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電影創作的第二個時期(黑澤明電影中的正面形象)
2023-07-21 20:40:39 1
大家知道,正面人物往往是電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導演憑藉他們來表達思想、傳導精神,闡述自己的藝術和人生的觀念。黑澤明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說,在他的電影中,正面人物的框架相當地紮實豐厚,如果依據道德標準,按修養程度的不同來劃分,可分為可敬的人,可愛的人,可憐的人和可怕的人,可恨的人,這麼五個類型。
前面兩個類型屬於正面人物的範疇,大家都很熟悉,我想說說後面的三個類型,這些人身上有許多的缺點,甚至有令人討厭之處,為什麼也屬於正面人物?黑澤明的用意是什麼?
在黑澤明電影中,除了可敬的人和可愛的人(通常是歷史題材塑造的武士和追隨者年輕人),現實題材中的兩類正面形象,便是智慧長者形象和醫生形象。
智慧長者形象。按照道德境界的標準要求,注重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如孟子所說,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細節的刻畫極其注重內心的展示,對話的「淨化」意義 ,而不是性格的揭示和動作的描寫 ,這是黑澤明電影中體現教育意義的重要藝術形象。他們往往作為教育者,幫助被教育者的成長,以以身作則的姿態影響著被感化的人。這類人作為智慧的化身,具有洞察世事的本事,能於茫然中指點迷津。多半由長老擔任,具有禪意的色彩,或者由「老師」擔任,但這裡的老師既是一種職業,更重要的是說話者的口氣具有陶冶靈魂的特徵,教導者的話語中富含耐人尋味的哲理意味。例如《姿三四郎》中的矢野正五郎,最後一部《嫋嫋夕陽情》中的教授 。
醫生形象。因這類人物的職業具備治病救人的特點,因而被巧妙地添加了「治心救人」的藝術思想。最早塑造這一形象的是1948年拍攝的《泥醉天使》中的醫生 。一天夜晚,在他的診所裡來了個奇怪的病人,要求取出子彈。因此而開始了醫生挽救病人的故事。醫生不僅要治松永的肺病,還極力要把他從某種「病態」的生活方式中拉出來。「看見周圍腐爛的病菌不徹底根除,病好不了」。「肺有了病,心也有了病。」這些雙關語道出了人物行為的高尚動機。儘管最終這一行動遭到失敗,松永死於一場惡鬥,但治病救人的思想已經得到充分的表達,因為通常這類病人在向善和向惡之間徘徊,命運顯示出起伏的波瀾,在這個較量過程中,醫生的心情與行動亦跟著起伏,最後為盡到責任而了無遺憾。
1965年拍攝的《紅鬍鬚》中的醫生 ,也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形象。他不僅醫術高明,熱心工作,正直品德,性格具有耿直的豪爽。同時具有做事頑固、專橫、極端的性格這類不涉及道德性質 的可愛缺點。外加具備高超的武功拳術,通常是這類人物的基本特徵。在他們身上含有多種成分,因而引起的感情反應也比較複雜,有愛,也有恨,不喜歡的恨。在電影中這類人物正面意義在於其象徵含義,在於要醫治心靈疾病,社會疾病。要醫好身體,更要醫好受盡摧殘的心靈,這是黑澤明在片中反覆表達的一個觀點。因為在黑澤明看來疾病的背後總藏著人的不幸,所以其正面意義還在於其具有的憂患意識,以及崇高的思想,「請你救我」這是弱者對強者的呼籲,治病,治人的命運,醫好後再重新做人,黑澤明塑造的藝術形象的理想目標。黑澤明作為一位藝術家清醒地意識到內心受傷比身體更厲害。所以在看病普通情節之中注入社會意義。使醫生這一形象和武士一樣具有狹義助人的品格。這個形象的創造與黑澤明 救牘思想有關。
