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80年代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

2023-08-11 18:31:03 4

  電影《高考1977》以「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在黑龍江插隊落戶八年的知青排除萬難趕赴考場的故事。小編整理了80年代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80年代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一:

  我記得07年高考前在家裡吃飯,是周五的晚上,從學校回來。

  拿著一本《走向高考》的複習書給他看,上面寫著從1977到2007,紀念高考30周年。

  我內時候還想,紀念啥,這麼損的東西。

  那天我爸告訴我那是他高考的一年。

  他是上海二工大畢業的。

  我從來沒有詳細問過他那時候怎麼複習的,我就記得我媽給我看他那時候的物理複習書和數學複習書,大概也就只有30幾頁,可是他裡面夾著草稿紙啊筆記啊都比書要厚。

  我的確是不怎麼把高考當作生命裡最重要的事來做的。

  高三的時候也沒有頭懸梁錐刺股。

  雖然住校,雖然也會晚上打手電看英語可是也會早起抄作業。

  當到一出是一出,今天想努力了就好好的讀了一個晚上,明天不高興了就晚自習看小說或者乾脆跑到一樓有電視的教室看81隊的比賽。

  真的,說不當回事是假的,都在嚷嚷高考了高考了還是慌的。

  高二的班主任是一個生物老師,女的,挺年輕的,剛結婚。

  可是思想特別老土。

  她總是跟我們強調知識改變命運總是說不讀書就沒出息之類的話。

  城市裡的孩子總是沒有這些感覺的。

  從小,讀好書上好的學校進好的班級,大半是為了給爸爸媽媽驕傲的資本,給自己可以得意的本錢。

  我有同學考不上重點高中就花錢買,考不上重點大學就砸錢出國。

  總之他就是可以走的比你舒坦而且比你光鮮。

  我雖然從來沒有羨慕,但是仍然覺得那樣的生活未必未來會比我們這些高考考的焦頭爛額的人差勁。

  我的確無法體會那種想要用一場考試改變命運的迫切感。

  我只記得成績出來準備填志願的時候我爸爸給我做了一張表格,詳詳細細的列了學校,地區,專業,能上線的可能性,以後的發展前途。

  我為此天天和他吵架,動不動就摔門或者胡鬧或者委屈的亂哭。

  我考完了我就不願意去管那些了,可是他逼著我天天逼著我去看去研究去決定。我打心眼裡煩!

  回想那些學校和專業,不管是生物還是計算機還是農業還是食品科學之類的。沒有一個是我喜歡的,其實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但是我知道他喜歡,我知道他為我挑的都是他喜歡的專業。

  他那時候沒有選擇的權利,考上了部隊讓去哪就去哪,讓學什麼就學什麼。

  小時候我想學水彩他就很較真的監督我,我才小學一年級呀他就把我當畫家一樣的培養。後來我偶爾跟他抱怨說他居然還為了畫畫的事打過我的時候他就會嘆氣說,我多羨慕你呀,我也想小時候學畫畫啊。

  我眼睛就紅了。

  是的,他沒有這麼多機會,他總是把很多夢想壓給我希望我替他實現。

  後來畫的油畫他喜歡的也被他裱起來掛在我房間裡了。

  我不知道所有的人,但是我知道爸爸心裡,他心裡有很多夢想。

  時代沒有給他那個機會去實現,他一直忍著忍著不想遺憾,他一直瞞著瞞著不想回顧然後傷感。

  想起來有這麼好條件的我們真是不知足。

  其實即使看了電影我也無法深切體會他們的情感。

  可是我看著自己的爸爸我就能很明白,知識改變命運。

  我很明白,現在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1977,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

  對很多人都是。

  80年代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二:

  中國改革開放前奏曲,回顧高考開禁史實。考生必看惜福歷程。

  電影《高考1977》以「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在黑龍江插隊落戶八年的知青排除萬難趕赴考場的故事,再現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裡,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對命運轉折的企盼。影片末尾還穿插了知青們保存的當年的照片,在光影流轉中再現了當年的青蔥歲月。

  影片並非只還原歷史,而是通過一群知青的生活經歷將這一特殊時期呈現得感人肺腑。青年演員王學兵、周顯欣在劇中飾演的兩位知青在農場相戀,但當轉變自己命運的高考來臨時,究竟是要愛情還是要高考回城,他們不得不面臨艱難的選擇。

  內容簡介

  高考一九七七(2DVD9)

  《高考一九七七》講述了1977年12月高考制度的恢復是「總設計師」鄧小平書就的大手筆,也為日後中國社會的變革埋下重要的伏筆。本片故事立足於東北某農場三分場一堆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中有被分場革委會主任(老遲)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則是不堪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變「知識青年」命運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強子、陳瓊、小根寶等)。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鄧小平的復出,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幾乎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日益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他們所處的年代和環境,要想真正走出「鯉魚跳龍門」的一步,甚至僅僅是獲得嘗試的資格都談何容易,志願報考和單位推薦的顛覆、青春的萌動和農場管理者思維的差異、渴望改變命運和家庭成分歷史「斑點」之間的鴻溝……不同的人,圍繞著小小的紅色公章,做著命運的搏擊。強子的絕食、小根寶的意外棄世、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風波……他們的身上凝縮著「知青」這個特殊類群所承受的歷史苦難。

  80年代電影《高考1977》觀後感三:

  昨天也算榮幸,受邀去觀看了上影廠今年的一部大戲《高考1977》,然後在研討會上遇見了眾多上海文藝界的名人:宗福先、王海鴒……當然,還有我們大名鼎鼎的前海一支劍老師。與會者大多發表了自己的觀感,氣氛甚是熱烈。我是晚輩,輪不到發言,只好在這裡胡言亂語一番,如果僥倖製片方能夠看到,也希望對還未上映的影片有所幫助。

