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發現地質奇觀天坑心湖 天坑是什麼
2023-07-07 05:06:06 2
在這個世界當中,有很多美麗的景色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尋找,在近日,就在張家界發現了心型天坑,那麼張家界發現的地質奇觀天坑心湖是怎樣的呢?天坑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張家界發現地質奇觀天坑心湖
近日,在湖南張家界市永定區「百裡畫廊」茅巖河風景區發現一處罕見的地質景觀——天坑湖泊。湖的四周林木茂密,峭壁環繞,屬於喀斯特地貌。由於地勢險峻,少有人踏足,一直保持著原生態面貌。據初步測量,整個天坑深度約200米,湖面面積超過200平方米,湖水四季恆溫,碧綠清澈。從空中俯瞰,天坑湖泊酷似「心」型,因此被當地人稱為「天坑心湖」。
天坑是什麼
天坑是指發育在碳酸鹽巖喀斯特地區的一種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可達數百米的喀斯特負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積,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2001年之前一直將其作為喀斯特漏鬥的特例,2001年我國學者正式提議將這種喀斯特地貌命名為「天坑」。
上世紀80年代初,地質學家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大巖灣」「小巖灣」,是世界上首次發現的大型漏鬥地貌,在此之後隨著我國南方大型喀斯特漏鬥的不斷發現,此類地貌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深入研究。
天坑成因及發育條件
形成於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共有兩種成因類型,即塌陷型和衝蝕型。
塌陷型天坑
塌陷成因的喀斯特天坑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主要類型,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如小寨天坑、大石圍天坑群、小巖灣天坑、龍缸天坑等。
塌陷天坑是由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侵蝕作用導致巖層的不斷崩塌並達到地表而成。其發展由地下到地面,並經歷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廳、地表天坑幾個主要階段。
塌陷型天坑的形成應具備以下必要條件:有連續沉積、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層,並有較廣泛的連續出露與分布;巖層的水平至平緩產狀,尤以寬平的背斜軸部最為有利;位置相對很低的排水基準面和含水層的包氣帶厚度在50-200m以上;溫溼多雨的熱帶至亞熱帶氣候條件;含水層中存在著物質、能量輸入與輸出功能強大的動力系統。
衝蝕型天坑
衝蝕型天坑是在特殊的地質、地貌與水文條件下形成的一種落水洞式或盲谷式天坑。目前僅發現了兩例。
其發育條件應具備:上部與下部應具備巨厚的非喀斯特化與喀斯特化巖層疊置結構並分別在上遊與下遊廣泛出露;巖層在整體上呈水平至平緩狀;下部喀斯特化巖層中存在100-200米厚度的含水層包氣帶;溫溼多雨的熱帶至亞熱帶氣候條件;有數十萬年以上的地殼持續上升歷史。