學生和病人也屬於正面人物的框架內,類似於成長中的英雄,或覺醒,或升華,成為迷途者被引導走向正道的主要敘事對象。由此構成老師與學生、醫生與病人的經典模式。例如最典型的病人形象是《生存》》中的市民課課長木村 。這是一部處理現實題材的傑作。通過這一人物的心態變化,折射了當時社會氣氛和流行心態,探討了人生存價值的問題。被人起了一個外號叫「木乃伊」的木村,是一個患有胃癌的病人。面對頂多只能再活半年的命運安排,他的心靈開始了劇烈的活動,想渴望親情交流的願望難以實現。於是便揣著所有的積蓄五萬元錢,離家出走,想好好享受一下人生,以慰藉三十年來埋頭苦幹的 人生。先是開始出入歌舞 酒館,吃喝玩樂 ,然心靈仍舊不能滿足,提出許多疑問,最大的疑惑是關於生存的意義、價值。究竟為什麼?於是一邊思考一邊企求尋找答案。最後竟象換了一個人似的努力工作,四處奔走,促使政府建成了一座兒童公園,為孩子們做了一件好事,成為一個被人懷念感恩的人。從缺乏活力 、按部就班地工作到四處奔走熱心為民服務。這一個病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個「覺醒者」的代表,敘事已超出了身體有病的範疇,在一個心靈有病的層面上刻畫,是一個靈魂甦醒覺悟了的人。
在這一形象中,黑澤明突出了覺醒的層次和生存的境界,刻畫得很有現實意義,而且重視人生經歷的再現,目的在於勸喻人們 ,因這些經歷也是人生的基本經歷。也很有啟發意義,引人思索。這一人物前後精神面貌的變化,造成原因?責任在哪? 他會怎麼樣?一如其他影片中的病人形象一樣,黑澤明借這類形象闡發了許多關於人生和生命的見解發問,如「不幸能使人成長」、「只有在面對死亡時,才了解生命最美。」「生活要有目標」「只要有心去做就會成功」「為將來工作」「為使人快樂而工作」等等,很有哲理色彩。也可看出黑澤明的電影觀,建立在積極的人生觀上面。從故事結構看,這類人物形象的安排先走歧途、後走正道。這符合人性的特點。前半段渾渾噩噩的人生與後半段脫胎換骨重新來過的人生相互照應,能給人深刻的啟迪。在這裡,黑澤明固守傳統的人生觀念,敘述一個有缺點的人走向好人之列,而現代觀念卻喜歡塑造一個好人墮落為一個壞人。
小丑形象, 也是正面形象中的一類,值得重視。這類人很有意思,在片中表現異常活潑。他們往往具有平民的色彩,代表某個階層,往往與主人公所處的階層對立,具有世俗的特點。作出各種世俗的表情,同時又具有「超人」的特點,知曉劇情產生的因素,影響劇情的進展,預言劇情的結局,常在片中作出一些令人發笑的事情,說出不合適宜的話。或產生荒唐的念頭,或產生幽默的娛樂效果。表演帶有滑稽、誇張、充滿樂趣的舞臺化特點。這有三類,娛樂性的小丑,屬於喜劇性的人物,娛樂色彩的人物。如菊千代,是底層人的代表。具有複雜的個性。身上有底層生活留下的痕跡,如粗野、狡猾 ,又有嚮往高層生活的嚮往。
戲劇性小丑,如《膽大包天的人們》中的腳夫,膽小慌亂與武士們的沉著勇敢形成鮮明的對照。《保鏢》中的小丑,很象說書人,起著交代、介紹劇情的原由和進展的作用,屬於傳聲筒式的小丑。如 《亂》中的狂阿彌,一位助興出場的小丑,本是侍童身份,主要任務是使主人娛樂,然隨著劇情的突轉,主人由清醒到發瘋,由英明到愚蠢,他處於「隨從」的位置,目睹這一系列的波瀾起伏,因此身份也發生了變化,由侍童到旁觀者。作為一種聲音,對主要人物的遭際命運及時世現象作出評價,傳達導演對事件和人物命運的看法 。這一人物具有雙面性格,完成雙重任務,一個是劇情規定的角色。其劇作功能是充當配角,作為一種襯託,打破某種僵局,劇情發展的契機等。另一個是傳達導演的主觀意圖,常常是對生活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