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憲法日電影《黃克功案件》觀後感
2023-08-11 13:44:13 2
《黃克功案件》在真實事件改編類型的電影中,完全區別於那種或是枯燥乏味、或是歌頌弘揚的簡單呈現,不但將事件得以真實的還原,更是利用高明的電影表現手法將故事展現的撲朔迷離。
獻禮憲法日電影《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一:
真實題材改編成電影,本就有著很大的難度性,而對於歷史政治性事件的改編,更是具有挑戰性。《黃克功案件》在真實事件改編類型的電影中,完全區別於那種或是枯燥乏味、或是歌頌弘揚的簡單呈現,不但將事件得以真實的還原,更是利用高明的電影表現手法將故事展現的撲朔迷離。
影片的故事是曾經轟動一時的「黃克功桃色事件」,在國共合作的政治敏感時期,對於這起案件,稍懂歷史和政治的朋友應該都會有記憶。毛澤東「揮淚斬馬謖」,將一個勇冠三軍的紅軍將領公審槍斃,在那個特殊時期的,影響力極為甚大。電影在故事架構和表現形式上,完全脫離於傳統紀實類電影的敘事形式,在案情推理、真相破密的主線展開中,一些回閃鏡頭和正常推理思維的呈現,給予了影片極大的可看性和吸引力,氣質上是猶如一部思想縝密的懸疑大片。
從導演對影片故事的敘事表現上看,與之前那部口碑爆棚的《全民目擊》有著極為相似的特點,層層剝筍式的劇作結構中有著羅生門式的味道,案件的展開利用本格推理的手法和判斷,讓混淆視聽的戲份在其中也相應成立。當真相在被確立又被打破最後又被確立之間輪迴轉換時,其懸疑性質帶來的精彩毋庸置疑。雖然《黃克功案件》在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上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也不允許能像《全民目擊》那樣增添許多複雜的懸疑元素,不過影片在最後拼成的整幅圖畫風格上,在國產電影真實歷史題材改編電影中實屬少見。
《黃克功案件》的主題思想,本著依法治國、陽光審判的原則,從主題上看雖有過於紅色、過於主旋律的無趣,但影片在將這一思想傳承和升華的過程中,利用精彩的敘事手法將主題玩得極為自然。在「黃克功事件」時期,司法體系在建立與不完善的尷尬階段,對於法制的普及與教育、以及在各層階級中的受壓程度如何,當時都是最為敏感最為重要。公開審判、陪審投票決定,將國家法律正義、陪審制以及軍民同等進行完美釋放。在這些詮釋過程中,此片與五十年代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的那部《十二怒漢》,在探討法律上也是有著如出一轍的意義。
影片陣容上沒有特別的大腕,但成泰燊、王凱、毛孩、黃海冰等都屬實力派。特別是影片中飾演審判長雷經天的成泰燊,其本身的形象以及他以往的各種角色,都有著一種正義與高冷的特點。雖然片中與黃克功是生死戰友,甚至還被黃克功救過命,但面對法律與正義之時,必須拋開一切情感與私交,對於這個角色的詮釋,成泰燊成功詮釋出了人物複雜的情感波動所散發出來的神情,也用他獨有的正氣將角色沉穩、內斂的特點表現得冷氣十足!
獻禮憲法日電影《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二:
《黃克功案件》不僅僅是一部再現我黨延安時期軍隊幹部的一起刑事案件那麼簡單,在當前黨和政府提出了「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大背景下,頗有點以史為鑑、呼應現實的意味在其中。這也是賀歲檔第一次出現一部「黨員警示大片」,除了有主旋律的政治宣教功能之外,在整體上也堪稱年度主旋律電影的一流水準。
我黨歷史上可以拍成「黨員警示片」的題材眾多,之所以選取「黃克功案件」,相信也是考慮了商業效應方面的因素,畢竟主旋律影片也要儘可能地吸引觀眾入場嘛。而這一案件也恰好具有足夠的吸引眼球的噱頭,更多細節的曝光也具有歷史揭秘的意味。黃克功是江西南康人,16歲就加入紅軍,參加過井岡山鬥爭和兩萬五千裡長徵,歷任紅軍班長、排長、連長、營政治教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團政委。在二渡赤水的婁山關戰役中立大功。延安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第15隊隊長、第三期第6隊隊長,1937年10月5日黃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槍殺了陝北公學女學員劉茜,由一個革命的功臣墮落為殺人犯。事件發生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決定由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審判此案,最終經過公正公平的依法判決,判處黃克功死刑。當時,此案在延安轟動一時,國內外一些報刊把它當成是共產黨的」桃色案件」大肆報導,而這也成為影片先聲奪人的商業元素所在。
《黃克功案件》先是以懸疑兇殺探案的類型片模式開場,女學員劉茜中槍身亡,開槍的黃克功身負嫌疑被捕入獄,但殺人的原因和過程還未明朗。此案性質惡劣,且影響已經波及中外,黨中央毛主席決定由剛成立不久的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審判此案。院長不在,重任落到審判長雷經天身上。在審問過程中,黃克功辯稱自己同劉茜因為戀情糾紛意外走火將她打死,影片用回憶的形式再現了「意外殺人」的過程。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黃克功是故意殺人的情況下,本著公正公平的原則,審判長雷經天並未排除意外殺人這種可能。但隨後新證據浮出水面,劉茜身上發現了第二處槍傷,「意外走火」之說不再成立,黃克功才對雷經天說出了故意殺人的真相。
