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最後一戰為什麼會失敗(項羽結局沒有記載中那麼悲愴)
2023-07-13 02:41:58 2
公元前202年是楚漢戰爭宣告結束,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項羽在生命中的最後時刻,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悲愴的英雄形象,自刎於烏江似乎是他最好的當時最好的歸宿了。
不過有關項羽兵敗垓下,率部突圍,最後自刎,這樣的歷史結局,其記載似乎存在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悲愴英雄項羽有所不同。
首先要說的是,在項羽兵敗垓下時,其所統轄的部隊已經處於被眾人圍困的境地了。
《史記.項羽本紀》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彭城回不去,劉邦有殺過來,所謂的鴻溝和議一點約束力都沒有了,劉邦是不會放過如此良機的,有機會一鼓作氣滅了項羽,他沒有給項羽留下任何生存空間的可能。
此時,被困在垓下的項羽陷入了絕境,垓下在今天的安徽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也有一說在今河南鹿邑縣境的。
項羽所部面對的是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境,如果不擇機突圍,敗亡是遲早的事情,曾經巨鹿之戰中大敗秦軍,威震諸侯的項羽,想不到自己會落入如此絕境,當時發生了熟知的霸王別姬事件。
不過這基本上是後世杜撰的,歷史沒有提及虞姬於垓下自刎的記載,虞姬可能當時是隨項羽一起從垓下突圍的。
《史記.項羽本紀》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和垓下歌》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後世對於虞姬自刎,其實都是推測,因為重要的史料《漢書》和《史記》都沒有記載虞姬在項羽突圍前自殺的事情,《和垓下歌》雖然流露出虞姬有自殺之意,但是其這首五言詩的作者應該不是虞姬。
因為這是一首很工整的五言詩,漢、魏時期雖然五言詩就開始出現,但是當時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和垓下歌》倒像是成型於唐代的作品,歷史上的虞姬應該沒說過「賤妾何聊生」這句話。
同時《括地誌》和蘇軾所寫的《濠州七絕虞姬墓》都提到虞姬墓在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那裡有一個虞姬墓。
從地理位置來看,虞姬墓距離垓下戰場太遠,如果她是在垓下自刎的,為的不就是不拖累項羽嗎?想讓項羽沒有顧慮的突圍,怎麼得,項羽還會在逃命的途中,帶著虞姬的屍體?在逃亡路上才把虞姬埋了?這樣不合理啊。
所以說虞姬應該是跟隨項羽一起突圍的,是在突圍途中因為某些原因死亡的。
其次項羽是扔下大軍逃生的。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項羽是帶著800人突圍而出的,顯然當時被困在垓下的楚軍並不知情,因為如果當時楚軍將士就知道項羽逃生了,那麼當晚楚軍軍營就炸鍋了,不用等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知道項羽突圍了。
之後楚軍將士不知道,漢軍才會察覺不到項羽突圍這件事,可以說留守的楚軍給項羽的逃生創造了機會,不要說項羽是突圍求援去了,因為楚軍主力被圍在垓下,其他各處楚軍要麼是殘部,要麼投降了,項羽上哪裡去臨時集結一支可以和數倍於己的漢軍交戰的部隊。
再者去求援,那也不是項羽的事情,畢竟他是楚軍的主心骨,他都跑了,困在垓下的楚軍勢必迅速崩潰,拿什麼堅守?
而這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灌嬰是怎麼追上項羽的。
既然項羽是夜裡突襲,提前幾個小時出發,就算晚上行軍速度不快,但是灌嬰畢竟是在天亮後才集結部隊追擊的,項羽所部逃亡途中留下了痕跡,給灌嬰留下線索,這個可以理解,但是大家都是騎馬的,那裡那麼容易被追上。
所以歷史記載中出現了那個農夫。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史記》和《漢書》都提到了那名故意指錯路的農夫,讓項羽所部陷入到了沼澤地中,被困後,項羽只能折返向東,這給了灌嬰所部追擊的時間。
這個記載主要是體現了項羽在生命最後悲慘的遭遇,好像是,如果沒有這個農夫,或者農夫給了正確的路,項羽就不會死了,其實不然。
農夫為何要故意欺騙項羽,後世推測是,項羽無道,百姓厭棄,農夫想讓項羽死,可問題是,他怎麼知道對面的人項羽,項羽是逃亡啊,是不會打著旗幟的,打著旗幟大搖大擺的突圍,那不是給自己找死路嗎?
