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黃克功案件觀後感

2023-08-11 13:45:28 1

  《黃克功案件》將1937年陝甘寧邊區紅軍將領逼婚不成槍殺女青年劉茜的「桃色事件」搬上銀幕,引發了多視角思考:黃作為戰功顯赫的紅軍將領,因愛情受挫而衝動殺人。

  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一:

  1937年,延安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桃色案件」。一個只有26歲便立下赫赫戰功的師團級幹部黃克功,在延河邊用自己的佩槍殺害了年僅16歲的女孩劉茜。這起故意謀殺案處於當時國共合作和嚴峻國內形式的情形裡,熱心圍觀的八卦群眾給出過多種解釋,也成為了早期黨史裡不可忽略的一筆記錄。

  其實案件本身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黃克功20出頭便立下諸多戰功,正在「事業的上升期」;而劉茜則是懷揣革命夢想,年紀輕輕便奔赴延安,尋求真理。那時候延安短時間內聚集了一大堆來自全國各地的革命青年,裡面很多都是爬雪山過草地立下不少戰功的「老幹部」;而這些老幹部其實10來歲參加紅軍,年紀都不大,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延安男多女少,談戀愛、結婚生子都是問題,甚至當時還有紀律,必須符合條件才有資格談戀愛;而很多外地慕名而來的女孩子,換了另一種環境,心態有難免不一樣。

  在這種情形下,黃克功案件發生了。它用兩條鮮活的生命,給那個時代的延安寫上了沉痛的一筆。它不是一個單純的「桃色案件」,其實反映出的還是價值觀的問題:衝動的男人不解風情,以為赫赫戰功就能令女人迷戀,投懷送抱;而女孩子卻渴望戀愛自由。分手對於黃克功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恥辱,他求愛不能,卻用結束別人生命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最終喪失掉了,不僅是別人的生命,也是自己的生命。

  選擇在這個當下,講述這起歷史事件的《黃克功案件》公映,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我都不得不對故事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歷史解密的電影,如同過去史匹柏執導的《慕尼黑慘案》,或者奧利佛·斯通的《刺殺甘迺迪》。這類帶著歷史揭秘性質的電影還是很能引起我的興趣,而黃克功的案件能呈現在大銀幕上,創作者還是具備著一種「接地氣」的思維:當年的毛澤東是要「壯士斷腕」,揮淚斬馬謖;而這個事情放到當下來看,則是新上任的習大大所提的「依法治國」。

  國產主旋律電影其實過去一直都有一種尷尬,好像一定要拍得嚴肅死板,不能犯意識形態的錯誤。要說起來,主旋律電影國外也不少,《國王的演講》是,《林肯》也是,其實《獨立日》這樣的科幻片也是主旋律:內核不還是美國精神戰勝世界,更能戰勝外星人那一套麼?只是我們操作主旋律的思路,還是有問題。《黃克功案件》把這個主旋律題材用了當下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包裝:首先,謀殺過程變成了懸疑破案題材;庭審辯駁成了法庭刑偵題材,懸疑+法庭對峙,讓《黃克功案件》的娛樂性質濃鬱。

  相比那些「高大全」式的主旋律如《建國大業》《辛亥革命》《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等片,說這部《黃克功案件》是這類中國式特色的主旋律電影不太對,看的是時候直到最後百元鈔頭像出場,都沒有太把故事衝著紅色主旋律去看。電影的主創還是比較有心,力所能及的把這個需要通過重重審查的故事給儘可能的娛樂化,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群的口味。比如將雷經天與黃克功的關係,以曾經是恩人與被救人的關係,如今卻變成審判者與階下囚,身份的兌換,顯現出主角在情理與法理間的兩難。而對於我而言,看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層趣味,使我不得不讚賞他——那就是電影裡出現的胡耀邦的身影。這位比起某總工程師要更加影響我們這幾代人,造福了當下中國的開路者,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被公媒有意無意的給忽略掉了。而在銀幕上能夠出現他,還是以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實在值得紀念。

  以史為鑑,「強搶民女」這種事情,當下未見得就少了。再延伸一步來談,執政者如何處理這類民與官的糾紛,如何保持中立,不偏袒,也是一種執政智慧。《黃克功案件》用七十多年前的一樁舊案來提供了一種樣本,將七十七年前的那幾顆子彈放到了當下的大銀幕上,讓我們警醒。當年還在野的共產黨如此執政,如今快七十大壽了,又該何去何從?

