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新課堂觀後感
2023-08-04 21:59:13 3
素質教育在濟南市的率先全面推廣,為我們的教育翻開了一頁新的篇章。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氣息,同時也使我們產生了一些困惑。學生在校時間短了,有些學生拋開了學習,迷上了其他事情;壓力小了,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
面對新課改對老師的創新要求,面對如何改變學生學習狀態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本人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進行了一點嘗試,現將自己的一點實踐和體會,在此和同仁們一起交流探討。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在當今學生中流行的感嘆詞特別多,如「哇塞!」「耶!」、「哎!」雖然,僅一兩個字,卻道盡了他們的複雜心情。如學生們一聽說「這節課換課了,上語文」,或者說「這節課換課了,上某某課」。同學們的反應也可用他們的口頭禪來概括,前者是「耶!」,而後者則是「哎!」了。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反應呢?這是因為我校語文老師都比較注重從興趣入手去教學。當然我也不例外。
眾所周知,總走別人的老路,天長日久便會厭倦了。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實現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倡導探究性學習,這樣遠比教師直接或強制塞給學生讓他們興奮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我事先布置了幾個預習作業,讓學生自己先去嘗試:
1.關於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簡介及其作品。
2.法國的人際關係。
3.寫一件發生在你和你的親人或朋友之間的令你感動的事。
這幾個題目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問朋友,有的查資料,有的跑到圖書館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有的學生還主動與我交流。我很關注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紹,和反映法國民俗風情的漫畫等一應俱全。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大開眼界。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隨筆裡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喜歡這樣的語文課。」
學生的反應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師不應是「留聲機」,而應該是引路人,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在今天就是誤人子弟,為什麼?不利於學生成就終生學習的理想,能用嗎?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錄音機」、「書記員」的思想更是毒草,學生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濃了,課就好上了。語文課就不那麼「面目可憎」了。
二、重情感,提高人文素養。
記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語文課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地生長、壯大,最後排擠掉缺點的雜草。
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但我們的學生由於社會閱歷和經驗見識的短缺,因此在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為充滿人性的語文課理應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讓學生在學文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直接或間接地體驗感受人生的情感、審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學生們既可馳騁於大漠邊關,又可徜徉於小橋流水;既能縱情於祖國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於祖國的遼闊草原。讓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體驗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既使他們的思想變得成熟,又使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淨化。
如:在閱讀完《麥琪的禮物》之後,利用作文課的兩節課時間,我引導學生進行了適時拓展延伸。首先,利用第一節課指導學生閱讀了《語文學習檢測》上的《麥當勞的禮物》一文。本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比較貧困的家庭裡,由於父親去世得比較早,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在兒子上大一時,在聖誕節的前一天,兒子為了給女友一個浪漫的聖誕夜,無奈之下撒謊向母親要了200元錢。在麥當勞裡,兒子卻意外的發現母親早已下崗,在這裡打工。兒子感到了深深的自責。並在假期裡打工加上自己的獎學金湊足了下一學期的學費。當母親看到兒子放在自己面前的錢時,哭了。如果說在學習《麥琪的禮物》一文時,同學們被文中夫妻二人的深厚感情所深深感染的話,那麼,在《麥當勞的禮物》一文中,則被母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體貼深深的震撼了。當同學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開始泛起漣漪時,我又適時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讓你倍覺珍惜的禮物,能給大家講一講嗎?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發言一下子積極起來,都爭先恐後的講述。以前那種啟而不發的局面不見了。一股股感情的潮水從大家的心中噴湧出來。有的說自己最珍惜的是外公送給自己的一支笛子;有的說自己愛不釋手的是同學送給自己的留言錄;還有的說自己最珍惜的是在家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為在外住校的日子裡,倍感思家..當有一個同學講到自己最珍惜的是爺爺寫的字的原因是再也見不到爺爺了時,她哭了,大家也跟著掉起了眼淚,全班同學似乎都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接下來的發言是越來越精彩,幾乎每個同學都想站起來講一講,說的範圍也越來越寬,甚至有一個同學說自己最珍惜的就是此時此刻,因為在這一時刻裡,她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班集體的溫馨。看到如此的場面,令我感慨萬千:在平時的課堂中,同學們之所以無話可說,主要還是因為老師沒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在同學們講述的過程中,我也積極的參與進來,也不失時機的講一下自己的事情,這樣師生真真正正的融為了一個整體,師生之間的界限沒有了,感情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然後,在學生的感情達到了不宣洩不可的地步的情況下,讓學生利用第二節課以「禮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學生就不再無話可說了,可以說寫出來的文章大部分是情真意切的。以前,有的同學用兩節課的時間寫不出幾段文字,但這一次卻在短短的一節課的時間內,寫出了洋洋灑灑近千言的文章。我在驚奇之餘,更多的是竊喜。這才真正的意識到:情才是促成學生寫作的內驅力!也由此真正領會到「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內涵。或許這就是閱讀、寫作;課內、課外;學習、生活融為一體的大語文教學吧!
