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父愛的十分感人的電影(盤點講述父愛的電影)
2023-07-11 04:11:58
來源:1905電影網作者:中國電影報導
1905電影網專稿 6月21日,是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全世界52個國家和地區,都在過父親節。
說起父親,電影中的父親形象不少。
不論是《剩者為王》裡深情包容的父親,
還是《飲食男女》裡廚藝高超的父親,
或者是《長江七號》裡富有犧牲精神的父親,
以及《那山那人那狗》樸實溫情的父親......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父親的模樣。
值此節日,筆者帶大家回顧一下,近幾年大銀幕上與父親有關的電影,回憶我們曾在影院收穫的父愛與感動。
2019年 《銀河補習班》
去年7月,《銀河補習班》登上大銀幕,海報slogen:「獻給父親,送給孩子」。
鄧超告訴《中國電影報導》,在一次映後交流時,有位觀眾告訴他,「看了電影之後,我覺得自己應該對兒子多鼓勵,相信他的潛力。」正如這位觀眾所說,相信每個孩子的潛力,就是《銀河補習班》帶給我們的意義。
鄧超扮演的父親默默承受著命運給予他的不公,還在孩子面前呈現著各種美好的品質:勇敢、自信、睿智、不認輸。他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帶孩子看世界,建立積極的價值觀。
《銀河補習班》想表達的就是,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千裡馬的潛力,而那個伯樂,就是父母的教育和鼓勵。
2018年 《後來的我們》
雖然這部電影標籤上的類型是「愛情」,但更多人為之感動的是父子親情。
片中田壯壯扮演的見清父親,映照著所有人內心深處父親的身影,甚至家鄉的意義。世事難料都看在他眼裡,酸甜苦辣都記在他心裡。
他對兒子的表達單一又笨拙,卻想讓兒女過上他們想要的日子。直到最後,他寫給小曉的那封信將電影的親情推向高潮,也為兩人的感情寫下了令人悲傷又只能釋懷的答案:「緣分這事,只要不負對方就好,不負此生太難了。」
而觀眾也將全片的淚點,盡數獻給這個沉默的父親。
2017年 《摔跤吧!爸爸》
當年,這部來自印度的電影在中國狂攬近13億票房,躋身年度票房榜前十,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討論。
片中,父親為了讓孩子得到摔跤冠軍,每日給她們強度頗大的練習。起初,兩姐妹不解,心中也暗暗委屈,直到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被父母逼迫結婚嫁人,這才明白:父親給她們的壓力,不光是為了他曾經的夢想,更是為了她們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未來。
阿米爾·汗的表演也讓人動容,不論是為了該片增肥減肥幾十斤,還是作為父親這個身份的演技,那些嚴厲、期盼和牽掛的樣子,都讓人覺得足夠真實。
所以,雖然電影長達兩個多小時,觀眾也不會感到漫長。
2016年 《一切都好》
電影中天南海北的「管家人」,就如城市中努力生活的每個人,一邊忍受生活緩慢「放錘」的過程,一邊對家人說:「你放心,我很好,一切都好」。
但哪會真有那麼好?
以愛為名,我們和父母間隙漸長,為人子女,總希望自己儘快成長,而我們和父母給予彼此的時間,卻不斷變短。
看父母慢慢老去,兩鬢斑白。希望未來的路能如電影結尾一般,圓圓滿滿,一切如常。
2015年 《剩者為王》
雖然《剩者為王》在豆瓣僅有5.8分,但金士傑那大段的長鏡頭獨白,成就了這部電影的高光時刻。
「我也是希望她幸福,真真正正的幸福,能結一場沒有遺憾的婚姻,讓我可以把她的手,無怨無悔地放在另外一個男人手裡,不至於將來我會後悔,當初我怎麼就,這麼樣把她給送走了。
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地去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世間不缺以「為你好」之名「溫柔壓迫」的父母,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卻是《剩者為王》中父親那樣的態度。
2014年 《親愛的》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影片,生活中,類似案例頻頻發生。
據統計,中國平均每天有2.31個家庭的孩子被拐,也意味著,平均每天有2.31個家庭面臨著巨大的「崩壞」。
影片中黃渤和郝蕾扮演的田文軍夫婦為了尋子,竭盡一切,精神幾度崩潰;張譯和張雨綺扮演的韓總夫婦,與許多被拐兒童的家庭組成了「尋子聯盟」。每每父母們攜手唱起那首《隱形的翅膀》,給人的感覺並非希望,而是一對對受傷心靈彼此安慰間透出的心酸。
也許,我們無法真正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與絕望,但通過這部電影,卻可以觸摸到孩子在父母心中的份量。
2013年 《如父如子》
電影《如父如子》一如是枝裕和的風格,影像靜謐,情感溫和,淡淡然間,透著脈脈不得語的真意。
電影中的「自省」良多,也告訴著觀眾一個老生常談又不無道理的結論:富爸爸不如好爸爸。
導演是枝裕和也稱,借《如父如子》這部電影,他重新看待了自己的父親身份。他說,「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也就是說並非孩子一出生,父親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需要雙方乃至多方達成,達成也並非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
2011年 《鋼的琴》
《鋼的琴》,一架鋼結構製造出來的鋼琴。
造這架鋼琴,原因是王千源扮演的父親為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他沒有錢,只好跟身邊的工友一起按著書本製造鋼琴零件,再組裝成一架鋼琴。
有人懷疑故事的合理性,怎麼會有這樣一個人這麼鑽牛角尖?怎麼會有一群人還願意無償幫助?可這就是《鋼的琴》,這就是東北父親。
最讓人動容的是,女兒終究被母親帶走了,可他也沒有停工,還是造出了那架送給女兒的「鋼的琴」。
2010年 《海洋天堂》
功夫巨星李連杰第一次全文戲,便是這部《海洋天堂》,不少人觀影后戲言:「電影可以改名叫《爸爸再愛我一次》」。沒錯,它和中國臺灣那部經典老片《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地催淚。
電影直白告訴我們父愛可貴,甚至不看電影,只看劇情簡介,就會眼眶發熱:一個身患絕症的父親,自知時日無多,他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教會患有孤獨症的兒子自理。
片中,李連杰扮演的父親許多臺詞都頗為感人,比如,「大福,大海龜是最長壽的,爸爸過幾天會變成遊泳館裡的大海龜,以後你遊泳的時候,就知道爸爸一直在身邊陪著你啦。」「大福,看到海龜,就要想到爸爸.......」
最後,父親走了,被裝在一個小小的木盒子裡。大福沒有哭,因為他知道,爸爸已經變成大海龜了。
影片結尾處赫然寫著:「獻給平凡而偉大的父母」。或許,每個人都生而平凡,但因為人父母而變得偉大。
父愛常在。你要相信,不論父親身處何方,心中總會牽掛兒女。
感謝電影,讓我們在銀幕看到父親背後的樣子,更加明白,父愛如山。
同時,我們也期待疫情消散,重拾影院帶來的感動。
文/么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