懸念戲到此結束,法庭戲正式展開。黃克功的犯罪事實已經清楚,但如何定罪、是殺是留,影片用一波三折的情節以及情與法的衝突持續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雖然「殺人償命」是中國社會天經地義的傳統,也有法律支持,但「網開一面」同樣有著足夠的理由支撐。首先是黃克功個人的態度,他深知自己犯了死罪,但國家正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作為師團級幹部,他希望能在戰場上戴罪立功,寧願死在殺敵的戰場上,也不願在後方被槍斃,他也專門向毛主席寫信請求赦免。其次是已有先例的外部因素,國民黨高級軍官張鍾麟也曾犯下殺妻大罪,但被蔣介石以「抗日用人」為由加以特赦,他也因此而改名叫張靈甫。而毛主席手中也掌握著特赦黃克功權力。第三是審判長雷經天等與黃克功有著深厚感情的老紅軍的個人情感因素。影片專門將黃克功設計成雷經天在過草地時的救命恩人,5人陪審團中也有黃克功的一位老戰友李興國決意阻撓陪審團的死刑判決。第四是法律因素,當時無論是根據陝甘寧邊區的法律還是中華民國的法律,都可以判處黃克功死刑。但李興國拿出一本紅軍在江西瑞金頒布的中華蘇維埃懲治反革命條例,指出其中有紅軍指戰員犯罪可以有功從輕的條款,在陪審團的內部討論中向審判長雷經天據理力爭。
而最終克服重重障礙,讓黃克功被依法定罪的兩大決定性因素,一是審判長雷經天,二是毛主席。在黃克功案件歷史記述中並不太顯眼的審判長雷經天,在影片中則成為男主角和整個審判的核心人物,在他身上體現著「法律至上」、「依法判案」的法治精神和信念。當中央領導把黃克功的案件交給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審判時,他先是以「邊區法律法條還不健全」表示自己的顧慮,當領導決意要讓他主審此案時,他也不再猶豫,全力以赴,而且決定在陝北公學的操場上對黃克功案進行公開審理。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僅要一碗水要端平,兩碗水我都要端平。」意思是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他都會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他一方面沒有因為黃克功殺了人,就像一些黨的領導人那樣將其視為「墮落壞分子」,而是充分尊重他的法律權利,另一方面,他同樣沒有因為自己身受黃克功的救命之恩,且黃克功曾經立有大功,就對他網開一面、從輕處理。而是始終以法律為準繩,以公正公平的法律精神進行審理和判決。在陪審團中,雷經天是力主死刑的,這就同力主從輕的李興國產生矛盾,導致陪審團遲遲未能統一意見。這其實涉及到公正公平的法律,同論階級、講出身、搞特權的蘇區舊條例之間的矛盾,而雷經天最終以一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深入分析解釋,讓李興國明白了在法律上「搞特殊」會給黨和軍隊帶來的危害,以及法大於黨的重大意義,從而在死刑判決書上摁下了自己的手印。而毛主席派人送達審判現場的親筆信,不僅沒有讓黃克功看到赦免的一線生機,反而以鮮明的態度,支持對黃克功的死刑判決。信中的內容在今天看來,依然對全黨有著格外的警示意義,他告誡全黨,黨員幹部身份絕不是法律的擋箭牌和減刑理由,相反,黨員幹部犯罪是「失掉黨的立場的,失掉革命立場的,失掉人的立場的行為」,更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就讓毛主席的這封信來作為這篇影評的結尾吧!
獻禮憲法日電影《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三:
看過本片,有些人的第一反應是「映射現實」。其實《黃克功案件》還真算不上是映射現實、借古諷今之類。現在國家打老虎打得起勁兒,今天的頭條新聞就是把周永康開除黨籍。這麼光明正大的現實,何需映射和諷刺?反而需要力捧、鼓掌、助威、搖旗啊!於是乎,《黃克功案件》更像是在配合現實,而非映射現實。不知道是有幕後高人執子先行,還是主創有政治遠見,總之《黃克功案件》如此內容的電影,在如今這個時間上映,形成了文化娛樂與黨政行動的高效配合。說有人下了這盤棋,真是合情合理的「陰謀論」哈。
從形式上看,《黃克功案件》的導演王放放,在創作本片的過程中也有自己一盤野心棋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曾表態:「把主旋律變成類型片。」在如此官方的姿態下,王放放成功地將主旋律的故事內容,拍出了美劇般的觀賞形態。在本片之前,主旋律影片已有《近距離擊殺》、《一號目標》這樣的類型片化嘗試。這裡邊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王放放顯然在用自己的才思,努力實踐著。
本片劇本由兩獲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的,內地最牛編劇(沒有之一)王興東操刀,摒棄了傳統主旋律的假大空,聚焦於一樁紅軍幹部的殺人案,從而將影片塑造成了一部法庭審判的類型片。本片由起疑、偵破、審訊三大部分構成,以情與法、罪與罰為主要矛盾衝突,並在「赦與殺」的關頭達到戲劇高潮。王家衛照明團隊營造的氣氛雖然壓抑,但是整體推進節奏很快。群像式人物的內心活動複雜且細膩,全部由人藝前輩出演,自然流露、時刻走心。
由於運作周期的問題,三天拍一集的國產電視劇,永遠難望美劇項背。可是電影卻不一樣。電影有足夠的資源來保障質量。和我類似,王放放的專業也是化學,入行也先做編劇,不過人家如今已經做到導演了。這種經歷的人,做導演往往會帶著極強的邏輯思維。他在拍攝《黃克功案件》的時候,連對話戲都做了故事板,而且每場戲都有實際場景圖做參考。這種嚴謹的拍攝方式,令影片的細節極其考究,滴水不漏。知識分子精英,就是這麼任性,把歷史和主旋律,都拿來抒發自己的才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