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哪裡度蜜月最好(上趟鐵嶺度度蜜月)
2023-07-13 02:36:25 1
1999年的春晚上,趙本山聲稱自己打算造訪一座比較大的城市,「上趟鐵嶺,度度蜜月」,包袱一抖,舉國爆笑。據說在當年,真有人專程乘綠皮火車去了鐵嶺,想一睹這座「大城市」的真容。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來源/網絡
二十年以後,趙本山的小老鄉李雪琴,昨日重現般地,將鐵嶺再一次帶入到公共討論之中。以至於現在在搜尋引擎上輸入「鐵嶺」,關聯出來的都是「宇宙盡頭」。
拜這一老一少,以及範德彪、趙四、謝廣坤等一眾鐵嶺籍虛擬人物所賜,鐵嶺儼然成了這二十年來,東北人精神世界和輿論場中的青藏高原。但問題是,此地的知名度,往往僅止步於茶餘飯後的笑談。在現實世界中,哪怕在遼寧省內,鐵嶺,其實都算不上十分「有畫面」。
在龍首山俯瞰鐵嶺銀州區。
供圖/視覺中國
所以,鐵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她的山形水勢如何?城市風貌怎樣?風光是否秀麗?吃食是否可口?風俗是否獨特?更重要的是,此地為何能夠源源不斷地為我們輸出喜劇人才?這和此地的風土,又有何隱秘的關聯呢?
「組裝」鐵嶺
濃縮一整個東北
如果在三百年的歷史視野裡,討論現今東北文化的成因,那麼無論如何,我們都繞不開以下幾個關鍵詞:
「軍屯」,「封禁」,「闖關東」,「中東鐵路」,「工業基地」,「大糧倉」……
工廠,市鎮,雪原
一種在東北地區十分常見的景觀。
供圖/視覺中國
有趣的是,這所有的關鍵詞,都可以被無縫套用到鐵嶺這個地方。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鐵嶺城市發展的歷史,與三百年來東北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息息相關,用東北話說,「把把沒落下」。其次,如今的鐵嶺,並無一個十分明確的、強勢的中心,她更像是一個遼北地區諸市鎮、鄉村的大集合、大雜燴。其下轄的三縣兩市兩區,則分別承載著不同的歷史線索與聚落功能。
鐵嶺行政區劃示意圖。
製圖/邵天瑞
從某種意義上說,「拼裝」而來的鐵嶺,就是一個濃縮的東北。無論對於趙本山、李雪琴還是任何一個想從黑土地汲取創作養分的人而言,僅僅在鐵嶺,就可以找到關於東北的一切象徵。這也許,是此地盛產藝術家的一個比較淺白、卻顯而易見的原因。
下面,我們就先來通過這一個個關鍵詞,看看鐵嶺究竟是如何被「組裝」起來的。
明代,中央政權在遼東(注意:古代的遼東指的即是如今的遼寧全域)設置了許多的軍事城堡,屯兵耕戰,旨在招撫、制衡這一地帶盤根錯節的地方少數民族勢力。而其軍事部署的最北之處,即在開原、鐵嶺兩城。這兩座衛所的建立,也算是中原文明第一次強力地貫徹到鐵嶺地區。明代名將、努爾哈赤的軍事教父李成梁,即發跡於鐵嶺;曹雪芹的祖先在隨滿人入關以前,也世居於鐵嶺。
向左滑動
圖1: 圓通觀白塔;
圖2: 太陽山常泰寺;
圖3: 龍首山秀峰塔。
供圖/視覺中國
而隨著世事更迭,這些衛所、以及其周邊配套的城堡與工事之軍事功能,也逐漸被平淡的耕織生活取代。在趙本山的名作《馬大帥》中,主角馬大帥來自「馬家堡子」,張口閉口:「你哪個堡子的?」。屯、堡,這些原本劍拔弩張的軍事名詞,早已融入遼寧本地的口語,甚至成了城裡人嘲笑鄉下人土氣的代名詞。
向左滑動
圖1: 開原老城。攝影/嶽志強
圖2: 鐵嶺白塔。攝影/嶽志強