新課程改革後的語文教材也令我們耳目一新,許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課文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頗具時代氣息、人文性特強的文章。拿起初一、初二的語文課本真的有些愛不釋手,令我們這些教初三的老師羨慕至極。所以,我們要將這些課文所反映出來的人生美好的情感藉助於作者的生花妙筆去浸潤學生,喚醒他們的人性,健全他們的人格,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並進而加以適當的拓展延伸,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師來說,是否能夠為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與教師自身的學識是否淵博同等重要。當然,寬鬆並非不要紀律,不要學校管理規則和行為規範。教師要在營造寬鬆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要讓學生參與制定製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三、重參與,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所教的兩個班分別有51、53名學生,上課時並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上課時教室裡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幾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認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講臺式」、高高在上式教學,變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學,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態環境」,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現代文閱讀教學比較難教的,針對學生對現代文答題的畏難情緒,我再一次採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
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四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
首先,讓學生針對文章中提出的問題組織小組內的成員探討,研究答案。如果出現分歧,由負責人組織探討找出一個多數同學都認可的答案。如仍有不同意見,可做好記錄,待討論完後提交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多年從事初三教學工作的老師都知道,為了節約時間,到了初三,很少採用小組交流的方式,因而學生本來就厭倦的初三學習也變得更加得沒有興趣。而小組合作這種方式使初三的學生倍感親切,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學生暢所欲言。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迴、發現、答疑、解惑。
然後,將同學們提供的答案進行審查、明確,並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達成共識。在明確答案時,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我故意找那些平時發言不太積極、有畏懼心理的學生來回答,如果答對了,我就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長此以往,同學們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從而增加了同學們的信心。而對於難度較大的問題,則交給那些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解決,進一步發揮他們的模範帶頭作用。由於所回答的問題都已經過同學們的討論,所以他們回答起來並無太大的障礙。這樣做的目的只是增加他們的信心,進而使他們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不錯,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高興地說著,熱情地討論著,愉快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成果。這種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還有幾個在做夢」的尷尬局面。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穫,都有所得的可喜局面。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高高在上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起泛舟學海,尋找真理,分享他們的快樂,關注他們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
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而不能是維持紀律的「警察」、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這一點對初三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生態環境」。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事實上學習的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與其讓學生昏昏沉沉一節課,不如調動其積極性,對那些「對學習抱無所謂態度的學生」來說,哪怕他有二十分鐘的積極參與,這節課也是有成效的。學生們進行討論當然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花費的時間多,但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遠比老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要好得多,有用的多。
在新課改之潮洶湧奔來之際,素質教育全面展開之際,廣大教師越來越意識到:語文應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在新課改下,語文課文作為例子的功能更加凸顯出來;在素質教育中,教師靈活運用課本、創造性的運用課本的空間也越來越大。不僅是學生,老師似乎也暢快了許多。在新課改的沃土裡,如果你是魚,那你就可以在大海中自在的遨遊;在素質教育下,如果你是鳥,那你就能夠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無論感受到的是悲是喜,是哀是樂,我們——老師和學生,都會自由的呼吸。
新課改如一場春雨,浸潤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素質教育,如一枚催化劑,摧開了校園裡的朵朵蓓蕾。在這裡,真正體現的是「人」的教育。願新課改之舟揚起前進的風帆,永遠向前;願在素質教育的天空下,孩子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