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的原因經過及結果(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設下的局嗎)
2023-08-04 20:32:33 1
作者:不識字
歷來說君臣關係融洽都會提到劉備和諸葛亮,尤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多少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事情。
讓我們仔細回味下小說《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描述:
話說劉備聽了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推薦,開始對諸葛亮日思夜想。第一次去訪隆中,與諸葛亮擦肩而過(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第二次去,只見到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和一幫閒散野人;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本人,一番懇求後,劉備把他請下了山。
劉備百折不撓、求賢若渴、經受住了諸葛亮的考驗,而諸葛亮從此委身侍奉,至死不渝,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佳話,令人神往。
但小說畢竟是虛構的,在正史裡,情節並沒那麼豐富。
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對此事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一句話: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意思是劉備主動去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凡三往」中「三」為虛數,意為多次,為敘述方便,本文姑且認作三次)才見到。
這和演義裡的整體情節基本一致,只是具體細節並沒有羅貫中描繪得那樣一波三折,吊人胃口。
而《魏略》的說法大有不同。它的記載是諸葛亮主動去樊城見劉備,開始時只被當作一般賓客對待,後來劉備知道諸葛亮「有英略」,才將其奉為上賓。
在兩家各執一詞的情況下,宋人裴松之在《三國志注釋》中指出:諸葛亮曾在《出師表》親口說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證據確鑿,確實是劉備主動去訪隆中,三次才請出了諸葛亮。
現在大多數人執此看法,筆者也不例外。
但存在兩處疑點:一,諸葛亮既有出仕之心,為什麼自己不主動投奔劉備?二,當劉備決定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時,為何會發生三次才見到諸葛亮的情況?
先說疑點一。
從君臣關係來看,劉備雖窮困新野卻為君,而諸葛亮雖未出仕也為臣,以君主的身份去拜見臣下的情況,自古少之又少,距此最近的還是幾百年前齊桓公見小臣稷的傳說。且那是春秋時代,在經歷了兩漢大一統的三國時期,並不流行這種君臣風度,與諸葛亮同時代的謀臣如荀彧、郭嘉、賈詡、陳宮、張昭、法正等,哪個不是主動擇木而棲,偏偏只有諸葛亮「搞特殊」要劉備親自來請,不奇怪嗎?
再說疑點二。
關於這個去草廬的頻率問題,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提出了一個「偶然說」,即劉備前兩次無功而返只是一種遺憾的錯過。很顯然,這不過是小說家筆下的一種美好假想。
事實上,以諸葛亮後來所展現的縝密心思,若他真想早點見劉備,很難想像會讓這種「偶然」會連續發生兩次。所以只可能是諸葛亮故意為之,是他刻意製造了前兩次的「偶然」。
因此兩個疑點合為一:諸葛亮為何要劉備主動多次前來拜訪?
當下最為流行的解釋是:這是一種考驗——諸葛亮想要測試劉備的誠意。
其一,掌握主動性。謀臣最高的追求是什麼?莫過於君主對其言聽計從。諸葛亮如此行事,等於在告訴劉備,是你主動來請我的,日後相隨若對我所言半理不睬,我盡可一走了之。
其二,頻率反應地位。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很露骨地表明了其野心——不出仕則罷,要出仕則要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要達此目的,必須要突顯自己的重要性。一兩次的來訪是不夠的,重要的事情尚且說三遍,確認過眼神且重要的人來看三次怎麼了?
02劉備的性格不得不說,這個解釋確實合乎情理,也為大眾所接受。只是,對一件事情若只用動機和利益等客觀因素來揣測是遠遠不夠的,事在人為,則對當事人的主觀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主觀分析中又以性格佔首位。諸葛亮且先不論,只說劉備一人,便會發覺事情並不是那麼回事。
劉備給人留下的印象,除了仁義、感性(小夥子哭了挺多的)、堅韌等,還可以從一些典型的片段窺得其性格的另一面。
以求田問舍的許汜為例。
有一次,許汜來到荊州,見了劉備。二人在荊州牧劉表那裡,議論天下人物。談到曾在徐州牧手下擔任典農校尉的陳登,許汜說:「陳登這個人,雖然很有名望之士,但是性情粗野,不能禮賢下士。」
劉備曾在徐州多年,素與陳登相熟,便說:「你說陳登性情粗野,不能禮賢下士,可有什麼例證嗎?」
許汜回答:「以前我遭受禍亂,四處奔走。有一次路過下邳,拜見陳登。他見到我很不熱情,沒有一點主客之禮,很長時間不與我說話。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自己睡大床,讓我睡下床,真是有些傲慢。」
劉備當即表示:「許先生雖有國士的名望,但如今天下大亂,你本來應在此國難之時憂國忘家,濟世救民,可你卻只顧置買田舍,把國家大事拋在腦後,這正是元龍所厭惡的,和你還有什麼話說呢?」
說罷,留下許汜在那一臉尷尬。
這個片段出自《三國志.陳登傳》,史稱「求田問舍」。
這個形象,好像和那個說話溫柔、與人為善的大耳朵沒什麼關係了?
對頭!辛棄疾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就是打心底裡佩服這個屢敗屢戰、胸懷天下的劉玄德。
劉備雖為政治家,骨子裡卻是一個熱血青年。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但劉備是實實在在想為這亂世做點事情的。在自己價值觀的引導下,他討厭故作清高的隱士,這點在他的性格組成裡不容忽視。
再回到三顧茅廬。
不出意外地,任何人都能發現,現下躬耕南陽不問世事、兩次躲避劉備造訪的諸葛亮,他的做法豈無求田問舍之嫌?
這時候就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一個討厭隱士,一個故作姿態,這樣的兩個人居然最後走到了一起!
這是一種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說硬要解釋的話,那麼真相只有一個(推下眼鏡):這兩者中有一個是不實的。
求田問舍載自正史《三國志》,很難有假;而「諸葛亮故作姿態」則是後人的揣測和解讀,會不會出現了誤解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關於這段三顧茅廬中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後人總是單一地用過多的客觀利益關係去解讀,而很少從其個人主觀意願去思考這個問題。
「三顧茅廬」一定是為名為利的一場秀嗎?
絕非如此。依筆者之言,在諸葛亮一次次反常的自比中,我們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