不過,鐵嶺、開原這兩座衛城,並沒有因為甲冑與炮矢的消失而被棄廢。兩座城池一路生長下來,成了眼下的開原與鐵嶺兩城。在如今開原市的「老城街道」,仍能清晰看到古代開原衛城池的輪廓。而鐵嶺衛之舊城,即為如今的鐵嶺銀州區,是整個鐵嶺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
但有趣是,為了更好融入省會瀋陽的「城市圈」,如今的鐵嶺市府並不設在傳統的鐵嶺城市中心銀州區,而設在河網縱橫、溼地遍布的凡河新區。這種複雜的局面,會導致第一次來鐵嶺的人比較蒙圈。但請記住,最old school、最狹義的「鐵嶺」,指的就是銀州。
供圖/圖蟲創意 攝影/穆碳
第二個關鍵詞是「封禁」:清兵入關後,圈禁了大片的地盤作為其「龍興之地」,禁止任何人入內。這也使得吉林、黑龍江的大部分土地,直到近代才得以被開發。而這封禁之地當中,就包括如今屬於鐵嶺市的西豐縣。作為有清一代的皇家圍獵場,這裡的生態幾乎從未被破壞過,直到如今,仍然盛產鹿與野蠶。
到了清代末期,封禁的政策逐漸放鬆,大量山東、河北農民來到東北,開墾定居,是為「闖關東」。儘管鐵嶺、開原二城歷史久遠,但在明清之交,遼東戰亂,人口不免銳減。鐵嶺城在清代中前期,一度成為流放罪人之地,可見其時城中之冷清。而闖關東的移民的到來,則再一次充實了此地的人口,重塑了本地的風俗。祖籍山東蓬萊的趙本山,即是闖關東移民的後代。
攝影/黃浩
而東北在近代的爆發,除了要歸功於闖關東,中東鐵路的建設亦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建國前,東北地區的鐵路通車裡程佔全中國的一半,轟隆隆的列車縱橫往返於東北三省之間,極大加速了這一廣袤地區內人與貨流通的效率,更是造就了以哈爾濱為代表的不少鐵路重鎮。而這條至關重要的鐵路,恰恰也以南北向穿過鐵嶺,並設有鐵嶺、開原兩座大站。
在如今的調兵山有個蒸汽機車博物館,
記錄著東北蒸汽機車的崢嶸歲月。
攝影/羅靖峰
偽滿時代,日本人開始在鐵嶺開辦工廠,這奠定了鐵嶺作為工業城市之基礎。建國後,人們更是在如今鐵嶺下轄的調兵山市,探明了儲量可觀的煤礦,這更是給鐵嶺增加了發展工業的硬底氣。鐵嶺熱電廠一度擁有全國第一的頭銜。更意味深長的是,趙本山喜劇王國的原始資本,也正是通過把調兵山(那時候還叫鐵法)的煤銷往本溪而積累的。
兀朮城。
攝影/嶽志強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大糧倉」。處於鐵嶺最北的、擁有廣大面積的昌圖縣,近代以前一直是蒙古族的遊牧之地。闖關東移民湧入此地以後,這裡大片平坦的荒地逐漸被開闢為農田,到如今,昌圖早已成了遼寧產糧第一大縣,是毋庸置疑的「遼北大糧倉」。
所以你看,說鐵嶺幾乎凝結著東北文化的全部要素,絕不是什麼輕佻的結論。這樣一個地方,孕育出像趙本山這樣、對整個東北文化的發揚和流播作出不可磨滅貢獻的藝術家,也實在合情合理。
趙本山的鐵嶺宇宙:
一個關於東北城與鄉的永恆標本
談鐵嶺,不得不提趙本山。倒不是因為他名氣如何大,影響如何深遠。僅僅因為,無論是這位喜劇大師的個人經歷,還是他那些流布甚廣、膾炙人口的小品、電視劇,全部與鐵嶺的城與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所以,在談論趙本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鐵嶺的自然地理,是如何塑造出了一個東北城鄉關係的經典模板的。
供圖/視覺中國
遼河,低調的東北大河,它在中國河流排行榜中位列第七,流域滋養了遼寧一省。遼河上遊分東西兩支,匯合之處,即在鐵嶺北部的昌圖縣。匯合成幹流的遼河向南緩流,衝擊出平坦肥沃的遼河平原,昌圖、開原、鐵嶺三地的城池,即在這平原之上,那裡地勢平緩,水網縱橫。周恩來總理少年時就曾坐著船來到鐵嶺,在銀岡書院讀了半年書。
供圖/視覺中國