  影片主演是孫海英和王學兵,這是我期待此片的最大理由。不出所料,孫海英的表演極度出彩,掩蓋了所有人的光芒。王學兵嘛,就表現平平了,不過這主要是導演的問題,他這個角色語言多於行動,想的太多,做的太少(這一點昨晚的討論中已有不少人提出)。在我看來,影片的情節有幾處硬傷。第一、王學兵(劇中人物姓潘)和陳瓊(角色名)的愛情太不真實。劇中人物都太美好了,清一色的高大全,完全看不出十年浩劫留下的痕跡。雖然沒有經歷過文革,但對照許多反映此題材的影片及小說,我們不難發現,文革造成的損害之一,便是在階級情誼和國家至上的旗幟下,對個人情感進行巨大破壞。文革中,為了保全自己免受牽連,多少子女與父母劃清界線,脫離關係;又有多少夫妻反目,分手離婚;還有學生迫害老師、朋友互相檢舉等等,幾乎可以說人人自危。但影片對此幾乎毫無反映。作為後備幹部的王學兵和一個出身不好的女孩戀愛,儘管廠長一再提醒說會影響個人前途,但他似乎根本不在乎,連一絲猶豫和動搖也沒有。而且兩人是那麼大膽地在一起談情說愛,連上床都忘了鎖門,被廠長一頭撞破。這種事發生在30多年前真是不可思議!昨天的會上也有人說了,那個年代,男女公開牽手都會受到壓力,更何況一個紅五類和一個黑五類那麼堂而皇之地戀愛!再說了,在當時,個人的政治前途是何等重要啊,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家庭破裂了。儘管片中陳瓊也幾次說要離開王學兵,但也只是停留在語言上,卻沒有任何行動。人性真是那麼美好嗎?在《今夜有暴風雪》等作品中,我們看到太多戀人因為一個考上了大學,另一個沒有,便就此分手;還有很多知青因為落實了政策回了城,便拋棄了原來在農村的愛人。生活有時就是那麼殘酷和無奈。如果王學兵是在經過了內心的掙扎與鬥爭,在提幹、考大學的誘惑面前再三徘徊,最終仍然決定放棄這一切,毅然回到農場與身為黑五類的女友在一起,倒會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和感動。現在,他的義無反顧,反而看著那麼虛假。作為今天的觀眾,大家完全可以接受人性是複雜的,而且正因為有了黑暗面,才更能映襯出美好的價值。光是一味地展現美好,不知道是編劇把觀眾的承受力看得太低,還是自己對人性認識地不夠深刻。

  第二,陳父的行為不夠真實。作為一個歷史反革命,在接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後,就從學校不辭而別,千裡迢迢去給女兒送複習資料。從父女之情上,可以理解,但從實際的角度根本不可能。為了女兒,他還幹出假冒國家幹部、私刻公章、偽造文件這些事,我想別說在當時,就是現在估計也沒人那麼大膽。而且,哪個單位能夠允許職工莫名其妙曠工那麼久,肯定早就開除了,何況還是個歷史反革命!

  第三,對知青生活的展示不夠真實。

  一群大城市的年輕人,遠離家鄉,在農村生活了8年,完全變成了農民,這種痛苦會是多麼巨大。但影片對此的展示流於泛泛,只是通過小根寶的口,講述他如何想家,想得要上吊;再就是借王學兵之口,講了自己剛來黑龍江時非常不適應,天天痛哭等等。演員說的很動情,可除了那些真正插過隊的中年人,我們這些後生晚輩卻沒有一點共鳴。要知道電影是靠情節來推動,而不是靠語言。電影也把黑龍江拍得太美,一點也沒有覺得知青的生活有多麼艱苦。

  再有,三分廠這個地方簡直就是一個封閉的城堡,除了廠長老池(孫海英)就沒有一個當地人(這一點很奇怪),所以也就談不上知青與當地人的關係。只有那個娶了鐵路站長的女兒做老婆的阿三。其實這個人物是可以好好利用一下的。他也是知青,他難道就不想回上海嗎?就不想考大學嗎?當恢復高考的文件下來,他就沒有一點動心?而且作為一個上海知識青年,他和鄉下老婆之間就沒有一點隔閡?此外,還有陳瓊提到自己因為有個反革命的父親,結果25年來一直受到壓制,在婚姻上、前途上都遇到打擊,於是非常痛恨爸爸,不願父女相認。那麼,這25年來的痛苦到底表現在哪裡?我們只看到她仍然在自由地戀愛,並且順利地考上大學。所謂的痛苦,都只是嘴上說說的。

  最後一點是關於複習。在昨晚的討論會上,我了解到原來1977年從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到正式開考,中間只隔了3個月,而且當中一直受到地方的阻撓,許多單位根本不支持年輕人報考,片中的老池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於是很多人只能偷偷複習,白天勞動,晚上看書,還不能讓單位知道。況且這些知青已經11年沒有讀過書了,許多也只有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程度,年紀又接近30歲,要和十七八歲的應屆高中生坐在同一個考場,心理壓力都是非常大的。但在影片中,他們卻是非常順利地在複習,並且非常順利地考上了大學。至於拖拉機壞了,差點錯過考試,那純粹只是個意外。

  總結一下講,這是一部非常「和諧」的影片,沒有陰暗面,也沒有對立面,所有人都是善良和美好的,一切挫折都會在最關鍵的時候迎刃而解。作為主旋律電影,它具有唯美的畫面(女主角全裸那一場戲真是有點驚豔的感覺,但估計公映時會剪掉,呵呵)、重大的題材、不錯的演員,同時也沒有任何的錯誤,所以整體是還是及格的。

更多熱門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