境的影響而學壞,邁克善良本分。在深秋的晚上,邁克穿著一件短袖T恤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朝體育館走去,僅僅因為體育館暖和。後來,邁克被陶茜夫人「撿」回了家。邁克的善良打動了陶茜夫人,獲得了全家人的信任,最後成為家庭一員。有了家庭溫暖的邁克學習也上去了,而且在家人的幫助下成了學校足球隊的一員,一場比賽使他家喻戶曉,各高校都爭相邀請他加盟,一個孩子的命運就這麼改變了。
美國黑人一直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婦女和兒童問題尤為嚴重。反映黑人問題的電影有好多,可是這部電影觸動了人性中的善良。凡是有善心的人,看過都會被邁克所打動。
整個故事裡最打動我的就是奧赫的成長經歷,很難想像在那種情形裡長大的小孩還能保持樂觀和向上的心態,也很難想像他後來是那麼成功,成了萬眾矚目的體育明星。我想這個故事是有教育意義的,它能教導我們每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別放棄理想和追求。也許再走一步就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弱點觀後感範文(三)
其實剛剛看完這部電影,一開始看它翻譯成弱點,看完之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何叫弱點?弱點和這個電影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讓我思索了很久。。結果後來在網上看,TheBlindSide應該翻譯為盲點,這才覺得自己一直思考的弱點是多麼的可笑。。只能算是個小插曲吧。
這部電影,其實從內容劇情以及想表達的觀點,從整體來說,應該來說是比較普通的,算是一部比較大眾的溫情勵志電影。但是從一些細節上來說,還是比較出眾的,以橄欖球題材出手,但是對橄欖球的電影分量卻少之又少,比較電影的主題和橄欖球也是相差甚遠,所以這點其實也還是比較好的,倒是如果在橄欖球上戲份太多,倒會是一個敗筆。整個內容很簡單,一個生活艱難,童年也受過一些陰影的失魂落泊但是心底本質卻含有善良的黑人小孩(麥可·奧赫)在一次偶遇遇見女生(安妮·陶西)時,他的艱難,孤獨,但又能感受出他的善良,激發了陶西心中的愛與善良,帶他回家,在雙方慢慢的愛與善良的交流下,陶西收養了他,培養他,最終,他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
有很多人在網上噴認為這個電影不過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勵志溫情電影,或者認為體現的太美好,富太太,窮男孩,認為根本不現實,或者認為根本不可能,以這些觀點來噴這部電影,我不否認,也不評論他們的觀點的對與錯,但是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很多事情不是取決於對與錯,而是取決於你相信什麼。每個人的思維,角度都不同,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說,對或錯,或者是你認為可去還是不可取,不取與別人,而是取決於你相信什麼,所以,我認為你也知道我相信什麼了。
電影中其實有很多點都值得我們深思,最大的主題「盲點」,這個也是大眾話題了,每個人都有盲點,或許自己沒看見,獲取別人沒看見,或許要自己去發現,又或許要別人去發現,但是我想說的並不是這些,這些很簡單,我更想說的是麥可這個盲點是如何被人發現出來的?或者說以何種方式發現出來的?電影中有個對比,那就是那個教練與陶西,他們兩個都是麥可的伯樂,但是兩者的方式卻不同,教練是目的性特別強,陶西則是基本沒什麼目的性,但是內心是充滿愛與善良的,結果呢?以教練的方式,目的性特別強的方式,而且也帶有憤怒,當然也不可能讓這匹千裡馬奔跑,而陶西的方式,卻最終讓麥可成功。所以說很多時候,目的性這個東西是雙刃劍,愛與善良,才是防禦這把劍最好的盾牌。
陶西對麥可的愛,麥可對陶西的愛,這份愛,真的是一份很平等,成熟的愛,這種愛,可能很多人不會理解,因為大部分人做不到這種愛,慚愧的說,我以前,對待我的戀人,我沒做到,以至於後來我失去了她。至於以後,我沒把握,但是我想我會盡力去做到。大部分人,能做到去愛對方,為對方付出,但是,很少人能愛的這麼平等和無私,對於麥可,他接受了陶西的愛,但他從未刻意的去覺得自己虧欠了陶西什麼,或者是需要刻意對陶西做什麼,但是我相信如果陶西遇到問題需要他,他一定為用盡全力去愛,再說陶西,她對麥可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在因為麥可開車出車禍讓陶西兒子也受傷時,以及後面麥可誤解陶西的時候,她沒有去抱怨,怨恨,悔恨自己的付出,而是再次用愛與善良與退步來感化麥可,最終,麥可也進入了密密西比大學,也如了陶西一家的願望,「因為我們一家人都在那裡讀書」這句話讓我深深不能忘懷,我只能說,這就是真正的愛與善良。
陶西的一句話也很令我難忘,「不是我拯救了她,而是他拯救了我」。陶西做過很多慈善,但是都是以「項目」來說辭,她並沒有真正的接觸她幫助過的人或事。但是這一次卻不一樣,她與慈善,與愛,與心中的善良朝夕相處,相互磨合理解交流,這一次,她才是真正感受到愛與善良,這和做慈善一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她說「不是我拯救了她,而是他拯救了我」。所以說我們要真正的融入愛與善良中,從每時每刻去實行,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更加平和與寧靜。
這部電影還是很是值得觀看,雖然故事普通,但是仔細思量的確能學到很多東西,自己的內心也會平靜安寧許多,也更能讓內心充滿愛與善良,充滿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