而同樣鐵嶺域內,狹長的平原以東,即是長白山吉林哈達嶺之餘脈,那裡是貨真價實的山區,閉塞而秀美,山中出產的「開原大榛子」,是東北最美味的堅果,沒有之一。而趙本山的家鄉,蓮花鄉石嘴溝,恰恰就處在開原東部的綿綿大山之中。
製圖/邵天瑞
山中的農民,固然有風水林木的滋潤,卻也要忍受貧瘠、艱苦、寒冷,以及無比漫長的、百無聊賴的農閒時光。這種獨特的生活情境,孕育出了十分注重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那其中混合著神秘的民間薩滿儀式、庸俗但熱烈的即興段子、豁達但充滿溫情的人際關係……對於此地村民們而言,幽默並不是一項罕有的品質,才藝也往往是娛樂精神的自然流露,趙本山,也只是眾多富有才華的東北農民中之出類拔萃者。
在東北民間流行有被稱為「跳神」的古老薩滿文化。
圖/視覺中國
而在這樣的地理文化背景下,一市的轄區之內,山溝裡的小村莊,與平原上連通著鐵路幹線的現代城市,形成了無比明確的城鄉二元結構。自小紮根農村、仰望城市的趙本山,也把自己據此得出的、對城鄉關係的獨到理解,深深烙刻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視劇《馬大帥》。
《馬大帥》的故事背景就設置在古老的衛城開原,拍電視劇時,那裡已經是一座頗有活力的縣城。而以趙本山為首的主創們,用大老闆,小店主,社會人,底層勞動者,流浪兒童,婚喪市場中的民間藝人,退休幹部,騙子,無業游民,搭建了一個無比寫實、精細入微的城市沙盤,也為開原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剖面。
而農村出身的主人公們,艱難奔走於城市的遊戲規則之中,其間歷盡無數的悲歡,至今仍為各路影迷津津樂道。我出生在吉林農村的奶奶生前最愛《馬大帥》,每每觀看都讚不絕口,可惜小時候我並不能理解,反而在她去世以後的這些年,我反覆看了不下二十次。
來源/網絡
事實上,趙本山無比熱衷於在各種作品中探討鄉村與城市間的微妙關係:馬大帥在鼎盛時期,用全部資產辦了打工子弟小學,讓農民工的孩子有書讀,但最終還是回到了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的農村家鄉;衣食不愁、住在城裡大兒子家安享晚年的劉老根,非要回到窮山溝裡折騰出旅遊度假村;《鄉村愛情》的前幾部,更是直接描繪了一個趙本山想像中富裕、和諧、生機勃勃的鄉村圖景。
供圖/視覺中國
可以說,鐵嶺是趙本山的精神大本營,也是他的願景試驗田。她成就了趙本山的才華與事業,反過來,趙本山也用他的一部部作品,忠誠、細膩、飽含深情地記錄下了這座城市的時代片段,描畫了關於鐵嶺城鄉關係的美麗暢想。
如今,趙本山固然老了,鐵嶺也和一眾東北小城一樣,在東北大地的時代浪潮中沉浮不定,面臨著諸多問題。當李雪琴再一次把這座城市拿到臺前,這座城市已經有了與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意味:對於那位北大畢業、在大都市生活多年的年輕人而言,鐵嶺是一個溫馨、遙遠、逐漸抽象的老家,那裡曾經無限美好,如今卻變得越來越模糊、脆弱、難以承載任何壯志與雄心。
製圖/九陽,孫璐
但在那個真實的鐵嶺,一切都還在繼續向前,擁有魔性笑聲的短視頻網紅「你的寒王」在鐵嶺早市開著跑車呼嘯而過,要出鍋的牛肉火勺滋滋冒油,上過《人生一串》的、那家以脫鞋上炕為特色的燒烤店裡,每夜人聲鼎沸……只是,我們再也不知道,這裡何時才能誕生出下一位趙本山了。
供圖/視覺中國
文 | 大蹦驢
圖片編輯 | 鯨魚
地圖 | 邵天瑞
首圖 | 黃浩
封圖 | 黃浩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