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行路線圖(世界旅遊地圖攬勝)
2023-07-22 07:13:20 2
通過世界旅遊地圖來看世界各國的著名的旅遊景點,領略世界的大好河山。
第二篇 歐洲英國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或「大不列顛」。位於歐洲西部的不列顛群島上。由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及周圍5,500多個小島組成。西臨大西洋,東隔北海,南以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同歐洲大陸相望。面積24.4萬平方公裡。大不列顛島又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三個部分(其中英格蘭面積最大)。人口6600萬,80%以上是英吉利人,餘為蘇格蘭人、威爾斯人、愛爾蘭人等。英語為國語,凱爾特語通用於威爾斯,蓋利克語流行於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居民多信基督教。首都倫敦。
一、牛津
為英格蘭東南區域牛津郡的行政總部以及牛津大學的發源地,泰晤士河流經牛津。牛津聞名於它的世界一流學府和遍布各地的古蹟,是人們極度夢想的城市。距今有1100多年歷史的牛津城是英國皇族和學者的搖籃,現在牛津已經成為了熙熙攘攘的世界城市。
儘管牛津很古老,但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商業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使牛津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的活力。牛津這個古老的城市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有很多值得參觀和遊玩的景點,遊客可以選擇參觀非常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博物館、大學,也可去鄉間小村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驚喜。牛津的交通十分便利,觀賞的最好方式就是徒步,可以深切的感受牛津的一草一木。
牛津不僅是文化城市,也是藝術城市。世界知名的BBC就在牛津,牛津市亦成為多部知名電影的拍攝場地,當中包括聞名全球的哈利波特,在哈利波特系列中,2001年的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02年拍攝的哈利•波特與密室、2005年拍攝的哈利波特-火杯的考驗都是在牛津拍攝的。
二、阿須摩林博物館
全名為阿須摩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位於英國牛津市,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大學博物館,也是第一個公眾博物館(Public Museum),其最早建築於1678-1683年間建成。而現如今的博物館建築則始於1845年,由Charles Cockerell設計,整體呈古典主義風格。
從博物館是永久性非營利機構的角度衡量,至今有三百餘年歷史的阿須摩林博物館,自有其永續經營的管理法則,而就收藏與博物館的關係來討論,阿須摩林博物館經由私人捐贈行為將藏品博物館化的過程,則使我們了解十七至十八世紀西方博物館形成的概念。此博物館的主要藏品為古董、書籍、雕刻藝術品、東西方藝術品、赫伯登硬幣、雕塑品和陶瓷藝術品等。
2006-2009年間,阿須摩林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與裝修,博物館建築由三層擴至五層,增加了一倍的展覽空間以及新的教育中心。2009年11月7日該博物館重新對公眾開放。
三、布萊尼姆宮
牛津城附近的一個浪漫花園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勝,就是由天才園藝師布郎建造的布萊尼姆宮。它是英國國王為獎賞於1704年打敗法國和巴伐比亞侵略軍的馬德羅第一位公爵約翰•邱吉爾,而於1705-1722年建造的公爵府。布萊尼姆宮以折中風格和回歸民族根基而著稱,是18世紀王室建築物中最狀觀、最漂亮的一個。
宏偉的大廳中最令人驚嘆的是,由詹姆斯•桑希爾於1716年繪製的天花板:按照戰爭的順序在布萊尼姆宮中展開,展現了馬德羅的勝利。長長的拱形走廊一直延伸到大廳的南北兩邊,這是溫布勒的典型之作。國家餐廳中,桌子與銀色的鍍金明頓餐具擺放在一起。銀色物件的中心,放置在一張隔離的桌子上,展示了馬德羅在布萊尼姆戰役勝利之後仍然騎在馬背上的情景。
在格林靈吉本斯製作的大理石門上面,飾有馬公爵作為羅馬帝國王子時的有兩個頭的鷹章。長長的圖書館最初被設計為畫廊,這個55米長的房間顯示了一些宮殿內最好的粉飾灰泥裝飾。室內放有女王安妮、國王威廉姆爾伯勒馬德羅二世和第一任公爵馬德羅的全身雕像。
四、北門聖米迦勒堂
是英國牛津中心區的一座教堂,位於穀物市場街與船街的交匯處,即原來牛津古城牆北門的所在地。
該教堂建於1000–1050年,是牛津最古老的建築物,建築師約翰•普洛曼(John Plowman)於1833年重建北通廊和耳堂,塔樓為撒克遜風格。北門聖米迦勒堂是目前牛津的城市教堂,即指牛津市長禮拜的地點。這一頭銜原本屬於卡爾法克斯的聖馬丁堂,1896年聖馬丁堂拆除後屬於高街的諸聖堂;1971年諸聖堂被廢棄,改為牛津大學林肯學院的圖書館,於是這一頭銜歸於聖米迦勒堂;聖馬丁堂和諸聖堂的堂區現在都已合併到聖米迦勒堂。
1859年4月25日,威廉•莫裡斯和簡•伯登在北門聖米迦勒堂舉行婚禮。在此也能看到約翰•衛斯理的講壇。1555年,牛津殉道者被囚禁在Bocardo監獄,次年被活活燒死在城牆外的火刑柱上,即今天的寬街。
五、湯姆塔
是英國牛津的一個鐘樓,以塔內的大湯姆鍾命名。它位於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的主入口,在St Aldate's街上的湯姆門上方,通往湯姆方庭。湯姆塔是由克裡斯多佛•雷恩設計,建於1681至1682年,後期哥德式風格——一種已經有一百五十年未被重要建築採用的風格,使湯姆塔成為18世紀中葉哥特復興運動孤獨的先驅。
塔內的大湯姆鍾是牛津大學聲音最響亮的鐘,它的重量為6.25噸。大湯姆最初叫「瑪麗」,懸掛在12世紀的Osney修道院,1545年解散修道院時遷移到聖Frideswide教堂,後在某時它被命名為「湯姆」。在1963年之前,每晚9點5分,這口鐘都要連續敲響101次,為了紀念學院設立之初有101位學生。現今只有牛津本校生可以從此門穿過,因而遊人得再步行上幾分鐘,方能看見遊客入口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