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度編碼(這4個女孩誰在調情)
2023-07-22 13:08:43 1
朋友們,周六好(今天推薦的音樂來自英國創作歌手Tom Rosenthal)。
在本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有沒有一種通用的「挑逗」表情?
英國的研究發現,醫院漏診了四分之一的嚴重精神病患者;
家人VS朋友,哪個讓你更幸福?
被質疑的「莫扎特效應」,可能真的對癲癇有效
完美主義者可能更傾向於成為「直升機父母」
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有沒有統一的「挑逗」表情?男女都能看出來的那種
先來做一個選擇題:看看下面哪個女孩最像「在調情」?
好的,答案是:4個都在。
——但針對異性戀男性的調研結果顯示,圖1和圖2的「挑逗」是識別度最高的,分別被77%和71%的男性評定為調情。相對來說,他們get不到3和4的挑逗,認為圖3「過於高興」,而圖4「太含糊」。
圖上的幾名女性,都是堪薩斯大學(KU)一項有關挑逗表情研究的志願者/女演員。她們被要求自發或是接受指導地做出「現實中常用的挑逗表情」,用以研究男性對哪些表情線索敏感。
有沒有一種通用的挑逗表情呢?
根據這項發表於《Journal of Sex Research》的研究,一些非語言類的挑逗信號的確能夠準確預測一個女孩對你的好感。比如持續的眼神交流(sustained eye contact)、靦腆的注視著你(coy gazing)、自我觸摸(self-touching)、微笑(smiling)。
一些女性更能有效傳達挑逗性面部暗示,一些男性更能識別這種暗示。但總體而言,「與快樂或中性的表情相比,輕浮的面部表情能讓男性更快地識別挑逗」。
在六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基於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S)編碼了23種不同的面部動作,並發現了一組可被高度識別的挑逗性面部表情:頭轉向一側並略微向下傾斜,微微一笑向前看(朝向隱含目標)。
這裡有四處重點:頭部傾斜、下巴向下、眼睛抬起、微笑。
找了半天gif,應該是類似這樣(領會精神):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調情小動作是具有進化意義的。對於男性而言,準確識別出女性的調情信號,是保證他們基因還能繼續傳遞下去的重要能力。
而對於女性而言,它是一種給人控制感的「試水」,方便她們在完全袒露自己的心意之前還有機會及時撤退:我暗示他了,如果他對我有好感那麼我們可以繼續發展;如果他對我沒意思那就拜拜了,反正這波也不虧。
最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因其他原因去醫院時)被臨床醫生漏診。
「嚴重精神疾病(SMI)」的記錄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部分病人較高的死亡率與治療手段(身體和心理)的整合不足有關(包括用藥的連續性、考慮併發症的用藥調整和後續支持性治療)。病人在就診時有沒有被記錄SMI,反應了醫療系統在不同水平的敏感性和診斷精度。
這是一項針對英國醫院的隊列研究。涉及2006-2017年間、13786名被診斷為SMI成年人。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同一時期的45706例急診進行對比後發現:
有70%的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時被記錄在案,這一數字從2006年的48%上升到2017年的75%;
這也意味著有25%的人在入院時被漏診了。在非洲少數民族背景的患者中,有38%的人沒有被診斷出來。相對來說,已婚人士也更常被漏診。
2006年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的病例漏診了嚴重的精神疾病。這一情況到2017年已有非常大的改善。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醫生對於有文化/種族差異的群體的敏感性更弱,也可能存在語言障礙,或是患者和配偶出於病恥感而不願意提及。
作者之一、UCL精神病學博士Andrew Sommerlad說:嚴重精神疾病患者來醫院就診,可能是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的一個指標。這可能是確定身心健康問題的關鍵時刻,也是獲得心理健康支持的機會。
「重要的是,認識到身心健康並非單獨的問題,而是相互關聯的」。他們呼籲進行身心健康服務之間的數據共享,擴大臨床醫生在文化敏感性診斷方面的培訓,以及綜合醫院與精神科的緊密合作。
幸福是啥?顧佳有逛街的姐妹,許幻山有踢球的兄弟幸福的關鍵因素是「朋友」還是「家人」?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最近南衛理公會大學(SMU)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實際上,和朋友們在一起時,你可能會更快樂。
主要作者、心理學教授Nathan Hudson說,這項研究著眼於你與他們待在一起時所進行的「活動事件」。
在實驗中,400多名參與者被要求回想與朋友或家人共度的活動事件,並評估這些經歷是否讓他們感受到各種情緒,比如快樂、滿足感和意義感。每種情緒的評分從0(幾乎從不)到6(幾乎總是)。
當人們和戀人在一起時,常進行的活動包括社交、放鬆和吃飯;
與朋友在一起時的活動也很相似,只是佔比不同,社交佔比65%(戀人僅為28%)。並且人們會與朋友做更多有意思的事,但家務活卻少了很多。
參與者報告說,在朋友的陪伴下,體驗幸福感最高,其次是浪漫伴侶,然後是孩子。
但研究同樣表明,當拿掉活動這個影響因素後,不管是伴侶、孩子和朋友,他們的「在場」都能引發相似的幸福水平。
Hudson認為,這是一個教訓,因為「體驗幸福感」和「整體幸福感」通常是可分離的結構。在家庭關係中,你如果除了家務和養育孩子之外什麼都不做,可能就不會給家庭帶來多少幸福。
「我們需要創造機會,與戀人/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體驗,同時在精神上真正地享受它」。
