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完讓人悚然一驚的電影(兩個奇葩的公路歷險)
2023-08-11 16:24:44 1
《契克》是2016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電影與小說採取了雙男主的設定,契克是其中一個主角的名字。但電影做了改動,是從另一個男主梅克的角度進行敘事。
對於一向嚴謹的德國人來說,青春也可以描述得如此細膩。尤其在看了《契克》之後,電影關於種族、自我、融入這些主題都做了或大或小的處理。沒有機械的冰冷,而更多的是一種能引起共鳴的情感。
Misfit可以指那些無法融入集體的人,也有將其翻譯成奇葩。
通常在好萊塢電影裡,會設計一些外形或者性格上的「缺陷」,讓主角成為「局外人」這件事變得更加合理。
在《契克》中,跟以往看到的北美電影最大的不同是對主角的設計。梅克長得不難看,成績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不是給老師打小報告的「好學生」,也不是出賣朋友的「壞學生」,家境不錯,但就是像空氣一樣的存在。
說來也挺奇怪,感覺這樣平庸的少年很多,不夠突出也不至於被孤立。
梅克暗戀班花,可班花都不知道他這號人的存在。
有一天,來了一個叫契克的轉校生。脖子帶著金鍊,梳了一個福娃髮型,每天上學都是喝醉的狀態。他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和老辣,顯然,他也無法融入這個新集體。
於是很自然地,梅克和契克成了好兄弟。
電影在兩人相識的設定上,既戲劇化,又讓人很容易理解。兩個不受歡迎的人,成了朋友,傳說中的報團取暖。
而這個小團體成功地錯過了班花的派對邀請,應該說,全班,只有梅克和契克不在邀請名單上。
契克的敢想敢幹,梅克來自原生家庭的痛苦與逃避,讓兩個少年來了一段暑假的公路旅行。然而這車竟然是契克偷的,急著踏上了尋找自我的旅程。
《契克》跟很多的公路電影一樣,一路上的風景與人群,慢慢改變兩個少年的眼界和三觀。但不同的是,這裡沒有末路狂花,沒有恐怖片套路,甚至將一切的情感和見聞都淺嘗輒止。
這讓兩人的冒險之旅更符合少年的風格,更小清新一些。包括,點到為止的少年感情,還有第三個人物的加入。約定50年後再見面,聽起來是幼稚,卻又那麼溫暖。
可能是公路電影的關係,整部電影看起來像一部迷你連續劇。每到一站發生點什麼事情,然後再繼續上路,加入新的人物,還有尋找自己的進展。
在最後,汽車撞毀,契克逃跑,梅克打算一人承擔責任的時候,也沒有進行過多責任上的探討。更多的是這趟旅程帶給兩個少年的改變,尤其是梅克的成長與擔當,還有他願意袒護契克的那份心情。
在電影中,契克來自不同的種族背景。融入社會環境和班級集體,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挑戰。在歐洲電影中,關於這樣的探討並不少見。但《契克》的聰明之處在於沒有抨擊,而是用人物來代入。
在電影本身不想觸碰或者深度探討任何話題的時候,劇本的流暢性和演員選角,就變得尤為重要。首先兩名小演員看著很有觀眾緣,與角色的契合度很高。
少年所表現出來的無懼與瀟灑,讓很多成年人羨慕不已。當然,契克從一開始偷車的行為就不對,期間還把車開進別人家的玉米地,乾脆在地裡開出自己名字的圖案,錯上加錯。
這些「混小子」時刻,是肆無忌憚的青春。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成長。而且在梅克這個人物的處理上,家庭對他性格的影響,也是導演希望觀眾看到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果家庭足夠溫暖,是否梅克的性格就會不同,人緣會變好?一系列的如果都等著觀眾去解答。
看完電影最大的感受,感覺自己好像從沒年輕過,至少沒像電影主角那樣任性妄為過。(當然,錯誤的行為不能模仿。)
一次旅行中,曾遇到過一個中年女人。她說在自己20歲的時候突然感覺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麼。於是她買了一張機票去了歐洲,在當地買了一輛二手車,漫步目的地走。
隨便找個路邊停下過夜,當她找到自己,便回家了。如今結婚生子過得很好,然而找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可能她自己也說不清楚。
那是一種豁然開朗的狀態,並不是選大學選專業那麼具體的事情,而是理清自己的思緒。
她的故事聽起來很玄乎,而且這種行為對於單身女性來說太危險,完全不建議任何人模仿。但某種程度來講,聯想到她和電影中的人物,她們都是很果敢、勇於去探險的人。
很多人都渴望走出舒適區,但真正具有行動力的人並不多。
契克和梅克有太多人的影子,也有太多讓人嚮往的品質。如果看完電影,讓你嘴角微微上揚,並表示想要一個這樣的夏天,那麼說明你被打動了,這部電影成功了。
在網上查看電影的相關資料時,發現導演法提赫.阿金(Fatih Akin)在德國是很有人氣。演員出身,後來開始接觸編劇和導演,有時候也做製片人。
他執導的電影《迪亞巴克的孩子》和《在人生的另一邊》,在豆瓣上都是超過8分的佳片。包括這部《契克》,高達8.4分。雖然分數不是檢驗導演的唯一標準,但是多部作品獲得高分,至少證明這個導演具有講故事的能力。
雖然有些觀眾表示,在《契克》這部電影裡看到了導演其他電影對人物塑造的慣用手法。但可以理解為導演的個人風格,而且雖然人物個性千姿百態,但同一年齡段的人總是有些共同點。
只要手法細膩,情感動人,其實也沒有什麼所謂的雷同。畢竟,藝術來源於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