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和史實的區別(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2023-07-11 02:27:24 2
很多人都對古典小說中的各類「演義」並不陌生,《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隋唐演義》等作品更是家喻戶曉。
那麼,到底什麼是「演義」呢?
我想很多人其實都並沒有特別關注過,甚至也可能簡單地將其中的「義」理解為「義氣」,這種理解與「演義」真正的內涵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其實,如今很多以「演義」命名的小說作品,在最初階段的名字並不如此,它們主要是在明、元兩朝經過特殊的加工之後,才被以此命名。
在宋元兩朝,敘事文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逐漸拋棄了「唐傳奇」類似於傳記般的故事講述,而發展出了「小說」的雛形。
這些變化大部分都發生在通俗文學裡,宋元話本雖然很可能只是「說書」人的講稿底本,內在邏輯、語句等都比較混亂,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敘述,但已經能看到文學創作的痕跡,很多內容都增加了人工刻畫的色彩。
這些作品中有一種非常受人歡迎的類型,那就是和歷史有關的故事,絕大多數都集中在「講史」一類裡。
但在最初,這樣的文本還不能稱之為「演義」,它們只是情節較為引人入勝,要麼場面熱鬧,要麼故事離奇,總之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一切以能吸引聽眾為旨歸。
這就導致了同樣一個故事,各家有各家的講述。比如秦瓊和尉遲恭「三鞭換兩鐧」的故事,有人說是雙方以肉身硬扛了「三鞭兩鐧」,也有人說雙方打得是石頭來驗證武學威力,但整體的情節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尤其是書商,以前是為說書人刊印底稿,但無形當中就積攢了很多故事版本,於是便將其串聯、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文本,並刊刻售賣。於是故事的獲取方式就從「視聽」變成了「閱讀」。
這種讀物甫一問世就風靡一時,不斷有文學素養較高的學者對之進行潤色,故事也逐漸定型,在這個過程中,其內涵和思想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因為元代的民族矛盾和社會黑暗,很多文人找不到進身之路,心中蘊含著極多的怨懟之情,這在詩文領域裡是十分常見的,在通俗文學裡自然也不例外。
這些文人學者在整理、編寫「講史」小說的時候,就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內涵的灌輸。比如《封神演義》裡,重點並不是各路神仙打架,而是「有道伐無道」的天理昭昭,這些內容後來就被明代文人所保留下來。
恰巧,元代又是程朱理學成為儒學主流的時代,義理思想極為濃厚,對天理、正統等等觀念尤為重視。這些思想文化上的背景不可避免地在通俗文學裡得到了展現,且成為了這些作品裡的主題。
所以,「演義」兩字顧名思義,就是闡發經義、闡明義理的含義,這個「義」指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天理、大義。
或許有人會問,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涵和通俗小說有什麼關係,比如《三國演義》這種講述漢末群雄爭鋒的故事裡,關儒家什麼事兒?
那就以《三國演義》為例,來看看這部被譽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講史小說,到底闡發的是什麼「義」。
從流傳下來的宋元講史話本來說,「三國」故事主要是《三國志平話》,還沒有用「演義」二字來命名,只是一部備受歡迎的漢末歷史故事合集。
而用「演義」來命名這段歷史故事,就是在元末明初。
一系列證據表明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又參考了大量的民間傳奇故事、雜劇、話本等通俗文學,增刪了很多內容,灌入了大量的儒家「義理」色彩,編寫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而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間,毛宗崗根據明嘉靖本加工而成的,辯證史事,增刪文字,使其中的「義理」色彩更為濃厚,書名就改為了《三國志演義》,也即《三國演義》。
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其實都知道,歷朝歷代一般多是尊「曹魏」為正統的,只有東晉、南宋這等偏安王朝才會因為「同病相憐」而以蜀漢為正統。《三國志》共65卷,《魏書》就佔了30卷,《蜀書》只有15卷,比《吳書》還少5卷。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120回的篇幅裡,涉及蜀漢人物的有近百回,在回目上標明蜀漢人物故事的就佔據了82回之多;全書所塑造的經典形象、正面形象基本也都屬於蜀漢勢力,其他團體的作用就是為了給蜀漢做襯託和踏腳石。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蜀漢中的重要人物,如劉、關、張、諸葛亮逝世後的17個章回中,以蜀漢人物為主的也佔據了9個之多。
除此之外,其他勢力的武將、智囊團體被蜀漢同類角色碾壓,赤壁之戰這一佔據8回篇目的中心情節,真正的主角也從《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文獻裡的周瑜變為了諸葛亮,周瑜淪為了臺前指揮的角色,諸葛亮才是戰爭勝負的導演者。
這些情節異常鮮明地告訴讀者,蜀漢才是當時的正統,是漢代的延續。所以,蜀漢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品質,就是《三國演義》真正所要傳達的「義理」所在。
這在《三國演義》的第一回「桃園結義」的情節中就有很明顯的確認,劉關張三人結義時候所發下的誓言就是貫穿全書的主旨:
……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三人結義的緣由並不是一見如故的友誼和義氣,而是「救困扶危」、「保國安民」的志向,「背義忘恩」所指的也不是違背三人之間的小義、小恩,而是家國之義、家國之恩。這種觀念在「三顧茅廬」當中表現得更為突出,諸葛亮直接點破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將「匡扶漢室」作為了這一團體最終的目標。
劉備一行人前前後後的所有行為其實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來展開的,從破黃巾、討董卓一直到幾次北伐,均不例外。
這就非常明顯了,《三國演義》真正所要傳遞的「義理」,就是君臣契合,匡扶漢室,是仁人志士的一腔忠義。
所以,歷來名家評《三國演義》,都持一個「有義存焉」的態度,對孔明之忠、關張之義等等品質大加讚嘆,「裨益風教,廣且大焉」這樣的評語更是層出不窮。那些脫離了「演義」真諦來解讀《三國演義》故事的觀點,都嚴重違背了全書主旨,落了下乘,甚至是完全曲解。
這也使得後世諸多的文人學者對歷史的品評標準,逐漸從歷史演述變為了「義理闡釋」。這正是文學創作對社會歷史的重大影響,也是《三國演義》能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