被質疑的「莫扎特效應」是真的,聽莫扎特確實可以緩解癲癇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一些人發現莫扎特的音樂可能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此後也有一些研究的跟進,但總體來說證據質量參差不齊,實驗對象也比較少。
所以「莫扎特效應」遭到了許多臨床醫生的懷疑。
「莫扎特效應」:短暫接觸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莫扎特K.448)可提高空間推理分數。
最近,義大利比薩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一項針對147篇文獻的meta分析,系統回顧了莫扎特音樂對癲癇的影響,並有望推翻這種質疑。
分析顯示:
癲癇患者聽莫扎特K.448時,癲癇樣放電(患者大腦異常活動)減少;聽一段時間的莫扎特音樂,可以使癲癇發作的平均減少31%-66%,但這因人而異,也與所使用的音樂刺激有關;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音樂為莫扎特K.448,此外K545鋼琴奏鳴曲也被證明有效果;重點是:這種益處只在一次音樂治療後就出現了。如果長期治療,益處也可以得到維持。目前的癲癇治療藥物對大約30%的患者無效。這項研究表明,音樂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非侵入性神經刺激方法。
不過,如果要在臨床上使用這種方法,還需要科學家們繼續研究,了解莫扎特音樂對大腦區域影響的確切機制。
所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是指:家長像直升機一樣,永遠盤旋在孩子身上、過分介入並幹預孩子的生活。
甚至當孩子已經成年工作了,直升機父母還會對他們實時監控。他們會出現在孩子的工作場所、加孩子同事們的微信、給孩子的老闆打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他們會介入孩子們的生活空間,替他們做飯、搞衛生、交水電費。
Segrin等人最近發表於《Research and Practice》的一項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可能是導致直升機父母的一種驅動力。
完美主義的父母,會希望獲得成功、獲得積極正面的讚揚,並且會把孩子的成功視為衡量自己是否優秀的標準。因此他們會控制孩子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來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
一個完美主義的媽媽曾這樣說道:「如果我真的很特別、很厲害,那麼我的孩子也理所當然地要很棒。否則這就意味著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然而,這種過度養育並不會帶來直升機父母們想要的完美結果。相反,它可能會導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自戀、酗酒、適應能力差等等。
對於這些父母而言,做一臺直升機也是件令人焦慮的事情,為了更好地監視並控制孩子,他們可能會放棄自己的工作、生活。
學會接受孩子們擁有自己的獨立生活,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尋找自己的理想,或許才是更積極的養育方式。
本期weekly就到這裡了,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江湖邊、文小寧 ✑ 撰文Reference:
Parnia Haj-Mohamadi, Omri Gillath, Erika L. Rosenberg. Identifying a Facial Expression of Flirtation and Its Effect on Men.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20; 1 DOI: 10.1080/00224499.2020.1805583
Safe and sound: meta-analysing the Mozart effect on epilepsChris Segrin et al, Overparenting is associated with perfectionism in parents of young adults., 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DOI: 10.1037/cfp0000143Nathan W. Hudson et al, Are we happier with other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spending time with othe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20). DOI: 10.1037/pspp0000290 Mansour H, Mueller C, Davis KAS, Burton A, Shetty H, Hotopf M, et al. (2020) Severe mental illness diagnosis in English general hospitals 2006-2017: A registry linkage study. PLOS Medicine (2020).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306
往期 WEEKLY
中國抑鬱症患者近億,以後體檢也要篩查抑鬱症了? 自殺行為可能代際傳播:什麼是「海明威詛咒」?我們做的夢,是白天大腦處事方式的延續小黃片竟有催婚功效,以及,嗜睡會改變社交欲望張雨綺「咬鋼筆式」表情管理,真的能讓人更快樂我們正在招聘一起做內容的夥伴!
崗位包括:
新媒體高級編輯
新媒體實習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