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紅色抗戰電影(紅色電影故事37)
2023-07-12 22:51:54 4
文/孫海帆
冀中抗日根據地始於1937年10月14日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改稱人民自衛軍誓師抗日,之後一直存在到1949年7月河北省委成立。冀中根據地是著名的敵後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以遊擊戰而聞名,因此,在新中國的「抗日電影」中,以冀中根據地為背景的影片不但佔有很大比例,而且都知名度很高,《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平原遊擊隊》等都屬此類影片,而第一部則是根據袁靜、孔厥的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改編而來的。
影片海報
《新兒女英雄傳》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1951年3月8日上映,影片由史東山、袁靜、孔厥編劇,史東山、呂班導演,今欣、謝添、郭允泰、姚向黎、趙子嶽主演。影片故事梗概為:抗日戰爭初期,冀中白洋澱地區中共黨員黑老蔡(趙子嶽飾)發動農民組織抗日自衛隊,青年農民牛大水(今欣飾)積極參加。
他們組織起了雁翎隊活躍在白洋澱,機智勇敢打擊了日本鬼子的囂張氣焰。黑老蔡的小姨楊小梅(姚向黎飾)不堪丈夫張金龍(謝添)的虐待,逃至姐夫處投身革命,被安排在縣訓練班,與同在一起學習的牛大水相處甚好。
張金龍在小梅爭取下,先是勉強順從抗日,而後舊習不改,投漢奸何世雄(史弘飾)。小梅因此與張脫離關係。在反「掃蕩」戰鬥中,牛大水與楊小梅被俘,楊小梅帶傷逃脫。牛大水為救護民兵高屯兒(郭允泰飾),被何世雄、張金龍百般折磨。
高屯兒脫險後因俘獲何世雄之子,便將其作人質換回牛大水。牛大水和楊小梅因養傷又相聚在一起,兩人感情倍增,傷愈後,他們在老蔡領導下投入戰鬥。後來牛大水帶領抗日自衛隊活捉了漢奸何世雄和張金龍。
由於《新兒女英雄傳》的小說原作者袁靜、孔厥有在冀中抗日根據地工作和戰鬥的經歷,又都是知識分子型的「革命創作者」,所以,從小說創作技巧上來說就比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革命戰士」作家更為成熟和更具故事性和文學意味,因此,此類小說如果在思想和觀念上能符合宣傳的需要,那搬上銀幕也會受到有關方面的積極支持,果然,電影《新兒女英雄傳》沒有辜負上級的希望,在拍攝完成之後廣受好評,而且不但在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上獲導演特別榮譽獎,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進入了「紅色經典電影」系列。
本片創作隊伍陣容整齊,導演史東山是中國電影大師級藝術家,他23歲即獨立執導自己的首部長片《楊花恨》,此後20多年拍攝電影24部,其中《八千裡路雲和月》是中國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不過,在《新兒女英雄傳》上映四年後,即1955年2月23日,史東山導演自殺身亡,終年53歲。
史東山
《新兒女英雄傳》的小說原作者及編劇袁靜原名袁行規,她出生於一個金融大家,父親是曾主持過交通銀行的袁勵衡,她三姐名袁行恕,是臺灣女作家瓊瑤的母親。袁靜17歲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後又入黨,1940年進入陝北公學,成為一名革命戰士和作家。解放後,袁靜曾任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1999年,「大家閨秀」出身的革命作家袁靜去世,享年85歲。
袁靜
在影片中扮演黑老蔡的是趙子嶽,這是他繼《呂梁英雄》之後第二次在電影中扮演角色。趙子嶽以扮演農民形象著稱,其實,他本人也是知識分子出身,他1932年肄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員,後在1937年先後到安澤縣犧牲救國同盟會工作團、中共太行區委會、太行山劇團、太行軍區先鋒劇團及軍區京劇團工作,參加了革命也成為了演員,1997年,深受中國電影觀眾喜歡的老演員趙子嶽去世,享年88歲。
趙子嶽
下一期介紹新中國第一部表現陝北紅軍的影片《陝北牧歌》。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