  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二:

  看了兩遍電影,可是不管再怎麼看,自己始終覺得,如果換做是我,我定然不會選擇殺了黃克功。就像老蔣會特赦張仲麟一樣,說到底,最後的張靈甫,在抗日戰場上也是立下了很多功勞有很多功績的。在抗日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留下一個將才,便是多了一份勝利的希望不是嗎。可是同時,毛主席斷然不會和老蔣一般見識,要不最後該如何奪得天下呢。一面是將才,一面是民心,將才難得,民心更難得。所以大概的確沒錯,毛主席一開始就沒打算救他,就像黃克功說的,毛主席說出的話就像潑出的水什麼時候收回過?紅軍的長徵剛剛結束不久,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剛剛開始,我們需要力量,需要積蓄力量,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青年才俊投身革命事業,我們需要不斷壯大隊伍。就像漢代劉邦進鹹陽,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得民心。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毛主席有毛主席的考慮,毛主席有毛主席的全局,舍小為大向來如此。其實一直私心覺得,毛主席也是捨不得黃克功的,公審不來處決不來不到最後不表態,一直處在暗處默默看著事態的發展,就像賀大姐捨不得一樣,黃克功畢竟是主席一手看著長大的吧。

  但是就像胡耀邦說的,法律面前只講事實。我們要做的,就是人人平等,我們要做的就是給所有人一個公道。都說以史為鑑,這大概也是影片想要傳達出來的,想要讓我們深思的地方。或許每個人都會對結局有著不同的看法,就像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互相探討各抒己見,然後對影片以及現在國家大力推行提倡的依法治國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吧,那麼這部片子想要傳達出來的正能量也能真正的發人深思了吧。

  就像大王說的,黃克功不能說是一個純粹的壞人,只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謂衝動是魔鬼大概就是如此吧,有功有槍有地位有自己的驕傲,所以容易犯錯,但是在看到他的錯誤的同時,我們也不該忘記,他曾經的赫赫戰功。

  最後說說大王,因為他看的電影,因為他收穫的感悟。想起那天青年影像論壇的頒獎,成泰燊老師的評價,』劇裡一直在說,克功啊,為了一個女人不值得。我而想說,王凱啊,為了克功你值得了。『電影裡的大王的表現真的超讚,一顰一怒,一個眼神一句話語,合著動作表達著內心,讓戲外的我們跟著揪心跟著心痛跟著心疼。

  十年磨劍,終到亮劍之時,雖然依舊被調侃說是小鮮肉,但是而立之年的你,該到厚積薄發時了。記得你說會不忘初心,記得你說會一直好好努力。而我們,會一直在,一直在銀幕外一直在你身後,默默的支持著你,默默的關注著你,默默的守護著你。蹉跎歲月我們會不離不棄,榮光時刻我們也會同你一起見證。陪你陪你陪著你,王者之師,終要凱旋!大王加油!

  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三: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憲法日的獻禮影片,《黃克功案件》將1937年陝甘寧邊區紅軍將領逼婚不成槍殺女青年劉茜的「桃色事件」搬上銀幕,引發了多視角思考:黃作為戰功顯赫的紅軍將領,因愛情受挫而衝動殺人。在一將難求的年代,黃應該戰死殺場還是伏法刑場,是戴罪立功還是殺人償命?種種因素疊加,案件的公正審判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該案展現了在艱苦的抗戰年代,在法制並不健全的條件下,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仍然堅守著最基本的司法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案件的關鍵問題是實體法的法律適用。黃的戰友李興國提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來反對判處黃極刑:「凡對蘇維埃有功績的人,其犯罪行為得按照本條例各條文的規定減輕處罰。」代表陝北公學的陪審員指出正是該法對待特權的不平等導致黃這樣的紅軍有恃無恐。雙方爭執不下時,法官雷經天發表了一段令人動容的陳述:也許在很多方面黃克功和劉茜並不平等,但是在法律的天平上,他們是平等的!如果我們今天不判處黃克功死刑,就等於判處了我們的未來死刑!

  最終,雷經天引用了兩部實體法,指出可根據1935年《中華民國刑法》第271條判處死刑;也可依據1932年《中國工農刑法草案》判處死刑。可以看到,邊區法院剛成立兩個多月,在實體法適用上確實存在較大難題,但合議庭的認真和嚴肅仍體現出對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

  本案的訴訟程序也存在很多閃光點。在證據問題上,以法官雷經天、公訴人胡耀邦為代表的法律人,堅持重事實、重證據,與現代司法理念強調的證據裁判原則、以事實為根據是基本一致的。在審判組織上,採用一名法官、四名陪審員的人民陪審制度,且陪審員沒有「陪而不審」,而是充分發表意見。同時,雷在黃被羈押期間即告知其有辯護的權利,審判中也賦予黃最後陳述的權利,這與現代刑訴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反觀該案的司法程序,也會發現囿於歷史階段限制而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實體認定上,定罪量刑還欠缺明確適用於邊區的生效法律依據;在訴訟程序上,讓雷經天不得不在情與法之間掙扎,現代司法已用迴避制度來解決;影片中展現的雷在審判前與黃見面並為之擦背在今天也是不被允許的,法官私自會見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行為是被禁止的。同時,該案在短期內完成了死刑案件的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在強調慎重辦理死刑案件、必須經過死刑覆核程序的現代訴訟程序看來也是值得考量的。

  歷史的車輪駛至今日,我們已構建了較為健全的法律體系,依法治國被確定為國家基本方略,平等理念早已融入《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條文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再次提出了依法治國,讓我們對法治中國有了更深切的期待和憧憬,我們唯有循法治之路毅然前行!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