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近幾年國產片的看法(近期最大尺度的國產片)
2023-07-11 01:25:41 1
雨夜,山體滑坡,列車停下,臥鋪車廂中的一些乘客貌似睡著了,但他們的身體奇怪地交織在一起,像極了兇案現場。
乘務人員在檢查的時候發現,一共是八個人,七個人昏迷,剩下那個是真的死了。
這八個人中,有一名看起來很猥瑣的黃牙記者,出來主動爆料:
十年前,他寫過一篇報導《少女身陷四角戀愛 爭風吃醋意外身亡》:
未滿14歲的初一女生徐囡囡因「感情糾葛」被毆打成脾破裂,送醫院手術時因麻醉過敏而死。
而「四角戀」中剩下的三名學生,都在八個人中。
另外四個乘客,分別是當時學校的教導主任、小賣店老闆、校醫助理和當年驗屍的法醫。
更重要的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列車上只有八個人,所以,兇手鎖定在這八個人中間……
這是網劇《罪途》三部曲開場,很明顯,它借用了著名偵探小說作家克裡斯蒂· 阿加莎的名作—《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故事結構。
死者是小賣店老闆,那麼在這個詭局中,誰是真兇?
這八個人在上車時有過一段對話:
記者說教導主任花在有錢有勢家長酒桌上的時間比在學校還要多。
法醫痛斥記者造謠生事,敗壞社會風氣。
記者反諷法醫濫用職權,徇私舞弊。
這段充滿火藥味的對話告訴你,懸疑偵破只是《罪途》的外殼,它實際上是一部戳中社會痛點的現實題材劇。
這種類型的網絡大電影,比較罕見。
因為現實題材很不討喜,沉悶、壓抑、禁忌多。
比如最近上映的《路過未來》,反映的是底層社會和異鄉漂泊,雖入圍坎城,但單日票房不足50萬。
而《罪途》三部曲像一匹黑馬,最高一集的點擊量已突破2.3億。
不得不佩服導演這種討巧的操作:燒腦又刺激的找真兇推理,讓人慾罷不能,封閉的環境,固定的人物,又節約了製作成本。
車上那位如鷹隼般的乘警何赫很快查明:
「爭風吃醋的四角戀」只是記者在採訪無果後的自行腦補、徐囡囡當年因為父母離異備受歧視、她遭受過霸凌和性侵。
她的死,雖是意外,但有非常複雜的隱情。
只是,何赫在第一集結束時就鎖定了兇手,時間太早了,後面必有反轉。
果然,就在他以為真相大白的時候,證據出現重大問題,有人在幹擾破案……
懸疑偵破劇的情節確實有很強的設計感,不過我們不是為了drama而drama,戲劇高於生活,終究還是來源於生活。
克裡斯蒂· 阿加莎創作《東方快車謀殺案》的靈感來源與一個真實的案例和一段乘車在暴風雪中被困的經歷,這個案件是美國史上最知名的綁架案之一,被視為「世紀犯罪」。
被綁架的是林白的兒子,林白是歷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飛行橫跨太平洋的人,他年僅20個月大的兒子在1932年遭到綁架、最終被撕票。
而在我們的中小學校園,有多少個孩子都像極了《罪途》中那個默默啜泣又孤立無援的「徐囡囡」。
校園欺凌、家庭暴力、兒童性侵一直是危險題材。
但是,反映這方面問題的電影也有很多,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日韓電影。
2005年上映的《奧羅拉公主》,講述了6歲的女兒被姦殺後碎屍,兇手以精神問題躲過了制裁,母親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她一個一個的殺光了女兒遇害當天的相關責任者和兇手。
2013韓國上映的《素媛》,更是讓很多人不敢再看一次。
還有去年獲得金馬獎的《嘉年華》,同樣講述了兒童性侵的事件。
有關兒童性侵的事件,很多都無疾而終,還有更多的是根本就不為人知。如果不是這些電影,或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會盲目於歲月靜好。
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夠承接這個社會的責任,讓人們擁有正視現實的勇氣。這一切,都是為什麼這些電影能夠獲得好口碑的原因。
如同影片中徐囡囡同學說過的話:無論我對過去了解多少,一切終究無法重來,我還是要付出代價。
所以,一切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犯罪,都是不容姑息的社會隱痛。
不姑息,不枉縱,只是,當惡人終被懲罰或終遭報應,那些經歷過創痛的靈魂,該怎樣獲得救贖?
影片的第一集叫《死亡列車》,第二季叫《救贖的代價》,第三集叫《正義的規則》,當真相終於浮出水面之時,列車重新開動,陽光照進車窗,車廂裡的色調從灰暗變得柔和。
有人想藉機殺人,是想報答。
有人想替人頂罪,是因為歉疚。
還有人在反思,是終於沉痛地認識到,在這場徹頭徹尾的悲劇中,自己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相信這部網絡大電影也會引起所有觀影者和整個社會的反思:
面對校園霸凌、面對兒童性侵,面對所有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犯罪,事前預防、事後追責,乃至受害者一生的修復和重建,該怎樣去做。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點讚並推薦這部《罪途》的原因。
儘管它有點像《東方快車謀殺案》的中國山寨版;
儘管它場面小,無流知名演員,邏輯也有尚待推敲之處;
但它真的是一部很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片子,就像劇中徐囡囡好友周新雪哼唱過的歌:
留下眼睛為了失明的世界,那裡的色彩明明滅滅。留下嘴巴為了記錄長夜,為了冰雪封凍的每一條街。
PS:電影有部分片段有點驚悚,看之前請做好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