在古代,垓下戰場距離陰陵已經很遠,農夫如何知道前線戰局,如何知道項羽正在被漢軍追殺?他就不害怕說出假消息,被項羽識破嗎?
而且根據記載來看,項羽夜裡突圍獲得的時間優勢,在陰陵迷失道路的時候被消耗光了,也就是項羽遇到農夫的位置和沼澤地是有很遠距離的,如果距離就很近的話,項羽就算折返了,漢軍也追不上,那麼問題是,既然遇到農夫的位置和沼澤地很遠,項羽一行人就沒碰上另外一個農夫嗎?就沒有發現路錯了嗎?當時已經是大白天了啊。
再者歷史記載的根據源頭,要麼作者是親歷者,要麼是通過經歷過事件的人敘述,那麼農夫給項羽指錯路,知道這個歷史事件的人是誰?
一個是農夫,但如果是農夫的話,劉邦應該重賞啊,不過這位農夫在歷史上就出現了這麼短暫的一刻,沒有後續。而且就算他這麼說了,誰信啊?沒有其他佐證,誰會理他。
一個是項羽的部下,但項羽到陰陵的時候,身邊就百人左右了,漢軍追擊就是為了項羽的人頭,為了軍功的,誰還招降,每顆人頭都是軍功,也就是留守垓下的楚軍有投降的機會,跟隨項羽突圍的楚軍是沒有的。
何況這百人楚軍將士,也就是在項羽身邊的人知道項羽和農夫的對話,後面的人是不知道的,跟著跑就是了,所以知道這件事情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個人猜測,項羽就是在突圍時,就是自己迷失了道路,沒有什麼被農夫指錯路才被漢軍追上的悲劇。只不過不同的是,有農夫指錯路這件事,更能體現出項羽的悲壯,讓大家對項羽感到惋惜,同情,我個人感覺這多少是司馬遷一定程度的文學創作,而不是史實記載。
最後一點就是,項羽為何不過烏江。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歷史記載中,項羽是無言以對江東父老,同樣也是給追隨他的江東子弟一個交代,他是一個為人重情重義,不忍苟且偷生的英雄,最後時刻他選擇了慷慨赴死,而不是苟且偷生。
但這同樣有問題,那就是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項羽只要渡江,就能捲土重來,再度成為各方懼怕的西楚霸王,可是烏江亭長說的話只能是幻想了,因為劉邦怎麼可能給項羽東山再起的機會。
《史記.高祖本紀》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史記.灌嬰列傳》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烏江亭長說漢軍沒有船可以渡河,明顯是扯淡,因為他不是有預知未來能力的人,他怎麼知道千裡之外的垓下戰場,項羽大敗並且突圍來到這裡,怎麼可能只有他有船。
灌嬰在擊殺項羽後,便率軍渡河,平定江東了,就算項羽渡江了又能怎樣?還不是被灌嬰追著打?灌嬰的大軍渡江了啊,明明有船啊,項羽渡江了就有翻身的餘地嗎?顯然沒有,所以這不是江東百姓是否能夠支持項羽的問題,而是劉邦會不會給項羽時間的問題。
而且項羽突圍為的是什麼,不就是逃生嗎?為何在生機就在眼前的時候,他選擇了和漢軍死磕,按照記載他到烏江時,漢軍還未追擊到,他是有機會渡江的,當初留下出大軍困守垓下,自己帶著800人不就是為了逃生嗎?
顯然項羽自刎是他逃到烏江邊上的臨時決定,不是他突圍而出的原本目的,畢竟如果他已經決定赴死了,他應該會留在垓下,和自己的將士在一起,他要是愛惜自己的將士,應該允許將士投降,自己則留守大營,和漢軍決戰, 那時願意追隨他的人必然還是有的,何必選擇出逃這條路,跑到烏江去自刎。
所以我個人認為,項羽突圍而出時,他是想活下去的,並不是求死,到了烏江時,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的項羽自然不願苟活,渡江也不過是多活幾天的事情,作為西楚霸王,項羽還是有保留貴族尊嚴的,他還沒到需要別人幫他體面的地步,所以拔刀自刎了。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灌嬰列傳》《濠州七絕虞姬墓》 《括地誌》《和垓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